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4例均為男性,平均年齡25歲,4例均為體育活動較多者,且經藥物、理療等保守治療無效,病程平均13個月。
1.2
臨床表現
4例均述前膝部髕下疼痛,多為半蹲時痛,蹲下起跳時加劇,走平路時疼痛不明顯。經休息、理療及消炎鎮痛類藥物治療,效果不顯。例2被迫暫停運動職業,其余亦減少運動。檢查可見髕骨下極髕腱附著處壓痛,半蹲時明顯加劇。X光平片未見明顯異常。例3行MRI檢查,在矢狀位見髕骨下極髕腱增厚伴信號增強,提示髕腱部分撕裂。
1.3
手術方法
術前在髕骨下極壓痛處破膚進行標記,取常規前外側入路觀察髕骨下極及膝關節,沿髕腱下方插入電動刨刀,刀口朝向髕骨下極,由髕骨下體表標記處插入注射針頭,在此針頭引導下,觀察針頭周圍的病變,若觀察不清則用電動刨刀清除髕骨下極髕腱內的軟組織,范圍約1cm,并同時處理關節內合并的其它病變。術后彈力繃帶包扎。次日進行直腿抬高鍛煉股四頭肌,1周后下床。
2 結果
本組4例均得到隨訪,平均隨訪3.5年(12月~5.1年),參照Griffiths的評價標準[1]:優:完全恢復以往運動水平,且運動后無任何不適;良:恢復以往運動水平,癥狀明顯改善;一般:恢復運動,但達不到以往水平,且活動時有不適;差:無任何改善。本組4例中,優2例,良2例。完全恢復運動平均4個月(2.5~6個月)。
3 討論
慢性髕腱炎系由Blazina首次提出[2],其主要表現蹲跳時疼痛,行走平路不受影響,查體可及髕下深壓痛,本組病例全部有上述癥狀和體征。根據慢性髕腱炎的臨床表現,一般分為四期:運動后出現疼痛;開始運動時出現疼痛,運動中疼痛消失,運動后出現疲勞和疼痛;運動時和平時均出現疼痛;髕腱撕裂。本組2期1例,3期3例。
超聲檢查和MRI有助于診斷,超聲檢查既可發現髕腱炎,還可確定其范圍。Myllymaki[3]根據病變范圍將其分為3度,病變范圍小于10mm為1度,10~20mm 2度,20mm以上為3度,其還認為1度病變90%以上可用非手術治愈,而3度病變則40%需手術治療。MRI可見增厚的髕腱T2加權像信號增強[4],而且還可發現并存的其它膝內疾患。本組1例行MRI即發現并存的膝半月板損傷,但由于MRI價格昂貴,在考慮手術治療前,難以列為常規。
慢性髕腱炎的非手術治療包括減少活動、休息、理療及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物,不應行局部激素注射,以免髕腱脆性增加,引起髕腱撕裂。臨床1、2期的患者,經非手術治療,多可痊愈。
非手術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Martens等[5]用切開關節,直接清除髕骨下極髕腱的病灶,但創傷大、恢復時間長。Criffiths等采用關節鏡下治療,取得滿意療效,且康期明顯縮短。
由于滑膜及髕下脂肪覆蓋,關節鏡多數情況下難以直接見到髕下髕腱附著部典型病理改變。本組僅1例見到疤痕樣結締組織,另3例均經電動刨刀清理至髕腱后始見病變組織,并將其清除。
慢性髕腱炎往往伴有膝關節內其它病變,Griffiths報道的8例慢性髕腱炎病人中在關節鏡下均有其它病理發現,5例有膝半月板損傷,4例有不同程度的髕骨軟化癥。本組4例中,1例有半月板損傷,1例并髕骨軟化癥,對于并存的膝內疾患應同時處理,以免殘留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