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VCD光盤的內容刻在DVD光盤上,結果一張DVD光盤實際內容大小才600多兆,刻了3張,這三張VCD裝在一張DVD盤上就夠了。
時間是不可補償的,失去就永遠失去了。一天中除了睡覺之外,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是很有限的。
睡覺是不可少的,上班是不可開小差的,為了生存和競爭,沒有必要在這些時間上挖潛。交往是不可少的,替人辦事是不可吝嗇時間的,否則你就會失去朋友。還有很多是不可缺少的,如鍛煉、娛樂、讀書、寫作等,這些都會影響到人的生活質量。
時間是需要經營的。為了讓有限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合理安排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一小時當半小時用,有的人一小時當兩小時用,這取決于一個人的人生態度。
我為自己定了目標,每年要做什么,每月要做什么,每天要做什么,我把它叫做“計劃人生”。出了十幾本書,寫了百多篇文章,總算還對得住自己。曾經想過該放慢腳步了,但也許是習慣了的“計劃人生”使然,空下來就是覺得難受,總想做點什么。
至于經營時間,我的體會是,一要用心。用心看書和不用心看書效果是不一樣的。不用心看書,看了半天腦子還是進不去(我喜歡看書,因為幾千年來人家積累的經驗可以變成自己的經驗,自己的財富)。用心了,一小時可以大于兩小時、三小時甚至更多;二要活用。我喜歡散步,對我來說它是最好的打腹稿的時間。散完步,一篇文章的框架或一個問題的答案就出來了,散步和研究是兩回事,但兩者是可以交叉的。活用時間很重要,但活用的前提是用心,一心兩用反而得不償失;三要超前。要趕在時間的前面,情愿前緊后松,也不要前松后緊,否則老是被動。完成任務后的心情是很舒暢的。每次完成任務或寫完東西我都要出去“狂歡”一下;四要選擇。在很多事情面前就要分輕重緩急,要善于選擇,這樣才能始終做到胸有成竹,忙而不亂。
對待時間的態度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經營時間就是經營生命。
人生中沒有什么比時間更可珍惜的了,因為沒有時間便沒有生命,也就沒有了一切,更無所謂人生。
生命是在時間中誕生,在時間中成長,在時間中維系,用時間來度量,時間就是生命.
愿每位珍惜時間的朋友,記住這句話:"誰能以最深刻的內容充實每一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地延長自己的生命."
摘要: 人體內的自然治療力量是我們痊癒的最佳秉賦。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任何醫藥都是生命哲學的代言者,任何的治療方法均自認掌握了宇宙之本質,掌握了人類的經驗、目的,以及生存之道,代表著整個的世界觀,這些醫藥及療法對于疾病、健康、醫療職業的定位,以及如何克服病痛,均俱獨見。正統療法與替換療法的差別不只在技術上,其根本差異在于兩者對人的生、活、死抱持不同之基本信念。
目前廣行于世且受美國醫藥協會(AMA)極力捍衛的醫療法,其實只是眾多療法之一。許多醫療方法對于生命及康復看法不同,這些別于主流而受到漠視的療法往往療效更佳。很多人至今仍被蒙在鼓裡。
閱讀全文
摘要: 近二十年來,我所看到最讓人肯定的改變在于不斷有獨立的產護中心成立(這與醫院所屬的生產中心不同),一九七五年時,美國還只有五家,但到一九九四年,已增加到一百四十家,而且還有六十多家正準備要開張。
在非醫院的產護中心,生產是一件正常而且健康的過程,備受敬重而無有恐懼。助產士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提供一切支援,產婦也不需要去適應醫院的例行公事與時間表,她們可以隨意走動,并以任何適當的姿式來生產,所有外在的藥物或干擾都減至最低,但用來應付一般或複雜狀況的緊急醫療設備也都俱全,以便處理大出血或嬰兒急救時的緊急狀況。孩子的父親能跟她在一起,握著手、擁著肩有助于舒緩緊張的心情,他們若想相依偎入睡也不受限制,任何其他的家庭成員或朋友,只要是產婦同意的,都會受到歡迎。嬰兒一出生就能和母親在一起,同時鼓勵母親以母乳哺育嬰兒。幾乎所有不在醫院而是在產護中心生產的婦女都對她們的經驗相當滿意。
閱讀全文
摘要: 一位來自加州首客右(Soquel)的生物學家——珍.英格里女士在她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面臨抉擇,這也是促使她日后在婦女生產論題上提出辨駁的原因。在經過二十四小時的分娩陣痛之后,院方醫生堅持要為她剖腹生產,她反對醫生的看法,拒絕開刀,但院方不尊重她的決定,護士逕自為手術做準備,并打算限制她的行動自由。她逃到醫院的洗手間,在那裡輕鬆而成功地產下嬰兒,并靠親朋好友的幫忙,擋開了醫護人員的干涉。
十九世紀中期,一位生于匈牙利的年輕婦產科醫師——依格那次.菲力蒲.山姆威斯,他在當時相當有名的凡尼茲(Viennese)醫院為產婦接生。這家醫院有兩個診所,第一診所以產科醫師佔大多數,醫學院的學生也在此接受實習訓練,第二診所則全由助產士來主持,產婦被隨機分發到其中的一個診所。年輕醫師發現產婦都請求希望被送到第二診所,這個非比尋常的現象,引發他的好奇,促使他進一步仔細研讀二個診所的驗尸報告。他的研究結果,帶領醫學史邁進值得記錄的一頁,他發現因產褥熱(Puerperal fever)而死亡的產婦,第一診所(在醫生病房中接生)比第二診所(由助產士照顧)要高出四倍之多。
閱讀全文
摘要: 我常常在想,其實,我們并沒有真正所謂的「預防保健」制度,有的只是「疾病保健」制度。因為醫療并沒有教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過生活,才能得到我們最佳的健康狀況與最高品質的生活方式;相反地,還教我們如何從外在來操縱自己,這種方法使我們許多人對身體不斷傳送出來的訊息毫無感覺,甚至可以說完全麻木!有些人徹底忽略自己的身體,以致于當我們偶而需要斷食、運動、開個窗子、換個姿勢、深吸一口氣、跟某人表達關愛或要休息等等,卻都沒有注意到。我們也許不知道何時需要關懷、滋養或表達自己,我們也許會發現自己不停地在工作崗位上用力,或維持一段困難的人際關係,或一種不當的生活方式,這些其實都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我們卻對自己身體所發出來尖銳的受難訊息充耳不聞。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照顧自己或是不知道有何種選擇可以使自己健康。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總認為所謂的均衡飲食,就是充份地享受家庭企業提供給全世界的三十一種冰淇淋口味,就我所認知的四個基本食物群,是指巧克力、香草、草莓和乳製品,而其中有將近四成的卡路里來自糖份,所造成的問題是最昂貴的醫技也無法彌補的。
閱讀全文
摘要: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廣大而富饒的國家,那兒的人民很容易掉落懸崖。他們跌到山谷后,有時傷得很嚴重,很多人往往因此而喪失生命,于是國家的醫療機構針對這個情形而做了以下的應變措施──他們在懸崖的谷底,放置了目前所發展出來最精密、最昂貴的救護車隊,以便及時將那些掉落懸崖的傷者送到最現代化的醫院,接受最新醫學科技的治療。他們說:「當人民的健康瀕臨危險的時候,為了急救生命,任何代價也在所不惜。」
沒多久就有人提出,應該以更好的補救方法來防止這個不幸事件的發生,比如在懸崖頂端圍上欄干來防止人們掉落懸崖。然而他們發現,他們提出的這個構想完全受到忽視,救護車的司機對這個想法不表贊同,製造救護車的人也沒多大興趣,在這行業裡已建立起威信與聲望,并且靠它吃飯的人更是對這個建議嗤之以鼻。醫學界的權威人士以無比的耐心跟人們解釋說:「這個問題遠比他們所想像的要複雜許多,架鐵網的建議聽起來似乎蠻有趣的,但太不切合實際。像健康這麼重要的事,如果交給外行人來辦,是不妥當的,應該讓學有專長的醫學人士來處理,他們抱著無限的希望,只要有足夠的經費,假以時日就能從遺傳基因學上精巧地設計出不會因為從懸崖上掉下來
閱讀全文
摘要: 曾經有幾個常捐血的朋友來找我,他們平均在兩三年內捐了十次以上的血。從外表看,幾乎都出現肺虛的癥狀,皮膚偏黑而且干。他們有些是由于血濃度太低了,捐血站不再讓他們捐血時,才驚覺身體出了狀況。
西醫有一種說法,認為捐血能刺激身體的造血機能。我不知道這是真的學理上有這樣的證據,還是為了鼓勵社會大眾捐血所編造出來的謊言,如果是后者,那就很不道德了。
通常在捐血之后,靜脈里的血紅素和血液里的各種成份的濃度都會降低,但是多數人在第二天這些數據就會回到正常的狀況。大概『捐血能刺激造血機能』的說法是從這個現象來的。
閱讀全文
摘要: 我曾經在加拿大住過幾年,發現加拿大的老外鄰居,平時大多數都很早就睡了,晚上九、十點,整條街大多數家庭的燈都關了。特別是家里的小孩,都在晚上八、九點就趕上床了。回到亞洲,無論住在大陸還是臺灣,所有的孩子做完功課都已經十一點了。兩岸的教育系統都用古老的填鴨式教育,只著重于灌輸書本的知識,從來不注意知識和生活的聯結。
雖然在學校里也有健康教育的課程,卻僅止于文字,從來沒有讓孩子有機會真正過著可以得到健康的生活,現在的孩子連最基本的早睡都是奢侈的妄想,在這樣的環境,再多的健康教育也不能帶給孩子健康。沒有良好的睡眠,學校里的體育課,也不可能真正鍛練出健康的孩子。發展出這種病態教育體系的兩岸教育主管機構和官員,實在是人民健康的最大殺手。兩岸的醫療支出愈來愈大,年輕人得到重病的機率愈來愈高,病態的教育體系是主要的罪魁禍首。
閱讀全文
摘要: 十八世紀,西方發現了細菌,隨后發明了抗生素,一舉控制了瘟疫。從此奠定了西醫權威的地位,同時也將西醫的發展走向以微觀證據為主的方向,所有醫學的技術都朝向微小世界去尋找答案。為了在這個微小世界里找答案,因此發展出愈來愈精密的各種設備,這些設備的愈來愈進步,使人們也覺得醫學愈來愈進步了。
經過了近兩百多年的發展,到了二十世紀末,在解剖學上,對于人體的各個部份,似乎都已經查清楚了,可是許多疾病的原因卻仍然是個迷。也有許多的疾病雖然推斷出了疾病的原因,可是依據這些原因所發展出來的醫療方法,并不能真正的把疾病去除。多數的慢性病,只能用藥物控制,患者必需終身服藥,而醫生也很明白的告訴患者,這些藥只能減緩疾病的惡化,并不能真正斷除疾病的根。實際上除了細菌性的疾病和外科手術以外,西醫能夠完全治愈的疾病并不多。多數嚴重的疾病只能控制而不能治愈。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