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們的經驗里,腸胃的問題和多數的慢性病有密切的關系。許多嚴重的疾病,追根究底找尋原因,多數都是源自于腸胃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能見到腸胃有問題的人,例如長不高的人、肥胖的人、大腹便便的人、很容易長粉刺的人、下嘴唇肥厚的人、容易流口水的小孩..等等,都是腸胃受到較嚴重感染的癥狀。
在我們的經驗里,這些感染主要來自兩個來源,一個是來自唾液的感染,另一個是食用不清潔的食物。
閱讀全文
摘要: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把發怒說成“生氣”,從小到大一直用這個名詞。學了中醫之后才曉得原來人一發怒,真的會在體內產生“氣”,嚴格說來“生氣”根本就是一個中醫的名詞。
不單是人會生氣,多數的動物都會生氣,動物生氣之后接下去就是打斗,因此,生氣是打斗之前身體的準備動作。身體透過生氣調整內分泌,使身體達到打斗時的最佳狀態。
動物的生氣有點像一個國家的備戰一樣,當一個國家面臨戰爭威脅時,會立即進行備戰,將大量的資源投入戰爭的準備中。一旦戰爭威脅消失,這些投入的資源多數成為廢物。就像前蘇聯解體之后,必需花費很大力氣銷毀各種洲際飛彈和坦克一樣。
閱讀全文
在新浪看到的一個有意思的視頻,獅子,野牛,鱷魚。
獅子群伏擊一頭小野牛,然后又擊退了鱷魚,后來野牛群追了過來,趕走了獅群。
對獅子太失望了,要是換成老虎,就是吼幾聲這些野牛都不知道嚇到哪去了。
克魯格的戰役
摘要: 如圖,在心包經的穴位進行按摩,在圖中所標示的位置附近尋找穴位,找到了穴位,稍用力壓就會感到明顯的痛感就對了。每天在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
除了心包經之外,應再按摩任脈的膻中穴(兩乳之間)和膀胱經的昆侖穴(外側腳踝后方腱前凹陷處),其中昆侖穴的按摩應在按摩心包經之前實施,這樣比較容易將心包積液排出。
閱讀全文
摘要: 要點: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點以前累計有八個小時睡眠。
目的:
前一章敲膽經的功課使人體可以生產足夠的造血材料,這一章正確的睡眠則提供人體足夠的造血時間,兩者具全人體的造血機能就能夠正常工作,血液總量就會逐漸增加,氣血能量也就逐漸提高了。
額外效益:
有了足夠的血氣之后,不但能改善人體的肥胖狀態,還能使皮膚的新陳代謝加快,皮膚會愈來愈光滑,膚色也會愈來愈健康。血氣夠了,皮膚就會現出血色,臉上自然會呈現白里透紅的氣色。同時嘴唇也會出現自然的紅潤,女士們不需化妝也自然明艷光彩。
閱讀全文
摘要: 功法:
(圖一:一幅膽經位置圖,一幅一個人敲膽經圖)
說明:
如圖每天在大腿外側的四個穴位點,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五十次,也就是左右各兩百下。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需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約兩下的節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閱讀全文
摘要: 從中醫的觀點所看到的人體,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機體,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低估了人體的智慧,高估了我們自已的知識。經常在沒有弄清楚人體在做什么,就判定了它的無能,隨即我們用一知半解的知識冒然的進行干預,今日的許多疾病根本就是這些不當的干預行為所造成的后果。
我們也介紹了中醫最新的醫學研究,這些研究的成果將逐漸使中醫的理論顯現出科學的面貌,原來我們祖先的遺產并不是不科學,只是過去我們的科技能力無法證實而已。我們堅信隨著這些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有機會開創出基因研究以外,解決眾多慢性病的一條更有機會的新路。
閱讀全文
摘要: 談了許多血氣的觀念和模型,可是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血氣水平的高低呢?
雖然目前仍然沒有適當的儀器很方便的測量人體的血氣水平,但是我們有幾個簡便的方法用在一般的診斷中。最簡單的是觀察嘴唇和牙齦的顏色,這個部份會明顯的反映身體內血液的顏色,而且會留下過去一段時間血氣狀況的痕跡。
長期血氣透支后,會使嘴唇的顏色漸漸轉暗,嚴重的成為紫黑色。但是當開始改善睡眠習慣之后,會從下嘴唇的內側開始改變顏色,逐漸由內而外,當改變至嘴唇厚度的中間部位,可以從外部看到明顯的里外顏色差異時,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整個下嘴唇顏色全變成淡紅色時,則需一年以上的調養。因此,只要從上下嘴唇的顏色差異,就能判斷過去這段時間里,這個人的血氣是不是處在上升的趨勢,而且也能判斷其調養時日的長短。
閱讀全文
摘要: “透支體力”是我們經常使用的詞句,體力既然能夠透支,那么就必然能夠儲存。
“血氣”是中醫用來說明人體能量的名詞,但是人體內并沒有任何物質稱之為“血氣”,根據中醫的解釋,血氣包含人體的許多物質,其中血液是人體能量最重要的代表。根據我們的經驗,血液總量和人體的血氣能量成正比,人體的能量是透過血液來儲存和運送。
只要每天造血的數量大于血液的消耗,那么血液總量就會愈來愈多,多余的血液就會進入人體的各個臟器。例如,肝在中醫里是有藏血的功能,而人體很虛弱時,腎臟也會萎縮,所謂的腎臟萎縮,也就是腎臟中的血液量減少了。因此如果人體長期處于血液總量不斷上升的狀態,那么在各個臟器中都充滿的血液,骨頭中也充滿了骨髓,這就是血氣能量儲備充足的狀態。
閱讀全文
摘要: 第一次真正和中醫的接觸是由于我的牙齦經常發炎,牙齒浮起來,醫生認為是牙周病,長期治療也沒什么效果,上海的牙醫建議我找中醫試試。朋友介紹了一個很好的中醫師,他一看就說我的問題出在大腸,而且我的血氣太差才會如此。只要養好血氣再治好大腸就能夠解決問題,后來我乖乖的早睡早起養血氣,一個月后牙齒就不再痛了,至今近七年來,牙齦沒有再發過炎。
這個例子最能說明病和癥的關系,牙齦發炎是癥,血氣和大腸才是真正的病。癥現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臟六腑,是中醫最基本的道理。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