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第一章人體的系統方塊圖中,我們定義了一個能量供應系統,這就像個人計算機中的電源供給器(Power Supply)是計算機的能量供應中心一樣。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任何科學的方法可以量測人體的能量,不像用三用電表很簡單就可以量測計算機的能量供應狀況這么方便。
中醫衡量患者血氣的情況只能用多方采證的方式,從患者的外表癥狀,例如頭發的粗細,皮膚的顏色,嘴唇和牙齦的血色,舌頭的狀況…等各種癥狀,利用學理和經驗來評估和判斷。這種方式因為缺乏客觀的數據,每個中醫師的診斷都會有差異。因此,我們正和上海的一些科學家一起啟動一個尋求測量血氣方法的研究計劃,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比較科學的測量人體的血氣能量。
閱讀全文
摘要: 在第一章我們從人體功能的觀點,繪制了一張人體系統的方塊圖,這個方塊圖的各個方塊所代表的是包含硬件、軟件和網絡的功能,和我們傳統所知道的人體的硬件有很大的差別。這一章我們將從人體的硬件來說明人體的結構。
五臟六腑是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一個名詞,就是指人體內的主要器官。“臟”是指實心有機構的臟器,有心、肝、脾、肺、腎五臟,“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等分別和五個臟相對應的五個腑,另外將人體的胸腔和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為三焦,是第六個腑。
閱讀全文
摘要: 從機械研究到財務管理,從財務管理到中醫研究,工程師、商人、中醫研究者,不同學科的交叉,三個身份的轉變,他完成了人生一次又一次質的飛躍。他不僅為現代人提供了認識自己身體的新視角,他本人的生活狀態某種程度上也是現代人的活標本。“一式三招、不生悶氣、早睡早起”,近年來海峽兩岸數百萬人看過一本書———《人體使用手冊》(花城出版社出版),吳清忠就是這本書的作者———他來自臺灣,穿著紅色T 恤,精神飽滿,紅光滿面。
閱讀全文
摘要: “經絡”是中醫用了幾千年的名詞,中國人數千年前就發現某些人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按摩那些線條可以治療疾病。那種人一般稱之為經絡人,只有很少人有這種情形。因此,可以說經絡學說是從治療經驗中發展出來的,是中醫最重要的一部份。
我國在漢朝時曾經處決一個名為王孫慶的叛黨頭目,將其進行活體解剖,然后將細竹片放入血脈中,觀察其流動。結果發現人體的血脈(血管)和醫典中的經絡不相吻合。這次的實體解剖,就經絡學來說是一次失敗的實驗。因此,在中國的醫學領域中,從此就放棄了解剖人體,解剖學在中國成為驗尸官所必需了解的知識,而不是醫生所必需學習的功課。
閱讀全文
摘要: 中醫和西醫對人體系統的描述有很大的差異,西醫將人體分為各個器官,并將一些相關的器官組成系統,例如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免疫系統等七大系統。在各個系統之間并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各個臟器之間也沒有太多的連系,好像每個臟器或系統都是獨立的。
中醫就完全不同了,大分類只有五臟六腑,每一個臟腑都有一條相關的經絡。除了五臟六腑對應的十一條經絡之外,另外還有心包經、任脈和督脈三條經絡,一共是十四條主要的經絡。各個經絡還有分支,稱之為經別,幾乎遍及全身。每條經絡上有穴位,針灸治療時,主要是刺激經絡上的穴位。
閱讀全文
摘要: 三個現代醫學的現象
自從1960年代,沙賓疫苗克服了小兒麻痹癥之后,近四十年來沒有再聽到那個疾病又被克服的好消息。
除了外傷性疾病和傳染病以外的各種慢性病,多數只能控制不能痊愈。
多年來不斷有新醫學科技進展的發表,每一屆的諾貝爾醫學獎也從未缺席,但是所有最新醫學科技的進展,永遠都預告著明天或有一天人類有機會解決某一個疾病,從來沒有今天已經解決了那一個疾病的消息。幾十年來那么多不能治的慢性病,一個也沒解決。
這三個現象讓我們覺得現代醫學似乎原地打轉了幾十年,對慢性病一籌莫展,它的問題必定不是有沒有找到新藥這么簡單,很可能是它的基本思考邏輯或在起步點的思考方向上出了問題。
閱讀全文
摘要: 人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可是卻用非常簡單的方法制造出來,只要一對男女在一起,一不小心就會造個人出來。可是人體的維修卻極為復雜,一個極為優秀的學生,在醫學院里必需讀七年,然后又要在醫院中繼續學習很多年之后,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名醫。可是即便是今日最著名的醫生,也有一籮筐的疾病是他束手無策的。
我花了許多年研究中醫,中醫最古老而著名的醫學經典是一本流傳了三千多年的“黃帝內經”,這本書的完成一直是歷史上的謎,三千多年前的人類如何能夠建構這么完美的醫學理論?但是這本書顯然也隱藏或者遺失了許多章節,特別是心和靈的章節。
閱讀全文
摘要: 韓國欲將韓醫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學者征集簽名“告別中醫藥”……中醫最近成了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其實在這些事件之前,中醫熱已開始升溫,這一點在圖書界就可略見一斑。
今年初,一本叫做《人體使用手冊》的圖書問世,它告訴讀者該如何通過中醫治療疾病。目前該書的銷售數字已達40萬冊,成為書業“黑馬”。該書作者臺灣人吳清忠并非學醫出身,原本在跨國公司擔任高層人員,因個人疾病接觸中醫,后來遂辭職專門研究。近日,記者針對該書的寫作、出版情況和他對中醫的看法采訪了吳清忠。
閱讀全文
摘要: 在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之際,人們有理由認為,“一國兩制”原則的制定和實施既有助于香港的順利回歸,也有助于香港在回歸后的十年里保持穩定和繁榮。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對于“一國兩制”原則的形成,人們總是過多地強調決策者理性的運用,而忽視了事務本身的發展勢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在中英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時,雙方都非常清楚,香港必將于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對中國來說,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因而應該盡量減少可能會影響這一目標實現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就香港與大陸在回歸后的關系安排上,最自然的做法便是,除了為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所必需,否則盡量不要去改變香港或大陸的政治、經濟、法律以及生活方式的現狀。
閱讀全文
摘要: 今年3月,澳門的人均生產凈值(GNP,約2.8萬美元)首次超過香港(約2.7萬美元),更遠遠超過過去數以萬計澳門市民前往打工的臺灣(約1.5萬美元),失業率也自8年前的6%左右下跌至3.2%(亦即幾乎完全就業),經濟發展之快速,實在是出人意外。
不少香港傳媒的新聞報道,幾乎都對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給予一個可以稱之為“澳門神話”的肯定答案。
并非無根
一國兩制在澳門的8年半實踐,其實是有一套國際公認的客觀標準的,那就是聯合國所通過的兩個國際人權公約且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五條至第四十二條里列舉出來的,多項澳門居民1999年之前享有的基本人權。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