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之交換排序
羅朝輝(http://www.shnenglu.com/kesalin)
轉載請注明出處
排序是數據處理中經常使用的一種重要運算,在計算機及其應用系統中,花費在排序上的時間在系統運行時間中占有很大比重,其重要性無需多言。下文將介紹常用的如下排序方法,對它們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比較,并提供 C 語言實現。
所謂排序,就是要將一堆記錄,使之按關鍵字遞增(或遞減)次序排列起來。根據排序所采用的策略,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希爾排序);
2、交換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
3、選擇排序(直接選擇排序、堆排序);
4、歸并排序;
5、桶排序(桶排序,基數排序);
---------------------------------------------------------------------------------
前面我們講了插入排序,下面接著來講交換排序。
交換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兩兩比較待排序記錄的關鍵字,發現兩個記錄的次序相反時即進行交換,直到沒有反序的記錄為止。應用交換排序基本思想的主要排序方法有: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ing)
基本思想:從后往前掃描序列,通過相鄰元素之間的比較與交換,使值較小的元素逐漸從后部移向前部(從下標較大的單元移向下標較小的單元),就象水底下的氣泡一樣逐漸向上冒。故稱為冒泡排序法。
C 代碼實現:
1
void bubble_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2

{
3
assert(array && length >= 0);
4
5
int i, j, temp;
6
7
for (i = 1; i < length; ++i)
{
8
for (j = length - 1; j >= i; --j)
{
9
if (array[j] < array[j - 1])
{
10
temp = array[j];
11
array[j] = array[j - 1];
12
array[j - 1] = temp;
13
}
14
}
15
}
16
}
若在某一趟排序中未發現氣泡位置的交換,則說明待排序的無序區中所有氣泡均滿足輕者在上,重者在下的原則,因此,冒泡排序過程可在此趟排序后終止。因此,上面的實現可以優化如下:
1
void bubble_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2

{
3
assert(array && length >= 0);
4
5
int i, j, temp;
6
bool exchange;
7
8
for (i = 1; i < length; ++i)
{
9
exchange = false;
10
11
for (j = length - 1; j >= i; --j)
{
12
if (array[j] < array[j - 1])
{
13
temp = array[j];
14
array[j] = array[j - 1];
15
array[j - 1] = temp;
16
17
exchange = true;
18
}
19
}
20
21
if (!exchange)
{
22
break;
23
}
24
}
25
}
還可以通過減少排序的趟數作進一步的優化。在每趟掃描中,記住最后一次交換發生的位置 lastExchange (該位置之前的相鄰記錄均已有序)。下一趟排序開始時,array[1..lastExchange - 1] 是有序區, array[lastExchange..n] 是無序區。這樣,一趟排序可能使當前有序區擴充多個記錄,從而減少排序的趟數。實現如下:
1
void bubble_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2

{
3
assert(array && length >= 0);
4
5
int i, j, temp;
6
bool exchange;
7
int lastExchange = 1;
8
9
for (i = 1; i < length;)
{
10
exchange = false;
11
12
for (j = length - 1; j >= i; --j)
{
13
if (array[j] < array[j - 1])
{
14
temp = array[j];
15
array[j] = array[j - 1];
16
array[j - 1] = temp;
17
18
lastExchange = j;
19
exchange = true;
20
}
21
}
22
23
if (!exchange)
{
24
break;
25
}
26
27
i = lastExchange + 1;
28
}
29
}
如果待排序序列是基本有序(比如只有第一個元素是最大的,其他的都已有序,在這種情況下,本該只需要 1 趟排序就可以完成),如果用上面的實現 ,這時平均時間復雜達到最壞 O(n^2)。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交替改變掃描方向(從后往前,從前往后,再從后往前...)改變不對稱性達到優化的目的。具體實現就留著當作業啦,^_^
時間復雜度:
最好的情況下,待排序記錄已經有序,只需要一趟排序就可以完成,所以冒泡排序的最好時間復雜度為 O(n)。
最壞的情況下,待排序記錄反序,這時需要 n - 1 趟排序,每趟排序需要比較 n - i 次比較操作,這時比較和移動的次數達到最大值,所以冒泡排序的最壞時間復雜度為 O(n ^ 2)。
冒泡排序的平均時間復雜度為 O(n ^ 2)。因為它移動的次數較多,其平均時間性能還不如直接插入排序。
空間復雜度:
很明顯,O(1)。
補充:
冒泡排序是就地排序,且是穩定排序。
快速排序
基本思想:采用分治法。設當前待排序的無序區為 array[low..high],在其中任選一個記錄作為基準(Pivot),調整基準在序列中的位置 prvotpos,使左邊子區間中所有記錄的關鍵字均小于等于基準記錄的關鍵字,右邊的子區間中所有記錄的關鍵字均大于等于基準記錄的關鍵字。即基準將當前無序區劃分為左、右兩個較小的子區間 array[low..pivotpos - 1] 和 array[pivotpos + 1..high],而基準記錄已經處在正確的位置上,它無須參加后續的排序。這時,排序問題就分解成兩個子區間的排序問題(這就是分而治之的思想啊), 遞歸對左右子區間進行快速排序,就可以完成排序。
BTW,分治法的基本思想:將原問題分解為若干個規模更小但結構與原問題相似的子問題。遞歸地解這些子問題,然后將這些子問題的解組合為原問題的解。
代碼實現:
1
// 對 [low, high] 做劃分,并返回基準記錄的位置
2
int quick_partition(int* array, int low, int high)
3

{
4
assert(array && low >= 0 && low <= high);
5
6
int pivot = array[low]; // 用區間的第 1 個記錄作為基準
7
8
while (low < high)
{
9
while (low < high && array[high] >= pivot)
{
10
--high;
11
}
12
13
if (low < high)
{
14
array[low++] = array[high];
15
}
16
17
while (low < high && array[low] <= pivot)
{
18
++low;
19
}
20
21
if (low < high)
{
22
array[high--] = array[low];
23
}
24
}
25
26
array[low] = pivot;
27
28
return low;
29
}
30
31
void quick_sort_impl(int* array, int low, int high)
32

{
33
if (low < high)
{
34
int pivotPos = quick_partition(array, low, high);
35
36
quick_sort_impl(array, low, pivotPos - 1);
37
quick_sort_impl(array, pivotPos + 1, high);
38
}
39
}
40
41
// 快速排序
42
//
43
void quick_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44

{
45
assert(array && length >= 0);
46
47
if (length <= 1)
{
48
return;
49
}
50
51
quick_sort_impl( array, 0, length - 1);
52
}
時間復雜度分析:
最壞情況是每次劃分選取的基準都是當前無序區中關鍵字最小(或最大)的記錄,劃分的結果是基準左邊的子區間為空(或右邊的子區間為空),而劃分所得的另一個非空的子區間中記錄數目,僅僅比劃分前的無序區中記錄個數減少一個。此時,時間復雜度為 O(n ^ 2)。
在最好情況下,每次劃分所取的基準都是當前無序區的"中值"記錄,劃分的結果是基準的左、右兩個無序子區間的長度大致相等。總的關鍵字比較次數:0(nlgn)。
盡管快速排序的最壞時間為 O(n ^ 2),但就平均性能而言,它是基于關鍵字比較的內部排序算法中速度最快者,快速排序亦因此而得名。它的平均時間復雜度為 O(nlgn)。
空間復雜度分析:
快速排序需要一個棧來實現遞歸。若每次劃分較為均勻(也就是對半分,基準值總是中值),則其遞歸樹的高度為O(lgn),故遞歸后需棧空間為O(lgn)。最壞情況下,遞歸樹的高度為O(n),所需的棧空間為O(n)。
補充:
快速排序是非穩定的。例如,對 [5, 5, 1] 進行排序。
對時間復雜度進行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在當前無序區中選取劃分的基準關鍵字是決定算法性能的關鍵。可以對這個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
第一辦法是,取中值,即比較當前無序區間的第一個,中間那個以及最后一個記錄的大小,取中間的那個記錄作為基準,進行快速排序;
第二個辦法是,在當前無需區間中進行隨機選取。
測試:
在前文《排序算法之插入排序》測試代碼的基礎上添加兩行代碼即可:
SortFucntionInfo sort_function_list[] = {
{"直接插入排序", insert_sort},
{"希爾排序", shell_sort},
{"冒泡排序", bubble_sort},
{"快速排序", quick_sort},
{"", NULL}
};
運行結果:
=== 冒泡排序 ===
original: 65 32 49 10 8 72 27 42 18 58 91
sorted: 8 10 18 27 32 42 49 58 65 72 91
original: 10 9 8 7 6 5 4 3 2 1 0
sorted: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快速排序 ===
original: 65 32 49 10 8 72 27 42 18 58 91
sorted: 8 10 18 27 32 42 49 58 65 72 91
original: 10 9 8 7 6 5 4 3 2 1 0
sorted: 0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