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第四章“流于形式的溝通”,從正反兩方面舉例來形象而深刻的說明了軟件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流于形式的溝通的問題,很有意思并且很有意義。 為了解決上面所說的掌握需求的問題,所以很多公司選擇來向第三方求助: 看起來很專業(yè),可是效果真如所表現(xiàn)的專業(yè)性一樣很有成效嗎? 我覺得這個觀點是很簡單卻很深刻的:這在很多情況下,只是往本來連接不清晰的網(wǎng)絡(luò)中進(jìn)一步插入一把線團而已。而且不僅僅客戶可能完全不知道ML,正如書中第二節(jié)“ 項目文檔真的可以用甲骨文來寫 ”中說的:連開發(fā)團隊也可能不清楚,”該物來源不詳,屬性不詳“。這樣的溝通又有什么幫助和意義? 軟件項目開發(fā)的需求調(diào)研無疑是非常難,正是因為開發(fā)團隊不懂業(yè)務(wù),而客戶不懂實現(xiàn)。這是一個相悖而現(xiàn)實的問題。所以必須要深入的溝通,可是溝通并不一定有成效,因為雙方雖然同處一個地球,但思想?yún)s往往不在同一個世界...... 所以,專業(yè)的咨詢公司就應(yīng)運而生,可是說起來專業(yè),但最終的成果也不一定令人滿意,因為誰又能保證那些咨詢公司真正能通曉你和客戶這兩個世界的語言和風(fēng)俗呢?如果不是,恐怕還是你努力嘗試進(jìn)入客戶的世界更加簡捷有效。 所幸的是,作者在本章的第3節(jié)“最簡溝通”中正是完整描述了一個他們團隊在極少的溝通條件下成功的完成調(diào)研需求和項目的例子。內(nèi)容比較長,此處不摘錄,簡單的說: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自身事先在背后下足功夫: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每一個細(xì)節(jié),每一個可能的需求,設(shè)想盡可能多的問題。然后每一次得到反饋后,就進(jìn)行深刻的分析,以從這些專門設(shè)計的問題中探求客戶的本意和需求,包括他的隱形的喜好,從而使得每一次溝通都及其具有成效。 我想通過原文中的以下這一段話來表明我的一個體會: 世界上從來沒有輕而易舉的事,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做這個事情輕而易舉,而別人不能,那是因為他在背后下了很大的功,用了很多的心,只是我們沒有看到!
上面這個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一個真理。而如果將這句話用另一種方式表達(dá),就是:幻想不需要用功,不需要用心,或完全假借他人,就能事事輕松順利,是從來未之有的!(千萬不要幻想如同武俠小說里面,打個坐就能直接獲得高人畢生的內(nèi)力一樣,哪天自己也誤闖某山洞,驚遇一白胡子老頭,被打通任督二脈,獲取絕世武功,從此天下無敵……哎,即使有這樣的事,那個人也是段譽,而不是你!)所以,面對與客戶溝通的機會少,而需求多,希望假借他人(咨詢公司)或者僥幸心理(客戶好對付)的動機都是萬萬不可行的! 最切實最有成效的方法只有一個:站在客戶的角度,自己事前多準(zhǔn)備多下功夫!這樣,從形式上,將是最簡單;而從效果上,將是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