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年冬天,由于工作失意,便帶著悲觀的色彩看世界、看人生。
一天,朋友來我家,指著房前的一棵樹問:“你看看,這樹上有多少片葉子?”
“一片也沒有呀。”我看了一眼房前那棵光禿禿的樹,脫口答道。
“真的沒有一片嗎?我倒看見了很多很多的樹葉。”朋友說。
“它們在哪呢?”
“就在每一根光禿的枝條里。這些還藏在枝條里的葉子,雖然處在嚴寒的冬天,但它們看到的卻是溫暖的春天,所以,它們才會滿懷信心地等待、孕育、積蓄著力量,等春天一到,就齊刷刷地綻放在枝頭。”
等我再看房前的那棵樹時,仿佛真的從光禿的枝條里看見了許許多多的綠葉。
“如果一個人處在人生的冬天,”朋友說,“也能像冬天光禿枝條里的葉子一樣,看到春天,看到春天的希望和溫暖,那么,在一個人的心靈里,也會擁有無數的‘綠葉’,擁有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在那個寒冷的冬天,朋友的話,讓我看到了人生的春天和希望的綠葉。
二
曾經,,我做生意,因錯失了一次賺錢的機會,整天唉聲嘆氣。
一天,父親拿出一袋種子,說是要把它扔掉。“一袋好好的種子,為什么要扔掉呢?”我問。
“這是一袋去年的種子,今年的春天過了,對于這些種子來說,沒有發芽的機會了。不能發芽的種子,留著有什么用呢?”父親說。
“但明年還有春天呀。”我提醒父親說,“等到明年春天,把它們播種下去,不是照樣可以發芽嗎?”
“種子錯過了今春,還有明春,人生不也是如此嗎?孩子,錯過了一次成功的機會,就永遠錯過了嗎?沒有!因為明年還有成功的春天啊!”父親說。
當你為自己錯失一次機會而后悔時,別忘了提醒自己一聲:明年還有春天。
posted @
2015-08-20 14:33 jay 閱讀(93)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第一次
幼兒園時我一只手的拇指得了灰指甲,需要每天都在裝滿藥水的瓶子里浸上一會才能治愈。晚飯后,爸爸就會坐在小椅子上,我則和他面對面坐在更小的木凳上,依偎在他的懷里聽他講故事,也就能安靜地把拇指伸進藥瓶中了。
爸爸總是張開雙臂把我滿滿地攬在懷里,一邊講故事一邊輕輕搖晃著身體。我不記得更小的時候睡搖籃是什么滋味,但長大后爸爸輕搖著的懷抱,就是我記憶里的搖籃了。
爸爸是女孩生命中最愛她的那個男人,被父愛深深呵護過的女孩長大后,也往往會表現得更加自信和寬容。爸爸的擁抱,溫柔得讓我不能不在沒有他陪伴的歲月里好好珍愛自己,不然,他一定會難過。
第二次
年輕時愛情總是驚心動魄,失戀更是山崩地裂。某一年夏天我被愛情所傷,帶著一道原以為再也好不了的傷獨自去旅行。那時候山峽還是最原始的模樣,游輪上全是陌生人,反而讓我感到安全。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小時候背過無數遍的唐詩宋詞,只有當你站在傍晚的船頭,讓江面上的風掠過雙肩,才能感觸到自然的博大神奇。忽然想流淚,為了之前如此淺薄的傷愁。
一個大男孩走過來攬過我的肩膀,他是同船的臺灣游客,他說:“讓我抱抱你。”我猶豫了一下,并沒有拒絕。他把我抱在懷里,我看到他性感的喉結微微抖動,身上有好聞的肥皂香。“不論發生了什么,都會好起來的。”他說。那一刻,我覺得我已經好了。
兩個陌生的人,一個陌生的擁抱,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卻溫柔了我好多好多年,讓我從此謹記,哪怕走進最黑暗的人生境遇,女人也要擁有一個好看的樣子。
posted @
2015-08-19 15:50 jay 閱讀(67)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我有個朋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畢業后在家待業,問她未來打算時總是壯志酬酬:“準備考公務員。”
撐不住年年失利的打擊,終于在另一個朋友的幫助下,在一家小有名氣的影樓做美工。
因為都在一個城市,晚上總會不時聚聚,剛開始大家體諒她不是對口專業,抱怨工作難做也是情理之中,遂紛紛表示安慰。
只是到了后來,聚會漸漸演變成她一個人的抱怨專場脫口秀,大家安慰不能,慢慢的聚會的心思也就淡了。
接到朋友電話的時候,正是工作時間,我在整理材料,簡單寒暄兩句便直接問她是不是有什么事,可以直接說,只是朋友似乎沒有聽出我的意思,依舊用平時不緊不慢的語調先是說了自己實在適應不了原來的修圖工作,要求領導換了工作,現在在給影樓拉業務之類,業務并不好做。我打斷她還要準備繼續的吐槽,帶上耳機:“我下班時間會幫你問問,不過我的同事基本都結婚了,你也不要報太大希望。”
朋友瞬間變得很激動,說沒關系,沒有結婚的個人寫真還有寶寶照都是有優惠的。
“那如果是婚紗照都有什么優惠,外景一般都有哪些?有什么套餐可選?”問完,我拿出筆記本。準備順便記一下。
朋友愣了一愣,期期艾艾:“我剛做,還不太了解,要不,要不你去我朋友圈看看去,我把優惠活動的方案都分享了。”
posted @
2015-08-19 15:48 jay 閱讀(70)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小薇談過兩次戀愛。
一次是閨蜜撬走男友,愛情友情一起GAMEOVER,再好脾氣的人都會發狂。大家幫忙出主意,想出各種報復這對男女的招兒,小薇只要稍微借鑒一下,就會讓倆人吃不了兜著走。可,大家說得義憤填膺,小薇卻沒事兒人似地淡淡回一句:“隨他們去吧,希望他們能白頭偕老。”
第二次是男友小心眼。小薇和一個男同事出去吃飯,被男友看到,就鬧騰,逼問到底有沒有親密關系。小薇不解釋,直接提出分手,男友也爽快答應,然后迅速消失。大家都覺蹊蹺,覺得大概這男人早想分手,又怕小薇賴上他,所以故意找碴兒吧,對這樣的人就得給點顏色看看。小薇雖然也氣,卻還是一咬牙,說:“這樣的人,早點分開也好。”
這樣的好脾氣,讓大家集體無語,繼而覺得,這丫頭是不是有點傻啊。
在工作上小薇也很有“傻”的天賦。同事們勾心斗角,表面上笑呵呵,背后捅人刀子,巴不得把人家都踩下去,自己當精英。小薇也遭遇過許多冷刀子,面對這種情況,一般人都會以牙還牙,把對方囂張氣焰打壓下去,小薇卻像沒事兒人一樣,既不尋仇,也不在領導面前告狀,只是和對方保持距離,讓人家想傷也傷不了她。
對領導,小薇更缺乏對策。別人都馬屁拍不斷,要么說好聽的,要么送禮物,要么來點潛規則什么的,小薇卻無動于衷。別人勸她,她還振振有詞:“我憑真本事吃飯,干嗎要出賣靈魂討好別人?”清高的結果就是,別人的年終獎都比她拿得多。
不肯面對現實,學不會圓滑處世,這也算是一種“傻”吧。
更傻的是,獎金比別人低,工資沒別人高,干起活來卻一個頂倆。凡是份內事,小薇總是做得又快又好,效率這么高,領導當然也愿意多分派活兒,于是,分外事兒也做了很多,貼時間貼精力,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卻一句怨言都沒有。
小薇的傻名聲算是徹底坐實。更出人意料的是,某天她忽然找到老板,要求自己帶團隊,并把之前的工作業績全部亮出來。老板雖表示贊賞,卻還是把小薇打發了回去。小薇可不打算就這么算了,隔幾天,再次找到老板,再次做出同樣的要求。
三次過后,她主動卷鋪蓋走人,到了別家公司,找到別的老板,做了同樣的要求。前前后后,找了不下三十家公司,要求驚人一致。也有人覺得她實力不錯,希望她降低要求先鍛煉鍛煉,她卻不肯,堅持原則。
posted @
2015-08-18 16:56 jay 閱讀(89)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一次上課,一個女孩子垂頭喪氣的跟我說,老師,我考了四次四級,還沒過,究竟是為什么。
我說,你真題做了嗎?單詞背了嗎?
她拿出已經翻破了的真題,跟我說,你講的所有的題目我連答案都記得,單詞書也背了很多遍了,我這么努力,為什么過不了。
這是一個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學生,因為在我眼中,四級考試是難度不大。據說,每年通過率有將近百分之八十多,那些沒過的百分之十幾還包括了裸考的和放棄治療很久的人。我想,一個人要多有毅力,才能一直保持在后百分之十幾穩定的不過。
可是,看著這個學生滿滿的筆記,我心想,看起來是很努力啊,為什么還不過。
因為時間關系,我們草草的聊了幾句,我就繼續上課了。
在路上我再次想到了她,發現無解。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醫生知道病人有病,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醫治他一樣。
第二天她又帶著厚厚的筆記來問我。
我只能使出大招:你這么努力,放心吧,下次你肯定能過。
那學生訕訕的說,但愿如此。
對這個世界來說,沒有什么果是沒有因的,即使現在因看不出來,但也一定是存在的。很快,我找到了這個女孩子的因。
那是我最后一次見到那個女孩子,她再也沒有出現在我的課堂上。
結課那天,我去她的位置,指了指她身邊的同學,問她身邊的一個女孩子:你認識她嗎?
她說,認識龍哥,是我同學。
我說,她為什么總是逃課?
她笑笑說,她事情比較多。
posted @
2015-08-18 16:55 jay 閱讀(85)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大學宿舍臥談會時我們討論過類似的問題,最后幾乎統一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優秀的人不合群,只是在他們合群的圈子里沒有你罷了。
記得我高中那會兒,八個人一個宿舍,其中就有一位舍友就可以歸類為大家認為的那種“優秀的人往往不合群”的那種人。
高一那會兒,我和大家的想法是差不多的,都覺得他太裝、和我們太玩不來了,不就是每次考試都能穩居全校前幾名嗎,不就是參加全國中學生英語競賽、數學競賽都得了一等獎嗎,不就是平時喜歡搗鼓點小玩意然后就很“不要臉”去參加什么科技創新大賽得了一些獎嗎……
有什么了不起的,對,當時我就是天真地這么想的,其余舍友也是這么認為的,雖然平時在宿舍他和我們都客客氣氣,有什么宿舍活動也會一起參加,但就是覺得他融不進我們這個小團體中來,說的話也最少。那時候我們都覺得他就是傲,恃才傲人。
高一那一整年,我們七個人都會有意無意故意刁難挖苦他。經常他到外面搗鼓一些小發明回宿舍晚了,我們就會怪聲怪氣似有似無地嘲諷他說:哎喲,大發明家終于回來了啊!今天又有什么重大發明快拿來給我們瞧一瞧啊,下次也帶上我們唄;又或者某次月考他又是全班前幾,全校前十,我們又會說,哎喲,要是我們和你一樣那么努力學習就好了,教教我們可好
但每次我們這樣好像可以刁難他時,他都會說,好啊,下次我們一起去弄吧;好啊,以后我們可以一起學習的,好像他不會生我們氣似的。往往這時候我們都會覺得他好假,然后七個人陰陽怪氣大聲笑喊道:“記得下次叫上我們哦~~”。
他確實這樣做了,每次他去干點什么得時候,都會問我們要不要一起去干。但我們每次不是在打籃球踢足球就是在宿舍斗地主,所以每次都會和他說,你去吧,下次再叫我們,沒看我們正玩著的嘛。
posted @
2015-08-18 16:54 jay 閱讀(88)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M是朋友中的烘焙達人,常常聚會時帶上最新作品,讓我們既飽眼福又飽口福,大家常常開玩笑,她不開間蛋糕房真是可惜,每當這時,全職太太M便幸福微笑“都是給老公兒子做吃的練出來的”,可是那天,我們再次這樣贊美,她卻沒有半點笑容,沉默放下蛋糕。
大家問出了什么事。
M猶豫了一會,勉強地微笑:事情就出在蛋糕上。烘焙是愛好也是技能,我想用它成全點自己的小事業,回家和老公兒子商量開間蛋糕房,小區門口有閑置門面,平時銷售產品,周末可以給主婦們做烘焙學堂,可是,兩個男人眾口一聲反對,挺意外的。
我們問反對的理由,M說:他倆覺得開間店太耗時間,兒子馬上升初中,誰照顧孩子照顧家?這么久不工作,他們對我的能力也很懷疑。還有,開店雖然花費不大,但是畢竟是項支出,老公不同意,我也不好隨便動用錢。可是,這么多年我也就這么點自己的念想,立刻被否定,而他們的想法,無論多小,我都盡力幫著完成,這種對比多少有些失落。
M說完自嘲地笑。
成年人學會的重要本領就是在別人的家事和自己的私事上立刻閉嘴,于是,我們禮貌地沉默了。
我認識M很多年,她是這個年代賢妻良母的典范,也從來不是一個“主動”的人。她受過良好教育,原生家庭和睦,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幸福家庭的主婦,于是,她放棄做得不錯的工作,相夫教子,如果沒有這塊蛋糕,她未必覺得失落——她的一切,在外人眼里,幾乎是完美中產階級的樣本。
可是,坦率地說,我們卻生活在一個對職業女性和全職主婦都不夠友善的時代。
posted @
2015-08-17 14:56 jay 閱讀(78)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小薇談過兩次戀愛。
一次是閨蜜撬走男友,愛情友情一起GAMEOVER,再好脾氣的人都會發狂。大家幫忙出主意,想出各種報復這對男女的招兒,小薇只要稍微借鑒一下,就會讓倆人吃不了兜著走。可,大家說得義憤填膺,小薇卻沒事兒人似地淡淡回一句:“隨他們去吧,希望他們能白頭偕老。”
第二次是男友小心眼。小薇和一個男同事出去吃飯,被男友看到,就鬧騰,逼問到底有沒有親密關系。小薇不解釋,直接提出分手,男友也爽快答應,然后迅速消失。大家都覺蹊蹺,覺得大概這男人早想分手,又怕小薇賴上他,所以故意找碴兒吧,對這樣的人就得給點顏色看看。小薇雖然也氣,卻還是一咬牙,說:“這樣的人,早點分開也好。”
這樣的好脾氣,讓大家集體無語,繼而覺得,這丫頭是不是有點傻啊。
在工作上小薇也很有“傻”的天賦。同事們勾心斗角,表面上笑呵呵,背后捅人刀子,巴不得把人家都踩下去,自己當精英。小薇也遭遇過許多冷刀子,面對這種情況,一般人都會以牙還牙,把對方囂張氣焰打壓下去,小薇卻像沒事兒人一樣,既不尋仇,也不在領導面前告狀,只是和對方保持距離,讓人家想傷也傷不了她。
對領導,小薇更缺乏對策。別人都馬屁拍不斷,要么說好聽的,要么送禮物,要么來點潛規則什么的,小薇卻無動于衷。別人勸她,她還振振有詞:“我憑真本事吃飯,干嗎要出賣靈魂討好別人?”清高的結果就是,別人的年終獎都比她拿得多。
不肯面對現實,學不會圓滑處世,這也算是一種“傻”吧。
更傻的是,獎金比別人低,工資沒別人高,干起活來卻一個頂倆。凡是份內事,小薇總是做得又快又好,效率這么高,領導當然也愿意多分派活兒,于是,分外事兒也做了很多,貼時間貼精力,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卻一句怨言都沒有。
posted @
2015-08-17 14:56 jay 閱讀(59)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知乎刷Timeline的時候看到這個高回答的問題:社交恐懼是怎樣的體驗?忽然想起我也有有過這種體驗,從得到它到離開它可花了自己不少的時間,2014年的1月到2015年的6月,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了。直面它,多少讓我有些不自然,但是,我有什么好羞愧的呢,這也是我的一部分,很高興擺脫了它。就像《羅琳小傳》里,J.K.羅琳描述她那段飽受抑郁折磨的痛苦經歷:“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曾經抑郁沮喪而感到羞恥,從來沒有。有什么好羞恥的呢?我度過了一段真正艱難的時光,我非常驕傲我能脫離那種生活。”
患上社交恐懼是2014年1月,我清晰地記得那一天。那天和往常一樣,我走在去書店的路上,突然間,心中產生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感覺。心跳得很急很快,仿佛有什么讓我害怕的事情正在發生,肩膀變得僵硬,像有無形的壓力施加在雙肩上。心煩意亂,恨不得馬上逃離這里回到家。這和你們想的不一樣吧?你們可能覺得,社交恐懼是潛移默化、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像我這樣,似乎有一個定時炸彈,到了這一天,在我體內爆炸了。我也是,我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患上社交恐懼(那時候的我還不清楚,以為自己身體不舒服),直到注意到自己的“癥狀”與一些社交恐懼的癥狀描述符合的時候,我才明白到自己患上了“社交恐懼”,但我還是不愿意接受。
度娘對此是這樣描述的:社交恐怖也是一種強迫觀念,患病率較高。患者對與人接觸感到苦惱。當然,誰都有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社交恐怖,但發展成神經質癥的癥狀時,其恐怖、痛苦程度非常之深,以至于回避與人接觸,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障礙。
我想,自己應該算是中度的吧。
-與別人見面時不能……或者說是不敢正視對方,自己的視線與對方相遇就感到非常難堪和尷尬,甚至是苦惱。
-在公共場合太過于緊張,或者在不熟悉的人的面前說話時,會覺得自己的聲音不像是自己的。事后小聲重復著自己說過的話,大惑不解,“為什么我的聲音變成了那樣了?”
-不敢與人交流,只和宿舍的人交情好。隔壁的寢室基本沒去過,大家只是點頭之交。最怕就是路遇同學,跟他們又不熟悉,不敢上去怕被他們發現然后不得不進行談話……但談什么好呢談什么好呢……因此在路上看見同學的背影立馬就趕往另一條路或者是放慢腳步。
posted @
2015-08-17 14:55 jay 閱讀(77)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
想起以后的生活,時常會有一種危機感。想到二三十年后的自己,挎著菜籃,從農貿市場里走出來,走向公寓樓中的一個小小格子,而后煎炒烹炸,等著老公、孩子回家。
這樣的場景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妥,也許還帶著點煙火的暖心。但是,想到“一輩子就這樣了”、“平平淡淡過日子”之類的念頭,心里總有些隱隱的惶恐。
于是想盡力改變,把“努力”、“奮斗”等字眼貼在書桌前,盡力踐行,并發現,在努力的身影之后,仍描不出未來的清晰模樣。
后來我想,誰不是在努力呢。演員努力拍戲,作家努力寫書,是努力;清潔工努力把馬路掃得干凈,服務員努力把盤子端得平穩,也是努力。
才發現,我們是不是對自己挑燈夜戰的身影感動過度了,才向生活提了太高的要求,才對播下的種子寄予了太高的期望?
堅持鍛煉,大多數人并不會由此成為運動健將,擁有魔鬼身材,也許它只是給你一副相對更健康一點的身體,讓你平平安安地躲過下一次流感。
苦讀一年考上了公務員,大多數人并不會從此踏上政治舞臺,成為官場上呼風喚雨的人物,也許不過是得了一份可以安心干到老的工作,過年過節親友聚會,腰板稍微挺直一點。
保持讀書的習慣,大多數人并不會成為作家文豪,也許它只會讓你在十幾年后,一個老公和孩子都不在家的周末下午,可以不無聊地度過一段獨處時光。
posted @
2015-08-15 14:46 jay 閱讀(81) |
評論 (0) |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