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可以“做”出來
新課程實施以來,關于數學教學的一個重大改變就是把學習數學的過程變成“做”數學的過程。隨著數學的發展,其科學尤其是技術的性質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體現,人們對于數學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著,“人們對數學研究方法的描繪主要集中于利用紙、筆進行運算和證明,很難體會觀察、實驗、模擬、嘗試、調控等活動對數學的作用,其實這些也是數學研究的重要方式。”(《新課程標準解讀》)帶著這樣的想法,回顧我們的教學過程,是不是很好的體現了“做”的特性,是不是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觀察,然后通過操作實驗的活動獲取知識,還是仍然通過教師講解的方式把知識塞進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首先要明確“做”數學的優點在哪里?我想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是其中的一個積極的環節,他們應該完全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并且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所有快樂和艱辛,只有“做”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充分的融入學習中。通過“做”數學的過程,學生才能夠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更好的接納數學知識,使知識和學生的成長互相生成。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每一次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有準備的參與到其中。有時候,我們或許會覺得這樣或那樣的活動看似可有可無,考試也不一定會考這些內容,我們自然難免有輕視的思想,就更不要說在諸如計算教學過程中重視“做”數學的方面了。這就是關于如何“做”數學的思考了。
其次如何把數學“做”出來?美國2061計劃第一階段數學專家小組報告中說“我們看到了一個基本的數學過程的循環,它反復出現,形成了最基本的形式──抽象、符號變換和應用。”這就是被學者稱為“數學化”的過程。在這個“做數學”的過程中,不僅有計算或演繹,它涉及了觀察、猜測、嘗試、調控、估計、檢驗等多種方式。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計算或者演繹,忽視了其他,那么知識只會越教越死,從長遠來說,影響是巨大的,一個沒有習慣于數學實踐和數學實驗的學生,一個沒有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嘗試著觀察、猜測的學生,或者簡而言之,一個沒有和數學真正接近的學生,又怎么能夠真正得到知識的真諦呢?對于整個社會發展來說,又怎么能夠妄言創新突破呢?
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讓我們意識到學習內容的變革以及學習方式的變革的重要性,所以教材不斷的改革換新,與此同時,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也要革新,而這無形的東西恰恰又是最重要的!但愿我們都能在現實和理想交織的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點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