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 id="pjuwb"></ins>
    <blockquote id="pjuwb"><pre id="pjuwb"></pre></blockquote>
    <noscript id="pjuwb"></noscript>
          <sup id="pjuwb"><pre id="pjuwb"></pre></sup>
            <dd id="pjuwb"></dd>
            <abbr id="pjuwb"></abbr>

            姚明,81年,97年開始接觸電腦,6年的編程學習經歷, 曾有4年工作經驗,最終轉向基礎理論學習和研究, 現華中理工科技大學在讀,有志于圖形學領域工作發展

            EMAIL:alanvincentmail@gmail.com QQ:31547735

            隨筆分類(34)

            文章分類(99)

            相冊

            收藏夾(6)

            編程技術網站

            出國留學網站

            數學資源網站

            圖形學網站

            英語資源網站

            自由職業者

            搜索

            •  

            最新評論

            孫子兵法
            目錄·【概述】
            ·【作者之謎】
            ·【版本】
            ·【翻譯本】
            ·【歷代的孫子注釋本】
            ·【影響】
            ·【內容】
            ·【孫子兵法思想】【原文】
            ·【孫子兵法的時代意義】
            ·【《孫子兵法》研究史】
            ·歌曲:《孫子兵法》


            【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于專諸吳王僚之后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分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有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的說法。

              《孫子兵法》成書于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圣典”的美譽。  
            【概述】
              孫武原是齊國人,后來輾轉到吳國。當時適逢公子光政變。在被吳國聘為將軍以前,曾經蟄伏20年之久。后,姬光即位,伍子胥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當時,孫武就帶著這13篇晉見吳王,獲得重用。后,吳王進攻楚國,將領就是孫武。

              《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見吳王前;見吳王后又著問答多篇。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孫子兵法》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

              目前認為《孫子兵法》由孫武草創,后來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主要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后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后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作者之謎】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 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 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 ,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 直到1972年4 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 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版本】
              竹簡本——1972年出土的漢初抄本,是現今為止最早的版本。

              西夏文《孫子兵法》,藏于寧夏檔案館。

              丁氏八千卷樓藏劉寅《武經七書直解》影印本。

              1935年中華學藝社影宋刻《武經七書》本。
            【翻譯本】
              1782年法國耶穌會士 Jean Joseph Marie Amiot 最先將《孫子兵法》翻譯成法文,此書影響了拿破侖。《孫子兵法》現在有17種英文翻譯本。
            【歷代的孫子注釋本】
              曹操的《孫子略解》為《孫子兵法》最早的注釋本。

              歐陽修曰:“世所傳孫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皞注,號三家。”

              宋吉天保《十家孫子會注》,十家指曹操、李荃、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

              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所收的影宋本《孫吳司馬法》中《魏武帝注孫子》。

              近代中國有蔣百里劉伯承陶漢章臺灣的鈕先鐘、朔雪寒,日本的服部千春,等等均有深入鉆研并有專作。
            【影響】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后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實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于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 (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還早2300年。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 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書中不少計名、典故,在中國也是婦孺皆知。《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9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于《 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內容】
              全書共分十三篇,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對當時的戰爭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命題,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始計第一
              作戰第二
              謀攻第三
              軍形第四
              兵勢第五
              虛實第六
              軍爭第七
              九變第八
              行軍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間第十三

              另外有一些佚文如《吳王問》
            【孫子兵法思想】【原文】
              始計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第二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
            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①桿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艸”頭。

              謀攻第三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軍形第四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勢第五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第七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第八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第九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小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甀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①□①,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注】①:[讠翕]。

              地形第十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
            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孫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交地吾將固其結,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孫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上。火可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夫戰勝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惰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聞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兼死。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
            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孫子兵法的時代意義】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軍事專著。據史料記載,《孫子兵法》為春秋末年吳國的偉大軍事家孫武所著,全書共十三篇,分別是: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等。它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和作戰經驗的合的天才產物。

              《孫子兵法》是現存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體系的一部兵學專著,共分十三篇,雖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廣為傳播。

              提起《孫子兵法》,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人還可以背誦其中的名言警句。這部中國古代兵學名著雖然僅有5000余字,卻以其博大精深的戰爭哲理、啟迪心靈的斗爭智慧在中外軍事思想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那么,在21世紀怎樣看待這部誕生于2500多年前的兵學著作,它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思想借鑒價值嗎?
            【《孫子兵法》研究史】
            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史大致可分成7個時期。

            (一)孕育產生時期——遠古至春秋

              學界一般認為,《孫子兵法》產生于我國春秋末期;亦有認為成書于戰國或更后者。關于此書的作者,多認為系孫武親著,又經后人校理。對于孫武的生活時代,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一般認其為春秋末期人,大約與孔子同時。

              《孫子兵法》在產生以前,應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孕育過程。其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擇其要者,應有以下幾點:中國遠古以來,特別是春秋時期頻繁、激烈、多樣的戰爭是《孫子兵法》產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學理論成果,如《軍志》、《軍政》、古《司馬法》、令典等,是《孫子兵法》躍上兵學峰顛的階石;春秋時期的社會思潮,特別是關于“道”、“仁”、“陰陽”、“保民”等的理論,是《孫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齊文化是培育《孫子兵法》這朵軍事理論奇葩的沃土。孫武個人的天賦與努力,則是《孫子兵法》產生的主觀因素。另外,中華民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的統體思維、辯證思維、象類思維等思維方式對《孫子兵法》理論體系的構筑起了指導性作用。這是《孫子兵法》之所以產生于中國而不產生于外國,之所以產生于春秋而不產生于其他時期的主要原因。

            (二)增益和早期校理時期——戰國至秦漢

              《孫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吳國問世后,并未迅速廣泛傳播開來,究其原因,大致有吳國王廷對“十三篇”秘而不宣,當時傳播媒介落后,社會上重禮輕詐觀會對此書的貶斥,其價值未被時人所發現等幾個方面。至戰國時,此書才開始廣泛傳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孫子熱”,所謂“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孫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設伏”、“變詐”取勝為主要內容的軍事理論適應了當時軍事斗爭、政治斗爭、外交斗爭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孫孫臏對《孫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傳和運用,則是其直接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孫武后學在這一時期對“十三篇”做了大量解釋、闡發、增益的工作,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等,均應是他們解釋、闡發、增益“十三篇”之作,而在被《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之內。總之,在這一時期,《孫子兵法》在“十三篇”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擴增。1996年西安“發現”的偽書《孫武兵法八十二篇》說,孫武先寫成“八十二篇”,后因其“天機陰殺”,就接受其兒子的建議,縮編成“十三篇”,乃是向壁虛構,是違反歷史事實的。

              到了漢代,官方組織人力,對《孫子兵法》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整理。一次是在漢高帝時,時間大致在高帝六年(前201年)至高帝十一年之間,由張良、韓信“序次”。第二次是在武帝時,由軍政揚仆“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第三次是在孝成帝時,由任宏“論次兵書”,將其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種,《孫子兵法》位在“兵權謀”之首。這三次整理對《孫子兵法》的定位、定型和流傳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削繁和注釋時期——魏晉至隋唐

              曹操《孫子略解序》中所批評的關于《孫子兵法》的“訓說況文煩富”,應包括《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中“十三篇”之外的各篇在內。杜牧《注孫子序》中說:“武所著書,凡數十萬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筆其精切,凡十三篇,成為一編,曹自為序,因注解之。”這里的“削”(刪除)其“繁剩”,應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筆(校、注)其精切”,則是指的“十三篇”。曹操只注“十三篇”,稱《孫子略解》,因而使其得以廣泛流傳,甚余則因其“煩富”且“未得旨要”而陸續散佚。曹操《孫子略解》的問世,標志著《孫子兵法》真正進入了注解的時期。曹注重文字訓解,但他本人又是軍事家,更重實際運用,因此,其注理論性、實踐性兼備,對后世有重大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曹注孫子之外,還有東吳沈友撰《孫子兵法》、賈詡《鈔孫子兵法》,曹操、王凌集注《孫子兵法》、張子尚《孫武兵經》、《孟氏解說》等。從目前所見到的這一時期的注解內容看,其注文大都比較簡略,偏重文字訓詁,表現了《孫子兵法》早期注解時期的特點。

              隋唐五代是《孫子兵法》注釋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注解《孫子兵法》之書主要有:隋代的《蕭吉注孫子》、唐代的《李筌注孫子》、《賈林注孫子》、杜佑《通典》中的訓解《孫子》、《杜牧注孫子》、《陳暤注孫子》、《孫鎬注孫子》、《孫燮集注孫子》、五代的《張昭制旨兵法》等。宋人輯的《十一家注孫子》中,唐人就占了五家。除注家多外,這一時期的注孫子還具有另辟蹊徑、糾謬補缺、義詳例豐、整體把握等特點。較魏晉南北朝時已有較大進步。如李筌已注意從整體上把握孫子的思想,他依《遁甲》注《孫子》,成一家言;杜牧“其學能道春秋戰國時事,甚博而詳”,其注縱談橫論,廣征博引,多有新見。這一時期在運用《孫子兵法》指導實踐方面也卓有成效,人們注意總結新的經驗教訓,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孫子兵法》在唐朝時傳入了日本,開始了在國外的傳播。(本文源自《孫子兵法研究史》)

            (四)武經首位確立時期——宋代

              宋朝自仁宗起,官方就重視兵學研究和整理,至神宗,詔令司業朱服、武學教授何去非校定《孫子兵法》等七書,號“武經七書”,以官方名義頒行,同時,重辦武學,以“七書”試士。至此,以《孫子兵法》為首的七部兵書,在一定意義上說,取得了與儒家經典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各代率相尊奉,其武經之首的地位一直得到了官方的肯定,《武經》本《孫子兵法》成為后世流傳的最主要的版本。

              宋朝前期的《孫子兵法》研究以官方組織為主。到了后期(北宋末至南宋亡),則以私人著述為主,反映了戰亂年代整個社會對《孫子兵法》研究的重視。這方面的代表作是大約成書于兩宋期間的《十家孫子會注》,學界一般認為,此書就是存世的《十一家注孫子》。由于輯者將各家之說輯在了一起,具有重要的軍事和史料價值,因而成為后來研究《孫子兵法》者的必讀之書。此書的校定刊行,是宋人對孫子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此后的孫子書,以《武經》本《孫子兵法》和《十一家注孫子》這兩個版本為底本不斷繁衍,形成了傳世版本的兩大基本系統。《梅圣俞注孫子》、《張預注孫子》、鄭友賢《孫子十注遺說》、施子美《七書講義》等,代表了這一時期《孫子兵法》注解的新水平,對后世影響較大。尤其是張預注,集諸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博而切要,多有發明,文字亦好,有杜牧之風。另外,此時還出現了西夏文《孫子兵法》,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國內少數民族文字譯本。

              總之,宋代在孫子文獻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在版本較勘、注解講義、專題研討、兵書合刻、集注匯解、分類輯編、少數民族文字翻譯等方面,均有成果傳世。特別是《武經》本《孫子》和《十一家注孫子》的編定刊行,深益后世,功不可沒。但宋人對《孫子兵法》軍事理論體系的系統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進展不大,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實際運用是其薄弱環節。其成就和教訓對后世均有深刻影響。

            (五)闡發和考據時期——明清

              如果說宋代施子美的《七書講義》開疏解闡發《孫子兵法》之先的話,那么,明清就是《孫子兵法》疏解、闡發和考據的大豐收時期。劉寅的《孫子直解》、趙本學的《孫子書校解引類》、李贄的《孫子參同》、黃獻臣的《武經開宗》、朱墉《孫子匯解》、顧福棠《孫子集解》、黃鞏《孫子集注》等,都注意在理論闡發上下功夫,而不僅僅是注字訓詞,其講解多有新見,且更注意了系統性,指導性,體例也更趨完備。李贄主張“以《七書》與《六經》合而為一,以教天下萬世”(《孫子參同序》),王陽明合心學、兵學于一體,戚繼光融兵、儒于一爐,并注重應用理論研究,將《孫子兵法》高深的理論具體化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清代的顧福棠、黃鞏等開始將《孫子兵法》和西方的軍事理論相結合,在《孫子兵法》研究史上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明、清兩代的許多將領和學者將《孫子兵法》的理論用之于海防建設、火器戰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和觀點,在《孫子兵法》研究史上閃耀著特有的光輝。另外,這一時期以服務于武科應試為目的的武闈孫子研究,重視對《孫子兵法》的義理闡發,具有積極和消極(充當考生進入仕途的敲門磚)的雙重作用。

              與偏重講解《孫子兵法》義理研究相對應的,是清代中期有關孫子的考據研究。其代表人物有孫星衍,畢以珣,章學誠等。他們在關于孫子事跡、《孫子兵法》成書時間、篇數和內容、文字校訂和注釋等方面作了深入考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特別是孫星衍據華陰《道藏·孫子》為底本、參《通典》、《太平御覽》等書校訂而成的《孫子十家注》,糾正了原書的不少錯誤,刊行后,廣泛流傳,成為《孫子兵法》流傳的最主要的版本之一,改變了自宋以來主要靠《武經》本《孫子兵法》流傳的單一格局。但他的這一版本因所見資料不全也出現了新的錯誤。

              這一時期的《孫子兵法》研究在方法上仍主要承襲前朝,在內容上創新不足,特別是在清朝時期,西方軍事理論已有長足發展,清人卻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研究氣氛沉悶,成果內容呆滯,表現出中國古代孫子研究即將終結的征兆。

            (六)近代中西軍事融合時期——民國

              民國時期的孫子研究和古代孫子研究相比,有了重大變化。一是《孫子兵法》與火器條件下的戰爭實踐結合緊密,在戰役戰術乃至戰略思想上均有新的重大發展,和冷兵器時代諸注家闡發的理論相比,已有了質的飛躍;二是《孫子兵法》的理論與西方軍事理論在碰撞中相融合,已不單是閉關鎖國的近親繁衍,使孫子研究因獲得新生而表現出某種生機勃勃的氣象;三是注重對《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進行系統闡發,而不只是訓字、注詞、解句、講章,已初步將《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概括為戰爭問題、戰爭指導、戰略戰術、治軍思想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系統的論述,為現代人更科學地概括《孫子兵法》的軍事理論框架打下了基礎。這一時期較有影響的著作有:蔣方震、劉邦驥《孫子淺說》、李浴日《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錢基博《孫子章句訓義》、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等。近代雖然時間短暫,但卻是《孫子兵法》研究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時期,它標志著中國古代孫子學的終結,孫子研究新時代的開始。

            (七)孫子學確立與大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后的《孫子兵法》研究,在繼承近代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礎上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毛澤東、劉伯承、郭化若等老一輩革命家首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孫子兵法》之端,其后遂成一代新風,出現了一批批閃耀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光輝的研究《孫子兵法》的力作。郭化若《孫子譯注》、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子兵法》、吳如嵩《孫子兵法淺說》、楊丙安《孫子會箋》、陶漢章《孫子兵法概論》、吳九龍《孫子校釋》、李零《〈孫子〉古本研究》等,或譯注信達公允,或版本彌足珍貴,或箋注廣征精取,或解說深入淺出,或論述多有新義,或校釋集粹于一,或在古文獻研究上獨辟蹊徑:各以其特有的光彩流傳于世。尤其是漢簡本《孫子兵法》版本系統的出現,打破了《武經》本和十一家注本《孫子兵法》兩大基本版本系統流傳的格局,影響重大,意義深遠。這一時期的論文更如雨后春筍一般層出不窮,這些論文大多不拘成說,不但在《孫子兵法》版本流傳、文字校勘、注釋訓解、軍事思想闡發、哲學思想研究等方面頗多建樹,而且開辟了多學科、多領域研究的新局面。有的從系統論入手,有的從決策學著眼,有的從管理學探討,還有的從經濟學、預測學、談判學、語言學、心理學、邏輯學、地理學、數學、醫學等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孫子兵法》的非軍事運用研究逐步成為《孫子兵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從而使孫子研究逐步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這就是“孫子學”。孫子學的確立,進一步促進并規范了《孫子兵法》的研究,使之更加繁榮而有序地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歌曲:《孫子兵法》

            歌手:陶喆
            專輯:太平盛世

            我說我說坦克剩很多花朵沒見過
            傳說傳說季節有四個陸地沒淹沒
            聽說蘑菇云朵混合海嘯挽歌
            在你的找快樂的周末地球毀滅性收縮
            誰說過沉默等同許可有許多還想要更多
            以愛之名勒索什么都想囊括
            爸爸的爸爸請問為何這種世界留給我
            la…
            快說快說臺北莫斯科北極是什么
            傳說傳說同歸于荒漠高貴或齷齪
            大人飽得打嗝小孩繼續挨餓
            怒火是最后的煙火文明被狠狠抖落
            誰說過沉默等同許可有許多還想要更多
            以愛之名勒索什么都想囊括
            爸爸的爸爸請問為何連我們你也掠奪
            誰說過沉默等同許可有許多還想要更多
            以愛之名勒索什么都想囊括
            爸爸的爸爸請問為何仇恨被一再倒模一再復活
            la…
            你說你說   
            posted on 2008-01-01 02:51 姚明 閱讀(313)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 所屬分類: 中國文學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免费无码国产欧美久久18| 欧美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精品99久久aaa一级毛片|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不卡|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线观看| 91精品国产9l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ⅴ| 亚洲欧美久久久久9999 |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国内高清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黄色大片 | 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片|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久久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小黄鸭|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麻豆|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