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懷疑有脊柱疾病的病人應先請專科醫生檢查。首先病人要向醫生講述自己詳細的病史及癥狀變化,再由醫生作全面的體格檢查,在此基礎上再作一些特殊檢查。醫生應根據病人的病史特點、臨床體格檢查的陽性發現,申請相應的特殊檢查,并根據這些特殊檢查的結果,結合臨床病史和體檢結果,綜合分析和判斷,最終作出正確的診斷。
特殊檢查應根據病人不同的情況而有不同的選擇,主要是根據病人不同的病史和體檢特點,再結合醫生的判斷。并不是越多越全越好,不同的特殊檢查有各自的優缺點,因此就有不同的適用范圍。
閱讀全文
摘要: 肌肉運動時可以產生生物電活動,將此生物電用針狀電極和表面電極作為引導,通過一定儀器的放大、顯示、監聽、攝影等步驟,從而顯示出一定的波形,稱之為肌電圖。
當神經、肌肉發生病變時,肌肉的生物電位活動、神經傳導過程、神經和肌肉對電刺激的反應都可以發生變化。結合臨床分析,肌電圖不但能夠精確地區分神經肌肉疾病的病損部位和損傷程度,同時對肌肉的無力、癱瘓、萎縮、異常收縮及感覺障礙、疼痛等癥狀,也可以提供客觀的資料,以判明病變的程度,估計預后,判斷恢復的情況。其主要缺點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診斷,如果出現檢查結果異常則意義較大,而檢查結果正常則意義較小。
閱讀全文
摘要: 臨床上考慮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但并不十分肯定;或者當椎動脈型頸椎病保守治療無效,準備施行手術治療時,應當進行椎動脈造影,以明確椎動脈是否因椎間盤突出,鉤椎關節骨刺的壓迫或刺激,造成了椎動脈的扭曲、痙攣、變細、梗阻,或者椎動脈有無畸形及動脈硬化等,另外還可以觀察椎動脈的異常改變與頸椎活動的關系。
目前的椎動脈造影方法,大多采用從椎動脈以外的動脈穿刺插管,在電視透視監視下將插管送至椎動脈,然后注入含碘的造影劑,同時進行動態的透視觀察或者拍攝 X線片。也可以在頸部向各個方向活動時,進行動態的透視觀察或者拍攝X線片,以明確椎動脈是否有扭曲、痙攣、變細、梗阻或者椎動脈有無畸形及動脈硬化等,以及椎動脈的異常改變與頸椎骨刺和頸椎活動的關系。
閱讀全文
摘要: CTM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脊髓造影”的英文簡稱,是CT和脊髓造影檢查相結合的產物。是在脊椎椎管內注入造影劑后,進行CT檢查的一種造影檢 查方法,其注入造影劑的方法與脊髓造影相同。
在不能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如有金屬假牙、人工心臟瓣膜置換術后、血管外科術后、支架安放術后、人工關節置換術后、骨科金屬內固定手術后等體內存有金屬等情況,或其他核磁共振檢查顯示不清楚的情況,例如難以清楚地顯示椎體后緣的骨刺形成、后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的范圍及程度時,可以做CTM檢查。
閱讀全文
摘要: 脊髓造影是指經腰椎穿刺將特殊的碘油、水溶性碘造影劑或其他不透X線的造影劑注射入椎管內的蛛網膜下腔,與腦脊液混合,然后拍攝X線片,觀察脊髓形態的一種方法。通過脊髓造影可以鑒別脊髓的病變是由于脊髓變性、粘連性蛛網膜炎、脊髓或椎管內腫瘤、還是由于頸椎退變后脊髓受到壓迫所導致的。脊髓造影適用于有四肢麻木無力等脊髓損害表現病變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例如造影劑在蛛網膜下腔通暢無阻者為脊髓變性或非器質性病變;像一個倒扣的茶杯的情況則為脊髓外硬膜下腫瘤的特殊表現;造影劑呈毛刷狀改變,為硬膜外占位性病變或頸椎病造成的梗阻;造影劑呈梭形膨脹樣改變,常為髓內腫瘤;脊髓造影有時還可以清楚地顯示神經根袖的影像。
閱讀全文
摘要: 造影是一種常用的X線檢查方法。X線拍片和透視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較大的組織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對于人體大量密度相差較小的器官和組織,便顯得無能為力。于是人們想到了造影檢查,即先用高于或低于人體軟組織密度的造影劑灌注需要檢查部位,然后進行X線檢查。由于已灌注造影劑的組織器官與周圍部位密度差異變大,在X線下形成鮮明對比,便可以發現形態或功能是否異常。1906年有人發明了鋇餐造影檢查胃腸,此后各種各樣的造影方法和造影劑相繼出世。
閱讀全文
摘要: CT檢查比較方便,也比較迅速,易為患者接受;CT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密度相差很小的不同組織都能被區分,而且能測出各種組織的CT值;CT圖像清晰,解剖關系明確;CT能提供沒有組織重疊的橫斷面圖像,并可進行冠狀、矢狀面甚至三維立體圖像的重建,可以更逼真地顯示病變的部位圖像;用造影劑增強掃描進行輔助檢查,不僅提高了病變的發現率,而且有的還能做出定性診斷。
CT掃描雖有廣泛的適應范圍,但它并非萬能,使用起來仍有一定限度。雖然其密度分辨率高,發現病變的敏感性極高,但在各系統各部位疾病診斷的應用上,無論在適應范圍和定位定性診斷方面,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局限性。
閱讀全文
摘要: CT是“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機”或“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術”的英文簡稱,是從1895年倫琴發現X線以來在X線診斷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飛速發展的電子計算機控制技術和X線檢查攝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CT由英國物理學家在1972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顱腦疾病診斷,后于1976年又擴大到全身檢查,是X線在放射學中的一大革命。我國也在70年代末引進了這一新技術,在短短的30年里,全國各地乃至縣鎮級醫院共安裝了各種型號的CT機數千臺,CT檢查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地層開,成為醫學診斷中不可缺少的設備。
閱讀全文
摘要: 由于在核磁共振機器及核磁共振檢查室內存在非常強大的磁場,因此,裝有心臟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術后留有金屬夾、金屬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狀動脈、食管、前列腺、膽道進行金屬支架手術者,絕對嚴禁作核磁共振檢查,否則,由于金屬受強大磁場的吸引而移動,將可能產生嚴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險。一般在醫院的核磁共振檢查室門外,都有紅色或黃色的醒目標志注明絕對嚴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情況。
閱讀全文
摘要: 核磁共振(MRl)與CT都屬于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兩者相比,核磁共振主要具有以下優點。
* 核磁共振能敏感地檢查出組織成分中水含量的變化,能顯示功能和新陳代謝過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變化,它使機體組織從單純的解剖顯像發展為解剖學與組織生化和物理學特性變化相結合的“化學性圖像”,為一些早期病變提供了診斷依據,常常比CT能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它能非常清晰地顯示腦和脊髓的灰質和白質,故在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方面優于CT,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疾病的顯示優于CT,這是CT所無法比擬的;
* 核磁共振可根據需要直接顯示人體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而CT只能顯示與身體長軸相垂直的橫斷層像;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