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微軟9月12日Windows 8 BUILD發布大會還有20多天,來自坊間的各種期待和猜測不斷。一方面,微軟官方對Windows 8的產品和技術架構一直守口如瓶(包括我在微軟面向RD內部的mail list里面,Steven Sinofsky和Scott Guthrie等大佬們提起 Windows 8也是寡言少語)。另一方面,微軟拿出大陣仗來準備此次Windows 8 Build大會,微軟一直將此次大會的歷史意義和當年的Windows 95發布會等同。官方的口徑是“In 1995, Windows Changed the PC, Windows 8 will changes everything”。
面對移動互聯網的滾滾大潮,在Apple和Google等巨頭的左右夾擊下,微軟的確走到了戰略轉型的關鍵窗口期。微軟此次押注Windows 8,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將對未來微軟的命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成,則可將微軟再次送入全球科技公司寶座地位,并讓微軟帝國輝煌繼續;敗,微軟則有可能從此退居幕后、淪落三流,甚至像Sun、摩托羅拉那樣的悲劇英雄淹沒于歷史中。
問題是:Windows 8能否扛起重振微軟雄風的重任?
坊間很多論者都關注Windows 8的技術架構,Jupiter(Windows 8中用來統一桌面和移動應用的開發框架)用了哪些最酷的技術?是否丟棄了Silverlight/WPF?是否押寶HTML5?Jupiter會丟棄Win32/MFC嗎?Jupiter怎樣提供C++本地接口和.NET托管接口?
本篇文章不打算分析Jupiter等Windows 8開發技術架構(這方面我會在以后的技術文章中分析),是因為我認為Jupiter技術架構是否完美,擁抱哪些技術、丟棄哪些技術,對于Windows 8的成敗,一點都不重要。
這可能與很多微軟技術陣營朋友的意見相左,包括很多微軟人也認為Windows 8的技術架構優劣將決定著Windows 8的成敗——他們認為“微軟的強大、正是技術的強大;所以Windows 8要成功,必須有很牛的技術;微軟的成功將依賴于developer的支持,而要贏得developer,必須拿出征服他們的技術”。
坦白來說,這種“技術導向”的文化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基因。這個基因在Steve Ballmer當年著名的developer、developer、developer……咆哮版Rap中得到了最佳的詮釋。這讓很多人都誤認為微軟帝國的成功是因為“技術很強大”。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梳理一下微軟的發展歷史可以幫我們認清這一錯誤。微軟整個發展歷史分為兩個階段:
【第1階段】 1975年~1998年,這個階段的頂峰就是Windows 95的發布,這個時候整個微軟公司還是產品基因——即為人類提供什么樣的產品?這時候的技術是為產品使命來服務的。Bill Gates最著名的使命宣言“讓每個人桌面上都有一臺電腦”實際上是科技史上最偉大的產品宣言。正是這樣的產品使命將微軟送上全球科技公司的寶座地位。其實,我至今認為Bill Gates是個偉大的產品人,并非如外界理解的那樣一個偉大的技術人。
【第2階段】1998年~2010年,這個階段是微軟的.NET平臺戰略期,也是微軟帝國的滑落時期。起因于1996年Java的橫空出世攪亂了微軟的產品使命,微軟一直擔心Java虛擬機技術會架空Windows操作系統,從而顛覆微軟帝國。于是微軟在1998年啟動雄心勃勃的.NET平臺計劃,并于2000年推出.NET平臺。微軟這時候認為只有強大的技術才能阻擋敵人的進攻。.NET技術強大無人否定,但正是.NET平臺推出的這10年,是微軟滑落最快的10年。這期間冒出了無數的產品巨頭Google、Apple、Facebook,特別是起死回生的Apple,連續推出iPod、iPhone、iPad這些偉大的產品,對微軟來講,可謂步步緊逼,刀刀見血。——今天回頭來看這段歷史,微軟對Java這一技術反應實在過度。Java僅僅是一個技術而已。而微軟因此重金重兵投入.NET實在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戰略,到今天為止.NET除了征服了一部分開發者,在大眾用戶眼里,.NET什么都不是,誰關心你.NET技術有多牛?實際上,.NET對整個微軟來說是一個失敗。
我一直在思考這段歷史,看似強大無比的微軟為什么在這10年滑落如此之快?我總結下來的根源就在于這個階段,微軟丟掉了自己最早創建Windows以來的產品基因,而錯誤地樹立了“技術至上”的基因。
因此個人認為:Windows 8能否功成名就、重振微軟戰略雄風,核心在于微軟是否能夠找回自己失落已久的產品基因,而非繼續沉迷于自己的技術基因。
那什么叫“產品基因”,Windows 8應該怎樣做才能找回失落的“產品基因”?我認為微軟將下面這些product & experience作為Windows 8的第一優先級、砸下重金、投入重兵來實現,而不是再滿口的Jupiter怎樣、HTML5怎樣、Silverlight/WPF怎樣……微軟就做到了產品基因:
1.是否能將Kinect創新的“體感UI”大規模應用到Windows 8中?
2.是否能將Touch-UI由目前的多點觸控推向一個新的體驗高度?
3.是否能將研發多年的“自然語言交互”變成真正大規模易用的體驗性產品?
4.是否能讓App Store發揮真正的“以互聯網的速度”為用戶便捷地提供各種想要的功能?——讓強大的developer ecosystem將操作系統“互聯網服務化”。
5.是否能讓普通用戶在使用Windows 8時,忘掉文件、文件夾、驅動程序、注冊表….這些晦澀的技術概念,而代之以視頻、音樂、電子書這些具體的應用體驗實體?
6.是否能將開機時間縮為1秒(目前Windows 7是30~50秒)?
7.讓UI簡單、簡單再簡單!是否能讓Windows 8的按鈕少一些?是否能將不常用的功能隱藏起來,甚至徹底去掉(Geek級的用戶如果想用,去App Store上購買)?
8.。。。。。。。。。去看看各種論壇上大眾用戶對Windows的抱怨,對iPad的贊不絕口,就知道Windows 8還缺什么樣的產品基因。
很多朋友應該看到了我上面list中的keywords:人機界面,體驗,服務,快,極簡。是的,在光速時代,這些keywords是一個產品成功的關鍵,而不是什么神秘牛掰的技術。
轉自:
http://topic.boolan.co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