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http://sa.csai.cn/tszl/NO000006.htm一、日本軟件企業的發展概況
日本軟件企業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時起步的絕大部分軟件企業均源自母公司的軟件開發部門。在80年代經歷了一個平穩的發展期后,90年代初日本軟件企業達到了發展的高峰期,不少現在的大型軟件企業正是在這個時期急劇壯大,直至問鼎日本信息產業界。此后90年代中期,日本軟件企業不斷整合,涌現了不少經整合而成的"巨無霸",YahooBB、富士通システムソリューション株便是其中的代表。近90年代末期,日本經濟大蕭條,銀根緊縮,日本軟件企業為了保持或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紛紛將開發業務轉至海外。加之中國勞動力便宜,地理上曾與日本依水相連,文化上與中國息息相通,于是大量日本軟件企業紛紛涌入中國尋找合作開發商,使目前的中國對日軟件外包輸出呈現一片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局面。
二、日本軟件行業的特點
日本軟件行業從規模上說,體現為眾多大型企業與小型企業競相并存的局面,而非像中國以大多小型軟件企業為主導的情形。 從分工方式上來說,大型企業主要從事上流設計(需求分析,概要設計,系統測試和維護),小型企業主要從事底層的工作(詳細設計及編碼測試)。大小軟件企業分工合作,互補其短,非常有利于節省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時大家都有利可圖。這與國內企業?quot;一條龍"的開發方式顯然大相徑庭。
有人不禁會發問:"為什么這么一個小國家有如此大的軟件需求"。首先從經濟生產方面看,日本產業經濟的高度自動化和信息化是一個強有勁的動力。其次在日本人觀念中,行業軟件的概念比較淡薄(社會上標準的被廣泛運用的諸如微軟操作系統這樣的軟件除外),量身定做的模式比較容易受到大眾青睞。實際上,日本很多軟件企業的盈利大部分來自系統維護、優化、改造等這樣的售后服務。與之相反,這樣的觀念在中國卻很難被客戶接受。
在日本,企業的終生客戶比例非常高,因此日本的IT企業一般都有比較固定的客戶群,因此企業營運相對來說也比較穩定。
此外日本的軟件企業一般都有自己的一套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開發流程和開發規范,在一般性的軟件開發時按部就班地進行,做到盡量不出差錯。相比之下,國內的軟件企業往往心高氣傲,好高騖遠,不重視平時的技術經驗積累,因此也就難以作大成為大企業。
三、日本企業的經營特點
相對歐美企業而言,日本軟件企業在經營上體現出下列幾個特點:
1. 盈利目標和利益分配:日本企業更加注重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同時也比較重視新產品比重。在利益分配方面,兼顧股東利益、員工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三者結合。從根本上講,由于員工利益能夠得到保障,所以在日本終生雇傭制能夠主導日本企業的用人機制。
2. 企業戰略:日本企業非常重視營業資源長期累積,采取的是高質量產品戰略而非新產品戰略。不過最近幾年這種戰略觀念開始受到沖擊并逐步向新產品戰略轉化。
3. 技術:日本企業一般從應用角度出發,技術難度不高。企業不少技術均來自于模仿抄襲和改造。由于日本法律的原因,許多國外先進技術被日本企業侵權后引發糾紛大多只能草草收場。這在IBM控告富士通侵權一案上得到了突出的體現。
4. 組織構造:日本企業的組織比較注重整體觀念,采取有機的組織方式,很少采用事業部制。不過近年來,日本大中型IT企業的組織機構正在由原來的"職能劃分"向"業務領域劃分"轉變。
5. 組織方式:采用了不同于歐美企業的集體決策機制,集思廣益,從而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同時也會出現"決策滯留"的低效率現象。此外企業內的所有成員共享企業的經營、技術等方面信息,對于歐美企業來說,這是比較難以想象的。
6. 經營者個性:日本企業并不太看中經營者的技術能力,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員工常常被青睞并作為候選人員。技術能力突出的員工通常是作為顧問專家這樣一種形式得到提拔。
四、日本軟件企業的開發組織模式
非事業部制的日本軟件企業一般采用的是"經營-開發-后勤"這樣一個模式來從事軟件開發。這一點跟中國國內的軟件比較相似(圖1)。但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后勤"范圍很廣,包括企業的員工培訓和發展計劃,系統審計,信息化,企業經營等,與國內不同,日本的大中型IT企業均設有信息推進部這樣一個由專業技能非常突出的人員構成的部門,專門從事企業信息化、軟件復用體系構建、幫助中心(Helpdesk)、人才育成體系構建這樣的"后勤工作"。也正是"后勤"方面資金投入、建設力度等方面的差距,決定了中日軟件企業實力對比上的根本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