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 id="pjuwb"></ins>
    <blockquote id="pjuwb"><pre id="pjuwb"></pre></blockquote>
    <noscript id="pjuwb"></noscript>
          <sup id="pjuwb"><pre id="pjuwb"></pre></sup>
            <dd id="pjuwb"></dd>
            <abbr id="pjuwb"></abbr>

            oyjpArt ACM/ICPC算法程序設計空間

            // I am new in programming, welcome to my blog
            I am oyjpart(alpc12, 四城)
            posts - 224, comments - 694,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6

            CPI和PPI負增長 是通縮還是通脹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 張德勇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8-31    [打印] [關閉]
                編輯先生:

                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繼續雙雙告負,同比分別下降1.8%和8.2%。

                由于今年以來我國物價水平持續負增長,很多人擔心這是否意味通貨緊縮。與此同時,信貸增長速度前所未有,也有很多人認為這可能引發通貨膨脹。

                請問:今年后期,我國應該防止通縮還是防止通脹?讀者千萬次地問

                通縮壓力與通脹壓力并存

                所謂通脹,通俗地說就是通貨膨脹的簡稱,與之對應的就是通縮。理論界歷來有兩種界定,物價派的觀點認為通脹是物價水平的普遍持續上漲,而貨幣派則堅持通脹總是貨幣現象,其原因在于貨幣的過度發行。對于前者,一般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作為衡量指標,而后者常常用貨幣供應量來衡量。若是依照物價派的觀點,到目前為止,我國今年CPI同比多為負數,似乎預示著發生了通縮現象;但假如依照貨幣派的主張,我國當前各月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皆為正數,且增幅較大,似乎又預示著通脹苗頭。通縮壓力與通脹壓力并存,是我國今年宏觀經濟運行中很值得關注的現象。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也可用來衡量通縮或通脹,今年以來PPI同比皆為負,與CPI形成雙降,且降幅大于CPI。PPI反映了生產環節的價格水平,而CPI反映的是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雖然兩者并不存在嚴格對應關系,但從價格傳導的路徑看,PPI對CPI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必然會給食品價格造成上漲壓力,反之亦然。這樣看來,我國今年以來PPI各月皆為負,且持續下行,由于慣性的作用,不能說不對以后的CPI走勢產生影響,使CPI出現繼續下行的可能。

                不過,通縮不僅要依據物價水平來判斷,還應結合分析其他因素,如貨幣供應量是否持續減少、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否大幅下滑和負增長。從M2各月的情況看,M2是逐月增長的;再從GDP的情況看,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1%,一季度增長6.1%,二季度增長7.9%,說明GDP是趨增的。因此,M2和GDP的表現,使我們有理由相信,近期我國經濟運行中盡管存在通縮的可能,如CPI可能還會負增長一段時間,但在政府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拉動經濟增長的情形下,通縮的可能尚不足以變為現實。反而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各項刺激政策作用下,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1-7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7.73萬億元,同比多增4.89萬億元,特別是近段時間樓市與股市價格的上揚,讓人不能不產生是否會出現通脹的聯想。

                通縮是近憂

                宏觀經濟健康運行,既需要避免通縮亦需要避免通脹。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反通縮,實現全年8%的預定經濟增長目標,仍是我國近期宏觀經濟調控中的第一要務。

                從國內來講,要看到我國宏觀經濟中仍然面臨需求不足的現實。在上半年的經濟增長中,貢獻最大的當屬投資,其拉動經濟增長6.2個百分點;第二位的是最終消費,拉動GDP增長3.8個百分點;而國外需求,對GDP增長的拉動為負2.9個百分點。這可以看得出來,拉動GDP增長的三大需求并不是相對均衡的,以投資拉動GDP固然能夠在短時間立竿見影,但如果沒有相應的消費啟動作為對接,沒有外需的增長作為出口,這種拉動就不可能持續下去,還可能造成產能的進一步過剩,降低投資效率,加大財政風險。

                從國際上看,要看到發達國家的經濟尚無實質性復蘇。在世界經濟比重中,發達國家占有絕對的優勢,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相當程度上就是取決于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而這些國家,又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對象,對他們的出口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但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美、日和歐元區經濟今年分別下降2.8%、6.2%和4.2%,它們經濟不景氣,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對外貿易,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中美、中日和中歐雙邊貿易總值分別下降16.6%、23.1%和20.9%。倘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近期仍然萎靡不振,在低位徘徊,我國的對外貿易也將不會有很大起色,由此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增長的恢復速度。

                因此,為了保增長,一段時期內仍有必要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內需中的消費需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開拓外需市場,內需與外需只有均衡發展,才能有利于盡快擺脫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

                通脹是遠慮

                從近期宏觀經濟形勢看,短期內我國不會出現通脹,但確實存在通脹壓力,至于通脹預期會不會變成現實,需密切注意以下幾個因素的走勢。

                ■要注意農產品價格。今年上半年,我國糧食價格累計漲幅達4.9%。以歷史經驗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的多次通貨膨脹,其中一個明顯特征是通脹與糧價上漲如影隨形。1985 年、1988 ~1989 年、1993~1995年三次較嚴重的通脹,無不與當時糧價大幅上漲有關。糧價是CPI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上漲直接抬高了CPI。在2007年CPI漲幅構成中,食品類價格上漲的貢獻度達到85%左右。而且,農產品是重要的初級產品,其價格上漲也會引起相關產品的價格上升。更為重要的是,農產品價格上漲,尤其是糧價上漲,會給人們帶來很深的物價上漲感受,從而加重通脹預期。

                ■要注意國際工業初級產品價格。我國已成為諸如石油、鐵礦石等重要工業初級產品的進口大國。盡管國際油價在去年因金融危機大幅跳水,但今年以來,油價不斷在震蕩中攀升,從年初每桶40美元漲到現在的70美元左右,未來雖有下探的可能,但趨漲幾成定局;我國鐵礦石一半依靠進口,但鐵礦石的定價權掌握在他人手中,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也在趨漲,直接會帶動鋼材價格及其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漲。國際工業初級產品價格上漲,都會通過進口這一渠道對國內形成通脹壓力。需要指出的是,我國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通脹,很大程度上是由國際工業初級產品價格過快上漲所致,從而形成輸入型通脹。

                ■要注意資產價格。近期,我國資產價格漲幅比較明顯。今年以來,滬指與深證成指漲幅顯著,其漲幅在世界各股市中居前列;同時,我國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去年的低迷后,今年也開始逐步回暖,“新地王”不斷出現,樓價重回歷史最高點。一般而言,股市與房地產市場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是宏觀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其價格快速上漲,往往預示著未來有出現通脹的可能,如在我國2008年發生通脹之前,都經歷了股市與房地產市場的暴漲。因此,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必須關注資產價格的漲幅,防止其快速上漲所帶來的通脹預期。

                ■要注意美元走勢。這次世界性經濟衰退的根源是美國的金融危機,為了擺脫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危機,美國實行了非常規的財政貨幣政策,其范圍、規模與力度是歷史上所罕見的。其所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導致赤字大增、債臺高筑,造成美元走貶。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支配地位,國際市場能源、原材料、主要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基本是以美元計價,因此,美元貶值,相應也就推動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我國是這些大宗商品的消費大國,由此就很容易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形成輸入型通脹。盡管人民幣升值可以緩解一部分輸入型通脹的壓力,但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卻導致大量熱錢涌入,造成流動性過剩,反而又形成通脹壓力。

                一般來講,經濟增長往往會帶動物價水平的上升,經濟增長越快,發生通脹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在今年余下的時間里需根據國內外宏觀經濟走勢,尤其是針對輸入型通脹壓力應未雨綢繆,采取相應措施,釋放通脹壓力,降低通脹預期。鑒于輸入型通脹的影響愈來愈大,因此從戰略和長遠角度,以我國經濟實力為后盾,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將有助于抑制通脹壓力。



            通貨緊縮:比通貨膨脹更危險


            (2002-09-03 15:02:07)

            近20年來,我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曾多次出現通貨膨脹。為了抑制通脹,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終于縛住這條躁動不安的蒼龍,在1996年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被漲價風嚇怕了的百姓們忽然發現,商店里的東西越來越便宜了,幾乎所有的商品都貼上了打折的標簽,商家們的促俏活動五花八門,街頭上“大放血”、“大甩賣”的叫喊聲也不絕于耳。人們始而竊喜,繼而迷惘,不知是商家瘋了,還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事實上,我們的經濟生活的確出了問題:通貨膨脹走了,一個新的敵人——通貨緊縮卻悄悄逼近。世界經濟發展史的教訓和我國經濟生活中目前已出現的種種跡象使我們有理由認為,通貨緊縮是比通貨膨脹更危險的敵人。現在需要掉轉槍口,調整布署,向通貨緊縮開戰了。

            一、中國已出現通貨緊縮的危險征兆

            通貨緊縮是指物價總水平持續下降的一種經濟現象。我國的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自1997年10月出現絕對下降,到1998年底已持續下降15個月,該年度的商品零售物價指數增長率為——2.6%。居民消費價格自1998年3月份以來也開始出現絕對下降,到年底降為-0.8%。我省的物價總水平下降幅度更大,1998年的商品零售價格增長率為-2.9%,居民消費價格增長率為-1.6%,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0.3和0.8個百分點。通貨緊縮不只是某個經濟部門或個別商品價格的下降,而是各種價格的普遍性下降。我國農產品的收購價格1997年的增長率為-4.5%,1998年又進一步下降為8%,兩年累計下降12.1個百分點,這就是說,農民生產等量的農產品,現金收入卻下降了12%。工業品出廠價格1997年的增長率為-0.3%,1998年為-4.1%,兩年累計下降4.4個百分點。我省統計顯示,計算零售物價指數的14個大類有11個大類的零售商品價格呈現下跌之勢,降面高達78.6%。

            令人擔憂的是,進入1999年后,我國的物價總水平不僅沒有回升的跡象,而且繼續呈下跌之勢。元月份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率為-2.8%,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上海,為-4.3%,其次是湖北,為-4.1%。36個大中城市的價格指數為-3.1%,其中武漢最低,為-6.7%。2、3月份的物價總水平仍呈負增長態勢。

            上述統計數字明白無誤地警示:中國已出現通貨緊縮的征兆。

            二、不僅是中國,全球通貨緊縮的現象也在加劇

            中國的通貨緊縮不是孤立的。放眼世界,全球通貨緊縮的局面也在加劇。據世界銀行按主要商品美元名義價格統計,世界非能源產品價格指數增長率由1997年的2.2%下降為1998年的-15.7%,其中農產品價格增長率由2.6%下降為-16.5%,金屬和礦產品由1.2%下降為—15.4%,制成品出口產品1997年為-5.1%,1998年為-3.8%,能源產品由-6.9%進一步下降為-28.5%,國際市場原油價格1997年為每桶20美元左右,現已降至每桶10美元。據英國(經濟學家)(1999年2月27日一3月5日)統計,所有商品價格指數比上一年下降了17%。其中食品價格指數下降了22.5%,工業品價格指數下降了4.8%,金屬制品價格指數下降了14%。而且,通貨緊縮現象也不是只在少數國家存在,而是在美國以外的許多國家傳染。在歐元地區,消費品價格自去年夏天開始持續下降,盡管年終的統計數字顯示仍比上年上漲了0.8%(德國和法國分別為0.3%和0.5%),但據經濟學家們研究,一般各國官方公布的通貨膨脹率通常都被高估了一個百分點,因此,如果一個國家通貨膨脹率在1%以內,那么這個國家已經出現通貨緊縮。在亞洲,日本已陷入通貨緊縮之中難以自拔,東南亞地區由于遭受金融危機,通貨緊縮更加嚴重。在拉美,即使是在過去一向以惡性通貨膨脹著稱的巴西,消費品價格水平去年也下降了1.8%。

            基于以上事實,權威的(經濟學家)鄭重告誡人類:整個世界自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后首次進入了又一個全球通貨緊縮時期。

            三、通貨緊縮形成的原因

            經濟學家們告訴我們,通貨緊縮有兩種類型:一是“溫和型通貨緊縮”,這是由于技術進步、運輸和通訊設施改善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以及開放市場、引進競爭造成的。這種溫和型的通貨緊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正面的。另一種是“危害型通貨緊縮”,這是由于生產能力過剩和需求低迷所致,表現為實際產出與潛在生產能力之間的“產出缺口”不斷擴大。就全世界范圍來看,同時存在這兩種類型的通貨緊縮。發達的歐美國家主要是以第一種通貨緊縮為主,而日本和大多數新興經濟國家則主要是以第二種類型的通貨緊縮為主。

            中國的通貨緊縮顯然屬于第二種類型即危害型通貨緊縮。中國通貨緊縮形成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生產能力過剩。據第三次全國工業昔查和專家們對1998年產出缺口的分析,我國約有30%--40%的生產能力閑置,是世界上生產能力過剩大國。生產能力過剩,主要是屢禁不止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1992年前后“經濟過熱”期間,很多地方盲目擴大投資,看到別人生產什么賺錢,就一哄而上跟著建什么廠,造成我國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產業結構失衡,社會資源嚴重浪費。(經濟學家)認為,當前全球性的通貨緊縮也主要是“產出缺口”擴大所致,包括東亞、中國、拉美、非洲如南非等地區和國家在過去20年高速增長中出現了大規模的生產能力過剩。實際上,我們已經面對一個30年代以來首次全球性的生產能力過剩格局。

            其次;是消費低迷。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一般占社會總需求的60%左右,占社會最終需求的80%左右。1998年以來,一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長總體放緩,且下崗失業人員增加,低收人群體擴大;二是由于隨著各項改革政策出臺,居民用于住房、醫療、子女教育、養老保險等預期消費不斷增加,迫使他們大量儲蓄;三是由于持續回落的物價走勢使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預期發生變化,持幣觀望者增多,即期消費減少;四是由于城市市場仍缺乏比較集中的消費熱點;農村市場消費由于受電、水、通信、交通等客觀因素制約,潛在市場難以轉化為現實市場,因此,使市場供大于求的態勢愈加明顯。

            再次是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一是由于金融危機國家貨幣的大幅度貶值,使我國從這些國家進口的商品價格相應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國內生產的同類產品價格下調的壓力;二是由于金融危機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使我國出口增長受阻,國外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力明顯減弱,從而向我國傳導了一部分通貨緊縮的因素。

            最后,當前的通貨緊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通貨膨脹政策付出的代價。

            四、通貨緊縮是更危險的敵人

            由于現代人大都經歷過通貨膨脹,對通脹的危害性是記憶猶新的。但通貨緊縮卻曠違日久,許多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對它的危害性所知甚少。實際上,通貨緊縮是比通貨膨脹更危險的敵人,“通貨緊縮對經濟所造成的損害要比通貨膨脹大得多”((經濟學家)1999年2月20日至26日封面文章)。

            1929年一1933年,美國物價總水平連續4年下降,結果導致經濟大蕭條,實際GNP分別下降9.9%、7.6%、14.9%和1.9%,失業率由1929年的3.2%,急劇攀升到1933年的25.2%,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之中。因此,通貨緊縮被認為是經濟衰退的先兆。

            通貨緊縮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貨緊縮阻滯經濟增長。受通貨緊縮的影響,去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為數不少的國家已出現負增長。去年有預計說今年11個歐元國家平均經濟增長率將為3%左右,但現在幾乎所有國家都意識到他們經濟的增長最多不會超過2%。據估計,巴西今年的經濟將下降4%左右,阿根廷的經濟也可能出現負增長。近兩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趨緩,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通貨緊縮導致企業利潤下降,虧損加劇,并最終影響到工業的擴大再生產,造成失業率攀升。據統計,1998年元至11月份,我省國有工業經濟虧損面為47.9%,虧損額為33.0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虧損3.05億元。全省國有盈利企業1659家,實現盈利31.52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3.31億元,盈虧相抵后凈虧損總額由上年同期的盈利4.8億元變為虧損1.56億元。與此相對應,失業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3、通貨緊縮導致農民收入減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受挫。1998年,我省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水平比上年下降8.4%,按供銷系統的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匡算,農民減收共3.38億元。通貨緊縮,農民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增產減收,吃掉了農民的現金收入,價賤傷農,又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性支出的下降。據統計,1998年全省農民人平生產性支出為563.03元,比上年減少8.6%。

            4、通貨緊縮對債務人和銀行也十分不利。對債務人來說,不單單是實際債務負擔增加,而且資產價格下跌也減少了抵押資產的價值。而銀行則因為呆帳增加,風險加大。

            五、遏制通貨緊縮是當務之急

            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先兆,但只要治理及時,并不是說必然導致經濟衰退。30年代引起經濟衰退的通貨緊縮持續了四、五年之久,現在的通貨緊縮才持續一年多,從時間上看也還來得及。現在的主要危險是麻痹大意,對通貨緊縮的危害缺少警惕,不能及時作出反應。

                由于大家都習慣對付高水平的通貨膨脹而不是通貨緊縮,缺少與通貨緊縮斗爭的經歷和經驗,也沒有現成的理論可借鑒,因此,決策者和經濟學家、金融學家應緊急動員,積極探討,共謀良策。目前,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擴大貨幣供應,保持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一樣都是一種貨幣現象。過度緊縮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束縛是造成30年代持續很久的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因此,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認為,在經濟衰退期增加貨幣供應量,將會直接刺激消費品和投資晶產出量的擴大。盡管我國政府及中央銀行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下調銀行準備金率和存貸利息率等,但貨幣乘數效應并沒有真正發揮。除政策時滯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資金的循環不暢,銀行惜貸,企業惜借,資金的供給結構和資金的需求結構之間存在嚴重偏差,同時,金融機構之間、金融市場之間普遍存在資金流動的阻隔,使貨幣政策很難順暢地傳導到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和各個環節中。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貨幣供應量,另一方面還要疏通梗阻。與此同時,還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重視財政政策手段的運用。

            2、啟動市場,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并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通貨緊縮的成因之一是消費低迷,因此,啟動市場是應對良策。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文章已經很多,這里不贅述o

            3、加大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的力度,進行經濟重組。通貨緊縮雖然負面影響甚大,但卻是調整產業、產品結構,進行資產重組的有利時機。因為通貨膨脹期那些技術落后、產品過時的企業也有利可圖,很難被淘汰出局,而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它們則很難生存。應抓住這個機會,鼓勵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提高企業擴大技術改造的積極性,支持新興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

            久久久网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乱码精品女人久久久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福利| 久久毛片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精品伊人久久伊人|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潘金莲|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 精品久久久一二三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日批日出水久久亚洲精品tv|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狠狠色综合久久久久尤物|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动漫3d|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精产国品久久一二三产区区别| 麻豆久久|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18|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久久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 欧美精品乱码99久久蜜桃|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亚洲欧美久久久久9999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网站| 日韩亚洲欧美久久久www综合网|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一本久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