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用100美元買魚肉蛋奶,蔬菜水果等日常食品可以把一個購物小推車裝得滿滿的.現在100美元只能把車底勉強鋪滿. 牛奶最近一個多月從兩元二漲到三元左右. 貨幣貶值的感覺是很明顯的. 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 美國老百姓多年的好日子可能快到頭了.
臺灣中國日報消息(記者錢美珍),全美自今年年初起,由于房市萎靡不振加上美元疲軟下跌,跟民眾息息相關的物價日日起漲,近期零售民生用品更是漲到讓小民
叫苦連天的程度,包括魚肉蛋奶、石油、衣服、衛生紙、咖啡等全都上漲了,家庭主婦只好錙銖必較精打細算,以便在通貨膨脹之際,減少家庭支出開源節流。由于
人民幣在國際壓力下不斷升值,長期仰賴“中國制造”低價物品過活的美國家庭勢必承擔人民幣上升的通膨壓力。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文章說,1930年,一千多名經濟學家簽署了一份請愿書,反對美國政府批準增加限制性關稅妨礙國際自由貿易的《斯姆特-霍利關
稅法》。他們聲稱,否則將提高國內的物價水平。這一警告被置若罔聞,結果導致美國股市暴跌,進一步引發經濟大蕭條。而現在,美國國會似乎患了健忘癥,議員
們爭先恐后在反自由貿易法案上署上自己的大名。
老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早就指出,如果一件東西自己動手做比花錢買還要費錢,那就永遠不要自己做。可惜議員們似乎并不知道這句格言。
文章說,以提高關稅來人為提高進口產品的價格,這實際上是對美國消費者的變相加稅,承擔這一稅賦的是美國人而非中國人。
美國家庭承擔人民幣上升的壓力
據中國日報報道,昨日(31號)全美風行的星巴克(Starbucks)咖啡所有品項悄悄增加5分到10分不等,超市的活蝦、海鮮早就漲了15%以
上,而且漲幅還在持續攀升中,牛奶更不用說了,已經漲到超過一加侖4元朝向5元邁進,面包和土司更調漲20%,服飾也在標價上悄悄升級,即使八月到來賣場
打到三折,還是比去年漲了50%到30%之間。生意人振振有詞表示,因為加州基本工資調漲了,加上原物料都漲了,所以不跟著調漲吃不消。
在行的交通方面,雖然近兩周石油價格些許下滑至3元一加侖的范圍,但汽車保險、修車、洗車全部調漲,連洛杉磯地區公車車資也將逐年上漲。由于人民幣
在國際壓力下逐日升值,這對長期仰賴“中國制造”低價物品過活的美國家庭當然是壞消息。美國經濟分析師大膽預測,人民幣將在未來十年跳升5倍,將從現在一
美元兌七元多人民幣,跳升至一美元兌一元多人民幣,美國家庭勢必承擔人民幣上升的通膨壓力。
由于從中國進口貨物價格上升,美國物價上漲,有人就說是中國在輸出“通脹”。僑報8月2日文章說,這是有趣的事情。好象幾年前才有一堆人宣稱中國在
輸出“通貨緊縮”。從輸出“通縮”,一下子就變成輸出“通脹”,好象輕而易舉。不過別忘了,迄今還有人逼迫人民幣升值,理由是人民幣跟美元緊緊掛鉤,中國
操縱匯率。假若人民幣是跟美元掛的鉤,那就等于把美國的金融政策變成了中國的金融政策。那么,結果應該是,如果美國通縮,就會讓中國通縮;美國通脹,就會
讓中國通脹。那么誰在輸出通縮或通脹?當然是美國向中國輸出。
如果人民幣沒跟美元掛鉤,也就是說中國的金融政策是獨立的,那么中國物價上漲就被貨幣下跌所平衡了。豈會輸出到美國來?
文章指出,美國5月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價格上升了千分之三,6月份又升了千分之三。無論人們怎樣解釋原因,這現象反映的是中國有通脹的壓力。可已知的事實是美國貨物漲價已有時日,通脹可憂。這是不是意味著美國有能力通過金融政策向所有跟美元掛鉤的經濟體輸出通脹呢?
禍國殃民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8月2日刊發增長俱樂部主席帕特杜美(Pat
Toomey)的文章。文章說,1930年5月4日,1,028位經濟學家簽署了一份請愿書,敦促美國國會和胡佛(Herbert
Hoover)總統拒絕批準《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他們聲稱,增加限制性關稅總體上說將提高國內的物價水平。這一警告無論是國會還是總統都沒聽進去,但股票市場的的確確聽進去了。
雖然許多人經常把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與美國股市在1929年10月29日的暴跌聯系在一起,但股市在那一黑色星期二之后的6個月內事實上是逐步
回升的,那段時間《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似乎存在胎死腹中的可能。然而隨著這一希望逐漸破滅,美國股市于1930年4月再度調頭下跌。
1930年6月的僅僅兩個交易日內,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就從250點下跌到230點,跌幅達8%之多,其直接導火索就是《斯姆特-霍利關稅
法》在參議院獲得通過以及胡佛總統宣布將簽署該法案。在美國政府其他政策性失誤的推波助瀾下,《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國際貿易戰將股市不斷推向深
淵,當道瓊斯指數到1932年7月8日跌至41點的歷史最低水平時,美國股市的市值相較于1929年9月時的高點已縮水了89%。美國股市足足花了25年
時間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不幸的是,美國國會現在似乎患了健忘癥。過去幾個月中,參、眾兩院議員們的保護主義情緒已經達到了狂熱的程度,提交國會討論的反自由貿易法案達50個之多,議員們爭先恐后地在這些法案上署上自己的大名。
在參議院,兩位一貫堅持保護主義立場的議員聯手推出了一項旨在懲罰中國的立法,加給中國的罪名是干預人民幣匯率。眾議院籌款委員會(Hous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從周四開始也將就一批保護主義法案舉行一系列聽證會,由民主黨眾議員蒂莫西賴恩(Timothy
Ryan)和共和黨眾議員鄧肯亨特(Duncan Hunter)提出的一項法案也在討論之列,該法案要求授權美國商務部(Commerce
Department)提高中國輸美產品的關稅。為了不輸給競爭對手,幾位熱門的民主黨籍總統候選人統統將克林頓(Bill
Clinton)執政時期民主黨奉行的自由貿易政策拋到了腦后。
就這一點而言,美國國會在過去的77年中沒什么變化。值得慶幸的是,經濟學家們的立場也沒太大改變。在那1,028位經濟學家對貿易保護主義大聲喊
停77年后的今天,又有一批經濟學家準備挺身而出,抗擊不斷上漲的保護主義逆流。他們來自來自全美50個州,其中包括4位諾貝爾(Nobel)獎獲得者,
3位美國國家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前主席,多位前國會議員以及一位前財政部長和好幾位美國最知名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亞當斯密(Adam
Smith)早就指出,所有精明的家長都信奉一句格言:如果一件東西自己動手做比花錢買還要費錢,那就永遠不要自己做。國會議員們應該知道,這句治家格言也同樣適用于治國,但很遺憾他們并不知道。正是這句話道出的簡單真理為自由貿易提供了無可辯駁的邏輯基礎。
不同國家的人民通過相互開展自由貿易形成了這樣一種機制:它使得生產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其比較優勢,同時使消費者花錢購買的東西可以最大限度地物
有所值。自由貿易使美國生產商能將其噴氣機和軟件出售給中國人,而美國人又能從中國購買玩具和服裝──這對買賣兩方來說是一種雙贏。
但保護主義者卻試圖破壞市場尋求效率最大化的自然趨勢,他們希望通過關稅來人為提高進口產品的價格,以增強本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關稅不過是針
對美國消費者的一種稅,承擔這一稅賦的是美國人而非中國人。正是舒默和格拉漢姆聲稱要幫助的人會成為他們所提法案的受害者,這一法案導致的物價上揚、就業
機會減少以及可能引發的貿易戰將使這些人深受其害。
文章最后說,歷史已經證明,保護主義政策將產生災難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