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婁思權 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主任醫師
X線平片舊稱X光片,是最基本的骨科影像學檢查手段,價格便宜,簡單易行,能夠清楚地顯示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其缺點是難以顯現軟組織的病變,因此,對于頸椎病人脊髓神經根的變化無法顯現。
懷疑有頸椎病的病人應拍攝頸椎正、側位片,有時需要加拍頸椎過伸過屈側位片,有時還需包括左右斜位片,如懷疑有寰樞椎病變者還要加拍張口時的正位相。
頸椎病的病人X線片上首先應當有頸椎退行性變的X線表現,如果沒有退行性變的X線表現,一般不能診斷為頸椎病;但是按照頸椎病的定義及診斷原則,僅有X線片檢查所見的頸椎退行性改變而無頸椎病臨床癥狀者,也不能診斷為頸椎病。
頸椎病病人的X線片上可以見到各種相應的頸椎退變的表現(圖10)。在正位X線片上可見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增生。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為前凸,稱為生理性前凸,在頸椎病病人的側位片上可見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消失,甚至可以有向后凸的成角畸形;在側位可見有椎間隙變窄以及椎體后緣有骨刺形成,并可突入椎管;也可以見到韌帶骨化或鈣化,尤其是后縱韌帶骨化和黃韌帶鈣化以及項韌帶鈣化等,項韌帶鈣化的位置往往顯示頸椎不穩定的椎間隙節段;還可以見到頸椎椎管狹窄、頸椎畸形等。在頸椎斜位片上可見椎間孔變小。在頸椎過伸過屈側位片上可見椎體間有滑移、成角的現象,稱之為頸椎不穩。椎間孔異常變大也是不正常現象,常見于神經纖維瘤等占位性病變。
頸椎退變程度的影像學表現與臨床癥狀并不一定成正比,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正常人在進行健康普查拍片時,可能發現有骨刺形成,椎間隙狹窄,椎管狹窄,頸椎不穩定等頸椎退變的影像學表現,但卻沒有相應的臨床癥狀。或者,有些頸椎病病人的X線上可以發現骨刺形成、椎間隙狹窄等頸椎的退變表現比較重,但是病人的臨床癥狀卻相當輕微;而某些病人在X線片上頸椎的退變表現比較輕,但臨床癥狀卻反而比較重。
病人經過嚴格系統的保守治療,癥狀明顯緩解或者痊愈后,其X線片往往沒有明顯變化。少數病人頸肩部的疼痛及肌肉痙攣緩解后,頸椎的生理曲度可能會有一部分恢復,過伸過屈側位片上頸椎僵硬的表現可能也會有一些好轉,而其他的病變如椎間隙狹窄、椎體緣骨刺、椎管狹窄、頸椎不穩定等表現一般不會有明顯的改變。因此,評價治療效果應當以病人的臨床癥狀的改善為主,而不是以X線片上的影像學表現的變化為主。但是,目前有相當多的病人以及在一些基層醫院的醫生那里,仍然錯誤地把非手術保守治療的目的認為應當是消除骨刺,錯誤的把是否消除骨刺作為評價治療效果指標。
有許多病人,在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后,來到醫生那里,要求再復查X線片看看治療效果怎么樣,其實這沒有什么必要。因為我們前面說過,評價頸椎病的治療效果,主要是看癥狀變化,而不是X線片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非手術保守治療以后,雖然病人的癥狀明顯緩解甚至消失,但當病人拍片時,頸椎退變是不會有減輕的表現的,因此當放射科報告寫道:“與前片對照骨刺末見縮小”時,病人不必悲觀地認為“治療無效”。
甚至,病人患頸椎病多年,可能癥狀沒有什么變化,或者經過治療后癥狀已經有了明顯的緩解,但是由于時間的推移,病人年齡的增加,不可避免的使頸椎退變的程度加重。因此得了頸椎病幾年后再拍片復查時,即使病人癥狀沒有變化或者癥狀有所減輕,X線片上頸椎退變的表現可能反而更加加重。只要病人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的緩解,病人也不必為年齡的增加,歲月的流逝而引起的自然老化現象而過分杞人憂天。
此外,由于X線片檢查具有放射性,雖然每次拍片檢查時人體接受的放射量很小,病人也不必過分擔憂;但是如果長期反復多次、不加節制的接受X線片檢查的話,其放射量累加起來對人體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得不引起病人的重視。如果沒有特殊的必要,婦女在懷孕期間最好不要進行拍片檢查,以免X線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頸椎病人如果診斷明確,沒有必要反復拍片檢查,也不應當以拍片檢查的結果來評價非手術治療的效果。
當然,在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后,在X線片上可以看到骨刺切除、椎體植骨融合、頸椎椎管擴大術等手術后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