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當代特殊的宗教--氣功 (1)
另外,氣功已經成為了中國當代的新型宗教,它迅速建立的運行機制有很強的社會滲透力,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門派為主干的規模體系,這一點曾引起政府的不安和輕微的干涉,但很快,氣功獲得了政府的許可和承認,或者說是管理,成為一種社會承認的"新興學科"。
氣功的定義
簡單地說,氣功就是通過特定的方法使身體的姿勢動作和(或)意念達到規定的要求,從而使身體得到"氣"的醫治,并可以獲得超自然的特異功能。這種"氣"和特異功能是來自靈界的邪靈。(在第四章將詳細解釋靈界和氣功的原理。)
練功者可以感受到"氣"的存在,有明顯的感覺,能在身體里移動,能發出身體,可以醫治疾病。某些練功者可以獲得特異功能,如治病,透視物體和人體,能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能長時間不吃飯,能用意念搬取物體,能占卜,預言,甚至靈魂可以隨意離開和回到身體,等等。
這種"氣"的本質和特異功能的來源我們將在第四章詳細研究和探討。本章的重點是研究中國當代氣功的發展過程和特點,使人了解氣功這一現代宗教在中國的概況。
按時間順序來劃分,氣功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序曲--武術的興起;2、氣功的萌芽;3、氣功的高潮;4、氣功的低落。
筆者個人的練氣功經歷貫穿了以上所有的過程,這正是我的青春年華時期。上帝把時間象流水一樣沖去,人生短暫得仿佛一聲輕輕的嘆息,而我卻用了生命中幾 分之一的時光去追求一個可怕而錯誤的目標,實在很荒唐,也很后悔,更有難以解釋的遺憾。筆者將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講述中國當代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并從 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來研究這一特殊的現代宗教。
一九八二年,電影《少林寺》在中國放映,其影響如同一把烈火,燃遍大江南北,男女老幼無不爭相觀看,并為之如醉如癡。一時間,少林寺這
一佛教寺院家喻戶曉,成為千千萬萬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崇拜仰慕的"圣地"。中華民族終于在這次"武術普及教育"的大課中尋找到了久違的自豪和自信。年老的
一代人開始講起從前他們所見所聞的武林傳奇和江湖故事,新一代人興奮而又半信半疑地聽著;終于,中國人莊嚴地看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
煌而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瑰寶--武術,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天下工夫出少林",少林工夫是中國武術的代表。由于它始創于自印度來中國傳教的和尚"
達摩",于是,許多人因此知道了佛教,并對其頗有敬意,和尚也開始受到尊敬。更為狂熱的舉動隨之出現了,不計其數的人們前往少林寺參觀、學習,甚至要求出
家為僧。街道上,校園里,隨處可見模仿電影中打斗的年輕人和小孩,且吼叫聲不絕于耳。中國人在學工,學農,學兵和學科學之后,學習武術終于又成為當時最時
髦的潮流。
隨之,配合著高昂的民族情緒,許多武打電影匆忙上映,題材也由少林寺發展到了更遠的地方,許多這方面的雜志媒體紛紛創刊,把武術這一民族話題炒得如火
如荼,暢快淋漓,大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這一時期,中國本土自家的宗教--道教,終于耐不住寂寞,開始提醒人們注意他們的存在和神秘,人們又從他們
那里學到了新的概念,一種比武術更厲害的東西--"武功"。與"少林功夫"相對應,"武當功夫"成為又一引人注目的"奇學"。這種工夫來自道教的圣地--
武當山。很自然地,許多人對此很滿意,因為道教是起源于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人自己的宗教,人們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它,民族自豪感更加純潔一些。電影
中,武當山的道士,看起來要比少林寺的和尚神秘而有頭腦得多。
武功是什么呢?和尚們拳腳出擊,震撼有聲,是力量和技巧的結合,叫做武術。而武功通過道士們表現出來的,卻常常柔和緩慢,但是卻比武術更有威力,令人
敬畏。這的確不容易理解,也不合邏輯。太極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道教武功,能健身,能作戰,看似柔和如舞,實則極有殺傷力。關鍵的問題是這個"功",它所暗
示的是一種難以理解的力量,要解釋這種力量,就要引入一個名詞:氣功。
我第一次接觸氣功是一九八二年。那一年母親多病,久治不愈。當時有一本氣功雜志,哥哥把它帶回家。我看過了,第一次接受了氣功的概念,卻沒有任何實質
性的認識。當時,香港的武俠小說傳入了中國,于是,繼電影《少林寺》之后,再次掀起全國性的浪潮,主要的參與者還是青少年。我們當時讀武俠小說簡直著了
魔、入了迷。武俠小說以橫掃千軍之勢占領并笑傲中國書市,以絕對的優勢吸引著中國千千萬萬的男性讀者。同時,臺灣的言情小說也幾乎平分秋色,影響了幾乎整
整一代女孩的愛情、婚姻和人生觀。
這就是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的文化狀況。中國人,尤其青少年的信仰、人生觀就象一頁空白的紙,任由先伸過來的畫筆隨意涂抹。整整一代年輕人在尋找、覺醒,
無法從父輩那里得到指點,因為上一代人也在這新時代里迷茫不知方向,只能用蒼白的道理教訓著年輕人,卻遭到了無情的嗤笑。
我從年幼時就在父母的督導下,大量閱讀中國古典名著,偶爾也讀過外國名著。印象中,這些中國名著小說主要是關于打和殺,再就是鬼和神,典型的中國傳統
文化。我有濃厚的興趣讀這些書,除此之外也沒有什么書可讀。終于,在一九八二年,我第一次讀了一本香港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不是國家出版的,印刷質量
很差。那是一個晚上,我在家開始看這本書,幾頁之后,我驚訝地發現,這是一種我從來沒有看過的小說,它象一塊磁石,強烈地吸引著我的全部身心,隨著情節的
深入,我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興奮和滿足感。我沒想到天底下還有這么好看的書。尤其書中身懷絕技的武林人士,他們就會那種比武術更高級的武功,有超出
常人的能量和殺傷力。我心中無比羨慕那些武功高強的俠客,書中的人物和情節極大滿足了我的幻想和夢想,那時我還年幼。幾個小時后,我讀完了那本書,那只是
第一冊。我頓時心中難受得很,恨不得立刻看到第二冊,第三冊和全套的書。可是只有第一冊。后來,我把這本書帶到了學校,給要好的同學看,但很快,這本書在
全班男生中傳開了,大家爭相搶閱,無比激動興奮,象我一樣"大開了眼界"。其中個別同學將此書視為"寶書",因為買不到這本書,他們就開始用手抄寫。于
是,也不知道花費了多少節晚自習課,占用了多少節政治課,終于完成了工整的手抄本。而他們的作業也許從來沒有那么認真。
武俠小說的強勁熱潮在中國持續了大約十年。這股席卷大陸的南風給年輕人灌輸了一種"超人的暴力"的觀念,它之所以能被人認可,除了滿足國人出人頭地的
幻想之外,還宣揚用這種超人的武功匡扶正義,所謂的一種"俠客"的形象,而這種形象是受到各種年齡層次的人的普遍尊敬。由此激發了所有相信這種武功存在的
人們去追求學習這種技藝。他們把生活中相當的時間和熱情用在了這方面。
我讀武俠小說后,雖然非常羨慕敬仰小說中的俠客,但對小說中描寫的玄而又玄的武功持懷疑態度,認為那只是虛構夸大罷了。而對武術卻開始熱衷,積極地按
照雜志上的招式比畫,內心中充滿了成為俠客的愿望,也漸漸有了追求超人能力的念頭。同一個時期,我又讀了古典武俠小說《三俠五義》,神話小說《封神演
義》,還讀了《聊齋志異》。這些小說大大刺激了我的想象力和思維空間,我開始對超自然的能力和鬼神世界(雖然我那時還是無神論者)有特別的興趣,并因此獲
得非常的快感和滿足感。無神論開始在心中動搖,而有神論的種子漸漸播下了。
后來,母親的病越來越重,而且奇怪,犯病時不醒人事,搶救后卻很快恢復正常。后經診斷,大致猜測為神經官能癥之類的病。后來,單位終于同意母親到外地
的精神病院的神經科去治療,由我父親陪著。家里往日的歡笑一掃而光,從此充滿了沉重和憂郁的氣氛。隔一段時間,父母回來一次,帶回一些書籍,有氣功雜志。
當時我第一次認識氣功這一名詞,很新鮮,但一點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聽父母解釋了一下,也沒明白。
后來母親回家了,病也沒治好,甚至還不知道是什么病。有一天,好象是父親從家里的書堆里翻出了一本"保健用書",內容是古代名醫華佗的《五禽戲》。
于是,母親開始在父親的幫助下練習做《五禽戲》,就象廣播體操一樣,五禽戲分為五種動作,分別是模仿虎、鹿、猿、熊、鳥的五種姿勢。據說是華佗當年在
深山老林里采藥時觀察這些禽獸的動作,很受啟發,就編出了這套健身體操。很快,母親的動作學得盡善盡美,家中終于有了一點盼望。
大約一、兩個月以后,母親的身體狀況似乎還是老樣子。有一天爸爸從書店買回了一本書《自發五禽戲動功》。經過父母研究,終于有了驚人的發現!這本書詳
細介紹了什么是真正的五禽戲,它不是簡單的體操式的動作,而是有很深的內涵。那就是按照幾個簡單的步驟,你會調動自己身體里的"氣",順著"氣"的帶動,
你的身體會自動地出現五禽的動作,就象有人牽著你去做一樣。聽起來實在很不可思議。但母親開始練習了。
驚人的事情發生了!母親在練功的時候自己動了起來!出現了五禽的動作和聲音,而且栩栩如生,象極了!更奇怪的是,母親的身體開始奇跡般地康復,多年難
治的疾病很快得到控制。真是奇跡,全家人感嘆不已,也異常興奮,想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高興程度也就不過如此吧。從此,大量的氣功書刊買回家來,全家人都
開始關心氣功的事情,父母教我們練習簡單的功法,我的家庭從此步入了氣功時代。
這個時候,整個中國也進入了氣功時代。
我們可以看到,武術是借著電影《少林寺》的強勁南風登陸的,而氣功是在武術這一開場白之后登上社會舞臺的。這股南風如此強勁,以至輕易占領了九億眾生的洋洋大國。我們來分析以下其中的原因:
1、1979年以后,中國政府明智地選擇了對外(主要指對西方)的開放政策,除了政治以外,其它領域開始了對外的接觸和合作。《少林寺》是中國和香港
聯合制作的,這種題材的電影在中國傳統宗教色彩依然很濃的港臺地區早已泛濫,但大陸地區剛從"革命樣板戲時代"過來不久,本身看到這種新題材的電影就很新
鮮。因此,這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從港臺傳回大陸。在三十多年的無神論文化影響中,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極其陌生,甚至年老一代人也從記憶中洗去了傳統文化觀
念。
2、年輕一代人的腦海中還有斗爭的概念。戰爭的題材是年輕一代人從小就學習背誦的必修課。"消滅敵人"是他們心目中最光榮的英雄行為,因此,對電影中
的暴力沒有引起任何的非議,反而給年輕人以極大的啟發和盼望,那就是任何一個人如果能會武術,他就可以成為一個打擊壞人的英雄好漢。于是,解決了溫飽后的
年輕一代人的精力和活力就很自然地傾向于個人英雄的作為,武術成為他們夢寐以求的技術。那時,社會沒有能力告訴他們真話,也沒有提出讓年輕人感到正確、真
實而新鮮的生活方向。
3、"文革"讓大部分中國人對GC主義信仰失望和麻木。年輕人的心靈更是不置可否,心靈的饑渴使他們追求剛剛進入中國的物質用品,但是缺乏心靈的用品
和給養。這時候《少林寺》所帶給他們的是心靈的飽足。同一時期,港臺的校園歌曲也開始傳入,英語的學習熱也風靡校園。由于人性的罪惡傾向,在接受外來空氣
的過程中,暴力色彩的武術成為最吸引人的事物。這一點也不奇怪。
4、氣功顯然具備比武術更有意思的作用。它的萌芽具備了合適的社會時代環境,人們發現了它神秘的作用。它以難以置信的事實說服了實踐的人們,并以驚人的速度在中國迅速傳播。
令人詫異而又感到可悲的是,那個時期一個小小的新鮮事物就可以牽著整個民族的鼻子走,大家有同樣的頭腦,同樣的思維方式,同樣的性格;還好,衣服的樣式已經開始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