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前 言
老子的《道德經》一書,僅五千余言,但她文約義豐,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她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深刻地影響
著世界人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道德經》一書越來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自韓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據說僅國內的《道德經》譯注本就不
下千種。但到今天為止,可以說哪一個注本都沒能真正地說明老子究竟說了些什么。世界各國的注本也很多,發行量都很大,但是,中國人的經典,中國人不能悟
透,何況外國人。
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至今還普遍存在著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反對革命,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這些觀點也是歷
代哲學家比較普遍的觀點。歷史教材是這么說的,哲學教材也是這么說的,老師講授的時候也就講:“有為不如無為,有用不如無用,活著不如死了。”因此,在強
調“有為”的社會里,很少有人去讀《道德經》,我亦是。這些年,氣功能夠強身健體的觀念深入人心。體弱多病的我自然找一些氣功方面的書來讀,這便使我零星
地接觸到老子的學說。待到系統地閱讀了《道德經》以后,真是感慨萬千,哪里是老子消極、反動?分明是人們誤解了老子!于是,我便產生了重解《道德經》,還
老子本來面目的沖動,因此也就有了眼前的完全否定了前人歪曲老子哲學思想的《道德論》。
拙作決非人云亦云,實為有感而發。多年的默修實踐經驗告訴我,老子的《道德經》是真理。但是,沒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豐富的哲理思維,要想真正理解《道德
經》這一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著作,實在是太難太難。所以,我決不敢說我理解了老子,但是,我堅信,我理解老子的思路是對的,對老子哲學思想的充分肯定也是
正確的,并深切體會到整個人類價值體系的轉變必將從人們真正理解老子的《道德經》開始。當然,是對是錯,只要面向了讀者,自有道德大師們來斧正,這也是我
衷心希望的。我知道,我現在對《道德經》所作的解釋還是十分淺陋的,其中的許多章節連我自己都不滿意,原因就是我的學識實在是太有限,境界也太淺太淺。倘
若再過十年、二十年,那時,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道德論》決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可以說,無論是字面功夫還是哲理的體悟水平都會有所提高,可我不愿這樣做。學
問要靠大家做,集體的智慧是無限的,只要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老子的道德思想早日遍布人間,我的心愿也就實現了。
作者 寫于 2002年12月4日
上篇 道經
一章 論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這種解釋是前人從沒有過的,前賢解老,開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說論,這就為打開老子道的大門設置了障礙。
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
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
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道”,是老子首創的含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事物運動變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則。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學內涵
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兩方面內容:一、道體(有),即“道之為物”,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二、道性(無),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的最一般規
律。道體、道性不可分離,二者相互對立統一,構成了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個“道”同于后一個“道”,都是名詞“道路”的意思,但前一個“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動詞,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沒有體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個“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樸”(二十五章);中間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圣人內求,所得之名,雖虛而實;常人外求,所得之名,雖實而虛。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無:道性。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則是化生宇宙萬物的原動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體。化生萬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質,故“名萬物之母”。
“有”屬于物質范疇,而“無”則是和物質概念相對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為具體的物質,那么,“無”就是具體的物質之所以存在的結構方式、時空關系、
運動和變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規律”來概括。“有”和“無”不可分,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純粹的“有”和純粹的“無”是不存在
的,它們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二章)“有”為實,“無”為虛,道體為實,道性為虛。彼此陰陽對立,虛實相合,共同構成宇
宙的始母——道。
有和無的對立統一是現實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 把世界的本體看作是精神的(無)或者物質的(有),都是主觀片面的、非辯證的。老子的有無論是辯證本體論,即從世界的本體上確立了對立統一規律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性是永恒的、至誠的、無私無欲的,我欲“觀其妙”,就必須“無欲”。這是說自我之性須符合道性。無欲:沒有自我外在欲望。自我外在
欲望即目之色欲,耳之聲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體之親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內,所以,只有無外欲,才能進入客觀存在的道的境界,體會宇
宙之奧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腦透過心靈對微觀世界的直觀感受。這一妙境,用莊子的話說,就是“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莊子?大
宗師》)意思是說:這一境界是最適宜的,妙境來不及應接,心笑來不及安排。其實,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說的“極樂世界”、基督所宣揚的“天堂”的境界和穆
圣所謂的“天啟”的境界。
有欲:識道之欲。因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徼:是邊際、邊界的意思,這里是指矛盾的對立層面。“觀其徼”,就是于“觀妙”之中尋求矛盾雙方的本質聯系,揭
示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機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個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等都屬于“觀其徼”的范疇。
“觀其妙”是同一說,面對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條件是“無欲”;“觀其徼”是對立說,面對的是現實世界,前提條件是“有欲”。要想實現人生之“大欲”,必
須從“無欲”入手。只有“無欲”,才能進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從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會。“無欲”是實現“有欲”的方式和策略。這里,“無
欲”和“有欲”是辯證的。“無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觀規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強符合客觀規律、有利于認識和改造人類命運的欲望。越是“有
欲”,越具備“無欲”的堅強意志;“無欲”的境界越高,人生價值越大。因為只有體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從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指“妙”和“徼”,亦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都具有斗爭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是相互連結
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矛盾的斗爭性存在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的斗爭性,故說“同出而異名”。
“玄”,古字為“
”,是象形字,即對道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繪。玄,作為客觀存在,它必然是結構的、秩序的、規則的、運動的,所以,玄還有“旋轉”的含義。在微觀世界,不論
是人體基因組,還是電子、質子、夸克等微粒子,都是以玄的運動形式存在的,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明了世界的本體即玄是旋轉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宇宙和人生奧妙、玄機是蘊藏于玄的。把握不斷旋轉運動著的玄是探索和認識人生、社會以及宇宙奧妙的門戶。這是老子的微觀認識論。
首章開宗明義,確立了道的哲學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這是由人的價值觀所決定的。而正確價值觀來源于正確的宇宙觀。要
獲得正確的宇宙觀就必須去認識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賦予道的哲學內涵。道是“有”和“無”即物質和規律的統一體,其形態是不斷旋轉運動著的
玄,玄蘊藏著人生和宇宙奧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所能認識的,外官所認識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屬于感性認識。要把握世界內在的本質和規律,必須反
觀內視,開發悟性認識,前提條件是“無欲”,這就關系到認識論的問題。
老子哲學是徹底的自然主義。馬克思說:“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于唯心主義,也不同于唯物主義,同時又是將這二者結合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馬克思的這一自然主義的定義,恰如其分地說明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我們知道,老子把客觀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質稱之為“有”,把物質發展變化所依賴的結構、關系、秩序、規則和信息等統稱之為“無”,認為有和無不可分,它們相
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天地萬物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以后的“有無相生”(二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
生于無”(三十六章),都說明了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關系。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有)的,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相當于無)的,而自然主義則認為,沒有物質(有)的規律(無),和沒有規律的物質是同樣不可想象的。
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它應當首先體現于宇宙的本原,否則,辯證法也就無從說起。作為辯證法大師的老子正是根據這一辯證本體論來闡述他的道德哲理的。
傳統的認識方法是通過人的外部感官對現實世界做出反應,如果我們稱這種認識方法為宏觀認識,那么老子認識世界的方法是微觀認識(或稱直覺認識)。微觀認識
是不借助人的外觀器官和科學儀器,而是借助心靈對細胞、原子作直覺思維的認識。天地是大宇宙,細胞(包含原子)是小宇宙。宏觀認識是表面的、膚淺的、機械
的,微觀認識才是本質的、整體的、能動的。老子的認識論相反于傳統的認識論,盡管有些哲學家、科學家認識到微觀思維的重要性,但是都沒能指出具體的、科學
的認識方法。只有確立老子的微觀認識論,才能全面地、立體地認識世界。宏觀世界統一于微觀世界,認識且只有認識微觀世界,才能真正認識宏觀世界。宏觀世界
具有無限性(其大無外),而人的外部感官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雖然現代人借助于高科技成果,但還是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質規律。微觀世界盡管也具有無限性
(其小無內),但是人的心靈的認識能力也是無限的,并表現為立體的整體認識。心靈的認識能力取決于自身修養功夫,功夫越高,其能力也就越強。所以,老子的
微觀認識論,是科學的、辯證的。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涵蓋天地,無所不包,但它首先以人體科學為理論基礎,并由養生理論擴展到治國理論,因此,《道德經》既是治身理論,又是治國理論,
治身和治國是密切聯系、相互印證的。人的肌體是細胞的集合體,每個人大約有60萬億個細胞,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靈子,相當于國家的一名成員;大腦是魂的居
所,相當于統治者的首府;魂是自我之主,相當于國家的統治者;骨骼相當于國家的政府機構;精氣是肌體的養分和能量,相當于物質財富;血液循環系統,相當于
道路交通;免疫系統,相當于司法系統;神經系統,相當于信息網絡;消化系統相當于工廠企業......。明白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身國同構理論。
人是哲學永恒的主題,離開了自我修證而片面強調哲學理論,哲學就顯得空洞,很難為所有的人所接受。哲學的大道必須從認識自我開始。哲學要想解放全人類,必
須首先解放人的心靈,或者說人類社會的健康之道首先應是自我的健康之道,這就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學的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