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音階
在音樂中,BACH樂旨指的是由
四個音符組成的序列。由于在德語中
指的是英語中的
,而
指的是英語中的
,所以這四個音符正好串成"巴赫"的名字BACH。所以這個音階也稱為BACH音階。
在古代德國音樂符號中,
代表
,
代表
, 因此巴赫的名字用音樂符號寫出來就是: 
巴赫使用一種以數字密碼為基礎的密碼. 這種密碼的規則是A=1, B=2, C=3等等, 因此B-A-C-H的和等于41(巴赫時代的德語字母I 與J相同). 在幾乎每個巴赫的作品中都出現過14和41(即相當與BACH和JSBACH). 例如, 在第一首賦格曲, C大調賦格曲, 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第一篇章中, 主旋律有14節 (另: 整個24篇內, 有22篇是完整的, 第23篇是幾乎完整的, 第14篇沒有完成), 一般認為這些密碼是巴赫故意放進去的.
很多作曲家都使用過這四音音階,以表示對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尊敬。但第一個已知的例子卻是
揚·皮特森·施威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的一部作品。他創作該作品有可能是為了向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某位祖先表達敬意。巴赫的祖先很多都是音樂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他的作品《
賦格的藝術》(Die Kunst der Fuge,
BWV 1080)的最后部分就是用了巴赫音階,這部作品在巴赫1750年去世前都不曾完成。它也出現在巴赫其他作品的段落中,比如在卡農變奏曲《從至高天我今降臨》(Canonic Variations on the Christmas Hymn 'Vom Himmel hoch,da komm ich her', BWV 769)第四次變奏的末段。普遍認為在作品《和諧小迷宮》(Kleines harmonisches Labyrinth, BWV 591)中,倒數第二小節的巴赫音階算不上地道,而且這部作品還被認為是偽造的。(推測指
約翰·大衛·海尼森才是其作者)。這出現在他作品“聖馬竇篇耶穌受難”中合音唱出“這人真的是天主子”這句裡。在很多作品中,雖然不是剛好用B-A-C-H,但還是可以找到根據這形式移調的音階(同一音長的音,中間停頓時間一樣:第二個音降半音,然後上小三度,再降半音)。
為鍵盤樂器而寫的F大調賦格,就用上了這種音階。這部作品是巴赫的一個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或
卡爾·菲利普·埃曼奴·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創作的。但一直到19世紀,公眾再次燃起對巴赫的興趣時,這音階才被經常使用。
可能由于巴赫自己經常用這種音階寫作賦格曲,這種音階就被其他作曲家用于賦格曲,或者其他複合對位法寫作。
以明顯帶有巴赫音階為特色的作品包括,按時間先后排序:
這一音階還出現在很多其他作品的段落之中,包括阿諾·勛伯格的《為樂隊而作的變奏曲》 (1926-28)還有他的《第三弦樂四重奏》(1927年),
克日什托夫·彭德雷茨基的《圣路加受難曲》, 和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的在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
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中的
華彩樂段。
其他名字音階有:
- 之所以能夠這樣表示,是因為在德語中,降E的符號為"Es"。
posted on 2008-01-01 07:56
姚明 閱讀(393)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 所屬分類:
音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