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 id="pjuwb"></ins>
    <blockquote id="pjuwb"><pre id="pjuwb"></pre></blockquote>
    <noscript id="pjuwb"></noscript>
          <sup id="pjuwb"><pre id="pjuwb"></pre></sup>
            <dd id="pjuwb"></dd>
            <abbr id="pjuwb"></abbr>

            twzheng's cppblog

            『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鼠標旋轉!』 http://www.cnblogs.com/twzheng

              C++博客 :: 首頁 :: 新隨筆 :: 聯系 :: 聚合  :: 管理 ::
              136 隨筆 :: 78 文章 :: 353 評論 :: 0 Trackbacks
            元世祖
            忽必烈(Kublai Khan)
            1215—1294,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弟。名字全稱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60——1294年在位。

            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早在藩王時期就思“大有為于天下”,并熱心于學習漢文化。曾先后召僧海云(宋印簡)、僧子聰(劉秉忠)、王鶚元好問張德輝張文謙、竇默等,問以儒學治道。先后任用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于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唐、鄧等州。

            蒙哥汗三年(1253)率蒙古軍攻云南,四年滅大理國。九年,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時,得知蒙哥汗死訊,決策北還,爭奪帝位。十年,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稱汗,始建年號中統。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稱汗。至元元年(1264)打敗阿里不哥,后遷都燕京(今北京),改稱大都。八年定國號為元。十六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又進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國。在位期間,注意選用人才,采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地方建立行省,開創我國省制之端。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開辟中外交通,鞏固和發展多民族國家。把境內民眾分成四等,民族壓迫較重。

            其兄蒙哥在1259年去世后,次年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選作蒙古帝國大汗,而忽必烈則在中原開平自立為大汗。于是阿里不哥與忽必烈開始爭奪汗位。雖然忽必烈在這場斗爭中獲勝,但西方的四大汗國則因他違背大汗選舉傳統以及他的“行漢法”主張而紛紛與他斷絕了來往,脫離了他的統治范圍。至此,他的政權只包括中原地區、西藏和蒙古本土。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即位為皇帝,并開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計劃。他的軍隊用了六年時間攻陷重鎮襄陽,但以后的進展則相當順利。1279年,在厓山海戰中,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統治全中國。

            忽必烈確立中央集權政治,恢復正常的統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 ,讓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從而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全國統一,初步奠定了國家疆域的規模,發展了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全國統一以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也有了發展,采取漢法,改革落后舊制的工作陷于停頓。

            忽必烈后來亦有派遣軍隊進攻一些其它國家和地區,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事最有名,也最慘烈。元軍兩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一般認為臺風(日本人稱這兩次風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在位三十五年。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病逝。年80歲。有子11人。圣德神功文武皇
            帝,廟號世祖。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開平,建元中統。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托,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統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確定以大都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同時,忽必烈又積極著手消滅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十六年最后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

              全國統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后阿合馬獨擅朝政。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病逝。



            忽必烈與元朝

            1.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
               蒙哥汗去世了,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來成為未來蒙古帝國
            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后,由于遠離蒙古,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
            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本土上的統治者,并在蒙古都
            城哈拉和林扎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
            ,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里勒臺,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
            從武昌北上,在中蒙邊界的上都府(位于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
            ,早些時候,他只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
            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  
            子,已經成為蒙古本土上的統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
            ,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里勒臺,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
            從武昌北上,在中蒙邊界的上都府(位于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
            ,早些時候,他只是在這兒建起了他的夏季駐地。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
            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當時他44歲。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卒的選舉是非正式的。按傳統,庫里勒臺應該在蒙古召開
            ,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阿里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聶思
            托里安教徒學魯合的慫恿下,現在也毫不躊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稱號。在中國,控制著陜
            西和四川的蒙軍將領們傾向于阿里不哥一邊,但忽必烈不久就把這兩個省的軍隊爭取到他
            一邊。忽必烈的副將們在甘州東部(甘肅境內)打敗了阿里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
            烈在對蒙古統治下的中國的所有權。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向蒙古推進,他于1260年年底,在
            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里不哥朝葉尼塞河上游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
            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軍隊后,回到中國。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卷土重來,
            驅逐了這支駐軍,并進軍迎戰忽必烈。在戈壁邊境上打了兩仗。第一仗忽必烈獲勝,然而
            ;他再次錯誤地沒有追擊阿里不哥,10天后打了第二仗,盡管戰斗十分激烈,但卻沒有決
            定性的勝負。
               站在阿里不哥一邊的有窩闊臺家族的首領、塔爾巴哈臺的葉密立地區的統治者海都和
            察合臺宗王阿魯忽(Alghll或AlllghLI),阿里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
            手中奪得察合臺兀魯思。由于這一支持,阿里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
            近1262年年底,阿魯忽背棄阿里不哥投靠忽必烈(看下文,第331頁)。這一出人意料的背
            叛改變了形勢。當忽必烈趕走了阿里不哥的人,重新占領和林時,阿里不哥被迫在伊犁河
            流域與阿魯忽作戰。阿里不哥被兩軍拑住,最后于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寬恕了他,
            但是,處死了他的一些主要支持者,包括聶思托里安教丞相孛魯合。為謹慎起見,他把阿
            里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
               2.征服南宋
               家族內部的糾紛結束之后,忽必烈從容地恢復了他征討宋朝的計劃。宋度宗(1265-
            1274年在位)依靠奸臣賈似道,而賈似道的統治使杰出將領們的努力都成了泡影。度宗死
            后,賈似道扶持四歲幼孩恭帝(1275-1276年在位)即位,在恭帝的名義下操縱朝政。在
            攻打南宋的戰爭中,忽必烈幸運地得到兩位杰出將領:伯顏和阿術(阿術是速不臺之孫、
            兀良哈臺之子),還得到回鶻人阿里海牙的支持。1268年,阿術著手圍攻襄陽和樊城這兩
            個控制著湖北境內漢水下游流域的城市。這一著名的圍攻戰持續了5年(1268—1273年),
            充滿著許多英勇抵抗的事跡,如兩名英勇的中國將領張貴和張順,受命由水路增援襄陽,
            在執行任務中壯烈犧牲(1271年)。襄陽守將呂文煥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后來(1272年)
            ,阿里海牙從美索不達米亞帶來了兩位著名的穆斯林工程師:毛夕里的阿拉丁和希拉的伊
            斯邁爾,用他們帶來的攻城武器終于粉碎了被圍困的居民們的抵抗。樊城于1273年2月被攻
            占,呂文煥被宮廷陰謀弄得心煩意亂,于同年3月以襄陽城投降蒙古人。
               現在,蒙古人在控制著漢水下游,伯顏和阿術沿長江而下于1275年成功地征服湖北東
            部要地(漢陽、武昌、黃州),安徽要地(安慶、池州、蕪湖、太平和寧國)和江蘇要地
            (南京、鎮江)。
               接著,伯顏入侵浙江,占常州,抵達宋都、大城市杭州。攝政皇后于1276年1-2月驚
            恐地把杭州讓給了蒙古人。1276年2月25日,伯顏把小皇帝帶到忽必烈面前,忽必烈待他很
            好。由此可以判斷自成吉思汗時代以來蒙古人所取得的進步;斡難河畔的半原始人經過了
            兩代之后已經上升到具有悠久文明的民族的水平上。
               南方仍有待蒙古人去征服,那兒的中國人堅持頑強抵抗。阿里海牙攻占湖南的重要城
            市長沙和廣西的桂林(1276年)。當時忽必烈被迫在蒙古與反叛他的同族人作戰,這一戰
            爭使南宋主戰派將領們得到短暫的喘息,他們企圖在福建和廣東沿海重建政權。但是,蒙
            古人在速客禿將軍的率領下重返中國,依次占領福建省(福州和泉州, 1277年)和廣東省
            的港口(1277年占廣州,1278年占潮州)。中國的最后一批“愛國者”在英勇的張世杰的
            率領下,帶著新立的9歲的宋朝小王子宋帝丙,在海上的船中避難。1279年4月3日,在廣州
            西南屋山附近受蒙古水軍攻擊,船毀(或者是被占領,或者是被擊潰)小宋帝丙溺水而死

               包括南方在內的中國全境第一次落入突厥-蒙古族征服者手中。這是5世紀的拓跋氏突
            厥人和12世紀的女真氏通古斯人都沒有實現的事業,忽必烈最終完成了。正是他實現了10
            個世紀以來“所有居氈帳”民,即世世代代的游牧民們,所抱有的蒙眬夢想。草原上漫游
            的牧民們,即“灰狼和紅色雌鹿的所有子孫們”,隨著忽必烈一起,最終成了中國——整
            個亞洲定居農民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的主人。然而,征服是緩慢的,足以抵銷它所產
            生的壞影響。確實,盡管這位游牧民的后代忽必烈可能征服了中國,然而,他本人已經被
            中國文明所征服。因此,他能夠認識到其政策的始終如一的目標:成為真正的“天子”,
            使蒙古帝國成為中國帝國。實現這一目標的路敞開了。宋朝一滅亡,他就成了具有15個世
            紀悠久歷史的帝國的合法君主。他的王朝,取名為元朝(1280-1368年),只希望追隨以
            往的22個中國王朝的步伐。中國化的明顯標志是:“忽必烈從阿里不哥手中奪回和林后,
            從來沒有到那兒去住過。1256-1257年,他選擇今察哈爾東、多倫諾爾附近的上都府為夏
            季駐地,在此建了一群宮殿。1260年,他在北京建都。1267年,他開始在原北京建筑群的
            東北營建新城,他稱之為大都,即“偉大的都城”,也被稱為“可汗之城”,西方游人稱
            “汗八里”。它成為蒙古君主們的冬季駐地,而上都府仍是他們的夏季駐地。
               3.忽必烈對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戰爭
               作為中國的新皇帝,忽必烈要求遠東的其他諸國對他表示效忠,按傳統的中國政策(
            無論是值得肯定或是否定),這些國家被看成它的天然的衛星國。
               高麗盡管已經由蒙古人駐守,但是,仍處于經常反叛的狀況。高麗朝廷已經撤退到與
            漢城遙遙相望的江華小島上,并在島上指揮抵抗①。然而,1258年高宗〔王瞮〕遣世子王
            典作為人質到蒙哥宮廷。忽必烈繼任大汗后,送這位年輕的王子回國統治高麗,他還使他
            成為自己的女婿。從此,高麗王朝通過與元朝王室的這一聯姻成了一位順從的屬臣。
               忽必烈還要求日本表示效忠。日本攝政王北條時宗(1251-1284年在位)兩次拒絕(
            1268年和1271年)。忽必烈于1274年派出由150艘船只組成的艦隊,載著遠征軍,向日本群
            島進發,軍隊在高麗東南海岸上船,夷平了對馬島和壹歧島,在下關附近九州島上的博多
            (呂崎)灣登陸。但是草原騎兵們不習慣這些海上遠征。況且,他們的打算僅僅是由他們
            構成入侵軍的核心,軍隊的主體則是由特別厭戰的中國人和高麗人組成的輔助軍。無論如
            何,隱蔽在麥諸基要塞附近的九州的大名們奮力抵抗,結果在經歷了短時的退卻(據說是
            受中國火炮逼迫)之后,他們迫使入侵者退回船上。
               1276年,忽必烈重申要日本效忠的要求,再次遭到北條時宗的拒絕。忽必烈在長期備
            戰之后,于1281年6月派出更大的船隊進攻日本,一支由45,000蒙古人和120,000中國-高
            麗人組成的軍隊,他們分別在九州博多(呂崎)灣及肥前省的鷹島和平盧登陸。但是,這
            一次,蒙古軍(完全離開了他們的環境)和中國-高麗軍(幾乎沒有軍事價值)還是未能抵
            擋住日本人的憤怒。尤其是1281年8月15日的一場可怕的颶風驅散或摧毀了蒙古艦隊,蒙古
            部隊失去了根基,或者被俘,或者被殺。
               忽必烈在印度支那的進展也好不了多少。這一地區當時被分為四大國:安南國(包括
            東京平原和很久以后成為法屬的安南國、即今北越的東京平原北部),它更多地受到中國
            文化的影響;占婆國(曾是法屬安南的中部和南部,即今南越地區),它在種族上屬馬來
            亞-波利尼西亞人(Malayo-polynesian),文化上屬印度文化(婆羅門教和佛教);柬
            埔寨國,或稱高棉,屬于純高棉種人,文化上同樣是婆羅門教和佛教文化;緬甸國,在人
            種上屬緬甸-藏族,文化上屬印度文化,宗教是佛教;緬甸的白古屬國,是純高棉種人,
            信佛教。1280年,在忽必烈使者的威逼之下,占婆國的摩訶羅阇〔國  王〕陀羅諾曼四世
            接受蒙古人的保護,但是該國人民拒絕承認該國  被劃分成中國的行政區(1281年)。接
            著,忽必烈又派出一小支軍  隊,由速客禿(漢譯名唆都)統率,經海路從廣州到占婆,
            唆都攻占  占婆都城佛誓(1283年),在今平定附近。然而,蒙古軍未能戰勝  占婆的游
            擊軍,被迫回到船上。1285年,忽必烈派大軍進入印度  支那——這次是由諒山過東京平
            原——由忽必烈之子脫歡(Toghon或Toghan)統率,他攻打安南人。脫歡在北件附近獲勝
            ,繼續進軍河內,但以后在三角洲的異隆戰敗,退回中國。與此同時,速客禿企圖在南方
            從后面攻東京。他在占婆港登陸后,北上去義安和清化,與脫歡會師,但是,在特基特灣
            遭到安南人的襲擊,并被殺死(1285年)。1287年,又一支新的蒙古軍經東京平原,再次
            占領河內,但是,蒙古軍仍未能守住該城,只得撤離河內。安南王陳仁宗(1278-1293年
            在位)成功地抵抗了各次攻擊,勝利地返回都城。然而,在1288年,他明智地承認自己是
            忽必烈的屬臣。由于他拒絕親自前往北京朝見,忽必烈決定扣留他的使臣陶子奇(1293年
            )。忽必烈的繼承者、鐵穆耳皇帝終于與從前的“叛臣”和解(1294年)。占婆國王也履
            行了封臣的義務。
               1277年,蒙古人在緬甸奪取了八莫海峽,通往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道路向蒙古人敞開了
            (馬可·波羅生動地描述了這次戰役,在戰爭中,蒙古弓箭手們更好地利用了緬甸戰象)
            。1283-1284年,他們再次入侵緬甸,緬甸統治者蒲甘王那羅梯河波帝(1254-1287年在
            位)棄都而逃。然而,直到1287年,在第三次戰爭期間,蒙古人才南下到伊洛瓦底江流域
            ,直抵緬甸都城蒲甘,他們掠奪蒲甘城。1297年,蒲甘新王喬苴為避免災難承認自己是蒙
            古人的屬臣。1300年,在緬甸小撣邦首中間為蒲甘王位的繼承發生爭吵,為恢復秩序,蒙
            古人再一次干涉緬甸事務。
               蒙古人的影響一直到達柬埔寨。1296年,忽必烈的繼承者鐵穆耳帝派使團到柬埔寨,
            使團成員中有周達觀,他留下了關于這次旅行的一部游記。從1294年起,清邁和速古泰兩
            個泰族王國都成了元朝的屬國。
               最后,忽必烈于1293年1月派出3萬人的遠征軍從泉州出發到爪哇。爪哇的主要統治者
            是爪哇島東部的諫義里王。由中國將領史弼、高興率領的蒙古軍由于另一位爪哇首領土罕
            必阇耶〔拉登·韋查耶〕的援助,在滿者伯夷附近打敗了諫義里王。蒙古軍攻占了敵人的
            都城諫義里,或者稱達哈,但是,土罕必阇耶在此之后轉而反對蒙古人,迫使蒙古軍返回
            船上。于是,土罕必阇耶在解放了爪哇島之后,建滿者伯夷國。
               4.忽必烈與海都的斗爭
               對忽必烈來說,對這些“殖民地”的遠征遠不如他要進行的平定成吉思汗其余各支的
            戰爭重要,特別是對窩闊臺的孫子海都的斗爭,海都統治著葉密立流域和塔爾巴哈臺山地
            的父系領地。這個蒙古人仍忠實于老傳統,過著他們民族的生活方式,與已經半中國化的
            忽必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毋容置疑,許多蒙古人和蒙古化的突厥人都驚詫地注視著在中
            國已征服地區內的統治所發生的變化和蒙古大汗向中國天子的轉變。阿里不哥是這一反對
            派中的第一個代表。海都將扮演著同樣的角色,但是,他使這一角色更具有個性和大無畏
            的魄力。
               以忽必烈為代表的拖雷家族似乎拋棄了純成吉思汗蒙古人的傳統,海都無視拖雷家族
            ,決定親自恢復窩闊臺家族的命運,自1251年以來,窩闊臺家族就已經失去了權力。換言
            之,海都的目標是要宣布他本人是合法繼承人,或者,無論如何,要犧牲忽必烈在蒙古的
            利益和察合臺家族在突厥斯坦的利益,使自己在中亞創建一個大汗國。
               海都首先起來反對的是察合臺家族。1267年至1269年間,他打敗八刺,占領伊犁河流
            域和喀什噶爾,留給八刺的只是河中地區。八刺的繼承者們不過是海都任意廢立的屬臣。
            現在,海都作為中亞的君主采用“汗號”,并攻擊忽必烈。
               忽必烈把與海都戰爭的任務交給他的第四子那木罕(Nomokhan或Nomoqan),于1275年
            派他率軍前往阿力麻里(今固爾扎附近,在伊犁河畔)。那木罕由一些宗王組成的一個杰
            出的參謀組陪同出征,他們中有脫脫木兒和那木罕的堂兄弟、蒙哥之子昔里吉。但是,12
            76年,脫脫木兒因不滿忽必烈,勸昔里吉與他合伙進行反叛。他們兩人背信棄義地拘捕了
            那木罕,并宣布擁護海都,把那木罕交給海部的盟友、欽察汗忙哥帖木兒。他們還勸說察
            合臺次于撒里蠻和另一些成吉思汗宗王們參加反叛。海都于1277年從阿力麻里向哈拉和林
            進軍,形勢對忽必烈來說十分嚴峻,他把他最杰出的將領伯顏從中國召回。伯顏在鄂爾渾
            河畔打敗了昔里吉,把他趕回到也兒的石河畔;而脫脫木兒逃到達唐努烏村的黠戛斯人境
            內,后來又在帝國先頭部隊的攻擊下被趕出此地。受到這次挫敗之后,昔里吉、脫脫水兒
            和撒里蠻之間發生爭吵,昔里吉處死了脫脫木兒,昔里吉與撒里蠻之間也互相采取敵對行
            動。在采取了一些無目的的行動之后,撒里蠻捉住了昔里吉,向忽必烈投降,并把他的俘
            虜交給了忽必烈。忽必烈原諒了撒里蠻,但把昔里吉流放到一個島上。此后不久,1278年
            ,那木罕王子被釋放。這個反忽必烈同盟由于成員們素質差而失敗。
               但是,海都與忽必烈仍處于交戰狀態,他起碼具有領導者的氣魄。海都作為葉密克、
            伊犁河流域、喀什噶爾的主人和察合臺諸王的宗主(他已使察合臺的領地縮小到河中地區
            ),正如忽必烈是遠東的可汗一樣,他是中亞的真正可汗。1287年,海都組成了新的反忽
            必烈同盟,參加同盟的有蒙古帝國系各支的首領:成吉思汗弟弟們的后代。宗王中有乃顏
            、勢都兒和哈丹。乃顏,或者是成吉思汗幼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后裔,或者是成吉思汗異母
            弟、別里古臺的后裔,其領地在滿洲地區;他是一位聶思托里安教徒,馬可·波羅堅持認
            為在他的旗幟(或稱纛)上畫有十字。勢都兒是成吉思汗大弟哈撒兒的孫子。哈丹是成吉
            思汗二弟哈赤溫的后裔。他們在東蒙古和滿洲地區都占有封地。如果海都從中亞和西蒙古
            帶來的部隊與乃顏、勢都兒和哈丹在滿洲集合的部隊會合的話,那么,對忽必烈來說,形
            勢將變得十分危險。
               忽必烈迅速行動起來。他命伯顏代替他駐守哈拉和林,阻止海都。他本人親自率領另
            一支蒙軍前往滿洲,隨之而行的有成吉思汗最信任的伙伴博兒術的孫子,玉昔帖木兒將軍
            。帝國艦隊從長江下游的中國港口出發,帶著這次戰爭所需的大批物資在遼河口登陸,這
            一仗將決定蒙古帝國的命運。乃顏的軍隊在遼河附近扎營,以蒙古的方式,用一排馬車保
            護著。忽必烈當時是72歲,坐在由四只象駝著,或拉著前進的一座木塔上指揮作戰。拉施
            特記道,這次行動十分艱巨,在一段時期內,勝負難分。結果,無疑是忽必烈獲勝了,正
            如中國史所記,是由于忽必烈軍隊在人數上占優勢,也是由于他把中國軍隊與蒙古軍隊有
            效地聯合起來。乃顏被俘,作為成吉思汗的侄孫子,忽必烈賜他不流血的死,即將他在氈
            毯下悶死(1288年)。那些站在乃顏一邊的聶思托里安教教徒們有理由擔心會遭到報復,
            但是,忽必烈認為基督教對這次反叛不負有責任。忽必烈之孫、未來的皇帝鐵穆耳完澤篤
            (Temtir Oljaitu)由于粉碎了哈丹和鎮壓了滿洲及其毗鄰的蒙古地區而完全制止了進一
            步的叛亂。
               海都干涉遠東事務的希望成了泡影,但是,他仍是杭愛山以西的西蒙古和突厥斯坦的
            君主。忽必烈的一個孫子甘麻刺(Ka-mala)王子擔負著守衛杭愛山邊境地防止海都入侵
            的任務,結果他被海都軍打敗,并被圍困在色楞格河附近,在費盡了努力后才逃脫。忽必
            烈不顧自己年事已高,感到有必要親自前去扭轉形勢(1289年7月)。但是,海都按游牧方
            式已經遠遁。1293年,留在蒙古統率帝國軍隊的伯顏,以哈拉和林為基地,成功地發動了
            一次對叛軍的遠征。同年,忽必烈之孫、鐵穆耳王子取代伯顏統率軍隊。伯顏成了忽必烈
            的宰相,他在忽必烈去世后不久,于1295年去世。
                 忽必烈生前未能看到反海都之戰的結束。當這位大皇帝于1294年2月18日去世時,窩
            闊臺家族的首領仍然是杭愛山以西的蒙古和中亞的君主。忽必烈的孫子、繼承者鐵穆耳完
            澤篤(1295-1307年在位)繼續了這場戰爭。當時海都的主要盟友和屬臣是統治著突厥斯
            坦的察合臺兀魯思首領都哇。在1297年至1298年期間,都哇發動突然攻擊,捉住了汪古部
            勇敢的闊里吉思王子(即喬治,在此可以回顧一下,汪古部人是聶思托里安教教徒),他
            是鐵穆耳皇帝的女婿,正統帥著在蒙古的帝國軍隊。當時都哇企圖襲擊另一支帝國軍隊,
            即由保衛著唐兀惕邊境(甘肅西部)的阿難答王子統率的軍隊。但是,他本人卻意外地遭
            到襲擊,只得逃跑。為報此仇,他處死了他的俘虜闊里吉思(1298年)。
               1301年,海都作了進攻帝國的最后一次努力。這次有窩闊臺系和察合臺系的許多宗王
            參加。他向哈拉和林進軍,和林當時由鐵穆耳皇帝的侄子海山王子鎮守。1301年8月,在和
            林與鄂爾渾河左岸支流塔米爾河之間展開一場大戰。結果海都戰敗,并在撤退中死去。
               海都之子察八兒在塔爾巴哈臺的葉密立地區繼之為窩闊臺兀魯思的首領,扮演著同樣
            的反皇帝的角色,反對忽必烈家族的帝國權利。察合臺兀魯思首領都哇最初承認察八兒是
            他的宗主,但是,不久厭倦了這些無休止的反帝國戰爭,他勸說察八兒承認鐵穆耳皇帝為
            宗主。1303年8月,兩位宗王的使者到北京宮廷表示效忠,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它再次把
            窩闊臺和察合臺的兀魯思置于拖雷家族的藩屬地位而恢復了蒙古的統一。接著,正像我們
            將要看到那樣,都哇和察八兒之間發生爭吵;都哇囚禁了察八兒,逼他交出東、西突厥斯
            坦(約1306年)。都哇死(約1306-1307年)后,察八兒約于1309年進攻都哇之子、繼承
            者怯伯(Kebek)汗,企圖以此恢復窩闊臺兀魯思對察合臺兀魯思的霸權,但是,他被怯伯
            開打敗,除了逃到中國大汗處避難外,別無選擇。
               窩闊臺兀魯思就這樣結束了。40年(1269-1309年)來,窩闊臺家族在它的基地塔爾
            巴哈臺的葉密立河畔統治著中亞,并與拖雷家族的命運抗衡。
               忽必烈的王朝,即中國的元朝,作為其他蒙古汗國的唯一的宗主而存在。北京成為遠
            至多瑙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世界之都。
               為了更清楚地展現忽必烈和海都兩個家族之間的斗爭,我們不得不敘述到這一斗爭的
            結束,即忽必烈死后的15年時。現在,我們可以回過頭來考慮可以稱之為“忽必烈內政”
            的事情。
               5.忽必烈的統治:蒙漢政策
               忽必烈推行一種二元政策,該政策的方位是取決于人們把忽必烈看成(或者他自認為
            )是成吉思汗的繼承者大汗呢,還是把他看成中國19個王朝的繼承者、天子呢。從蒙古人
            的觀點來看,他在原則上(如果不是在現實中)始終如一地維護了成吉思汗帝國精神上的
            統一。作為至高無上的汗,即成吉思汗和蒙哥統治的繼承人,他堅持不斷地要求成吉思汗
            各大封地的服從,每一塊大封地都成為一個自治汗國。為強制使窩闊臺家族和察合臺家族
            作出這種服從,他的一生是在蒙古的戰爭中度過的。波斯對他來說只是他的帝國的一個省
            ,那兒由他的弟弟旭烈兀統治。在他的眼中,波斯汗——旭烈兀(1256-1265年在位)、
            阿八哈(1265-1281年在位)和阿魯渾(1284-1291年在位)——只是一些從屬的汗,即
            高級總督伊兒汗,他們要得到他的任命,并與他保持密切聯系。忽必烈這個擁有全中國的
            人,原則上是突厥斯坦和蒙屬俄羅斯的宗主,以及伊朗事實上的宗主,確實如馬可·波羅
            所說,是真正的“大君主”,“從亞當時代至今,世界上曾有過的、統治著人民、土地和
            財富的最強大的君主”。
               當忽必烈在亞洲的其他地區成為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時,在中國,他企圖成為19個王朝
            的忠實延續者。其他的任何一位天子都沒有像他那樣嚴肅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他恢復的
            行政機構治愈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戰爭創傷。宋朝滅亡后,他不僅保留了宋朝的機構和全部
            行政官員,而且還盡一切努力得到了當時任職官員們的個人的效忠。在征服土地之后,他
            也完成了對人們頭腦的征服,他想獲得的最偉大的名聲也許不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征服
            全中國的人”,而是“第一位治理中國的人”。
               交通問題,對這個龐大帝國的行政和物資供應是如此重要,受到了他的密切關注。他
            修復帝國道路,并在可能栽種的道路兩旁種上樹遮陽,在每隔一定的距離上建商旅客棧。
            20多萬匹馬分發給各驛站,用于帝國郵政。為保證北京的糧食供應,他修復和開通了大運
            河,使大米經運河從中國中部運往都城。為了備荒,他恢復了國家控糧的政策,這一政策
            在中國很早就制訂起來,在北宋統治時期,著名的王安石使之完善。在豐年,國家收購余
            糧,貯藏于國倉。當荒年谷價上漲時,開倉免費分發谷物。還組織了公眾救濟。1260年法
            令要求地方長官對老學者、孤兒、病弱者提供救濟。1271年的又一道法令號召建醫院。這
            些措施除了受到中國行政傳統的影響外,很可能在忽必烈的頭腦中還受到佛教影響的結果
            ,這種影響顯然很強烈。稻米和玉米是定期分發給急需的家庭。馬可·波羅說,忽必烈本
            人每天就要接濟3萬窮人。
               忽必烈行政管理中唯一不足的是財政方面。在宋朝的各種制度中,忽必烈發現了“鈔
            ”,或者說紙幣的用途。他把鈔票引入流通領域,并使它成為財政的基礎。1264年,他頒
            布了一條法令,公布了用紙幣來計算主要商品的價值。他的第一任“理財”大臣是不花刺
            的穆斯林賽夷阿札兒(Sayyid Ajall,死于1279年),他似乎把鈔票的發行維持在合理的
            限度內。隨后繼任的幾位大臣們開始輕率行事,先是河中費納客忒〔前蘇聯塔什干西南〕
            人阿合馬(死于1282年),后是畏兀兒人桑哥,他們兩人實行無限制的通貨膨漲政策,使
            鈔票貶值。在聚斂錢財時,他們采取多次兌換錢幣的方式和建立了重利專賣的辦法。阿合
            馬于1282年被暗殺,他死后受到忽必烈的貶責。桑哥因貪污被處死(129年)。在忽必烈的
            統治之后,為了阻止原鈔票的下跌,有必要發行新的鈔票(1303年),這次是輪到新幣貶
            值了。
                 6.元朝的佛教
                 正如馬可·波羅明確指出的,忽必烈對一切宗教都很寬容,盡管他在1279年一度恢
            復了成吉思汗關于屠殺牲畜的規定—一這一規定是與穆斯林習俗相違背的——和一度表現
            出極端反感《古蘭經》所強加給穆斯林的那些對“異教徒”發動“圣戰”的義務。此外,
            他對佛教徒的同情,使他在短時期內對佛教徒的老對手——道士們表現了幾分個人敵視。
            的確,佛教因他的偏袒而明顯受益。他正是以這種面貌而被載入蒙古傳說的。虔誠的佛教
            徒、蒙古史家薩囊徹辰甚至給忽必烈冠以呼圖克圖(qutuqtu,崇敬的、神圣的)和查克拉
            瓦蒂(Chakravartin,在佛教詞匯中是“宇宙之君主”)這些稱號。甚至在他繼位前,即
            蒙哥統治時期,他就在上都府召集了一次佛教徒與道士的辯論會(1258年),結果,佛教
            徒獲勝。在這次著名的論戰中,那摩(曾出席過蒙哥舉行的宗教辯論會)和年輕的吐蕃喇
            嘛八思巴闡述了佛教教義。像在1255年的辯論會上一樣,他們指控道士們散布流言,歪曲
            了佛教起源史,把佛教貶成僅僅是道教的附庸。這次論戰之后,忽必烈頒布法令,焚毀道
            藏偽經,迫使道士們歸還從佛教徒手中奪得的佛寺(1258年、1261年、1280年和1281年法
            令)。馬可·波羅記載,忽必烈繼任皇帝后,他曾舉行隆重儀式接受錫蘭王送給他的一件
            佛骨。
               忽必烈在佛教事務中的主要助手是吐蕃喇嘛八思巴,他大約生于1239年,很可能死于
            1280年12月15日。八思巴是著名梵學家薩斯迦的侄子和繼承人。主管烏斯藏的薩斯迦寺廟
            。忽必烈曾派人到吐蕃請他,忽必烈任用他以便使蒙古人皈依佛教和確保吐蕃的藩屬地位
            。忽必烈封他為國師,借用古代中國佛教中的這一稱號。忽必烈于大約1264年左右將吐蕃
            納入他的政治-宗教統治之下。直到當時,蒙古人還不知道除畏兀兒字以外的其他字母。
            1269年,八思巴按忽必烈的命令為蒙古人創造新文字,被稱為都爾巴金(durbaljin),或
            稱方體字,它是受藏文字母的影響。然而,伯希和認為對八思巴在創造新文字上的作用有
            些估計過高;無論如何,這些方體字只是暫時流行,因為蒙古人繼續使用模仿畏兀兒字母
            的文字(只是在書寫方式上有所不同,有更多的角形字),這種文字已成為他們的民族文
            字。收藏于法國國立檔案館的蒙古大臣手稿正是用畏兀兒文字寫成的。在這一點上,伯希
            和指出,畏兀兒文有其不足之處,它僅僅是不完全地表達13世紀蒙語的語音,用畏兀兒文
            區別不出“o”音和“u”音,發不出詞首“h”的音等等。同樣,對顎音而言,畏兀兒字母
            也沒有八思巴字母豐富。
                 在忽必烈的繼承者中,大多數人與忽必烈一樣是虔誠的佛教徒。首先是他的孫子鐵
            穆耳,他在忽必烈之后行使統治(1294-1307年在位)。然而,忽必烈的另一個孫子阿難
            答(Ananda,盡管其名字實屬佛教徒的梵文名)是傾向于伊斯蘭教。“他能熟悉《古蘭經
            》,并擅長于阿拉伯文”,他是唐兀惕地區(寧夏)的長官,是唐兀惕境內伊斯蘭教的熱
            情宣傳者。鐵穆耳企圖使他轉而皈依佛教,一度曾徒勞地囚禁過他。鐵穆耳死時(1307年
            2月10日),阿難答企圖奪取王位,但是,他的侄兒海山獲得了王位,并處死了他。海山在
            統治時期(1307年6月21日-1311年1月27日)內表明自己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使許多
            佛教戒律寫本被譯成蒙古文。中國儒學家指摘他偏袒喇嘛,很可能是對這種偏袒的一種反
            應,行政機關撤銷了佛教徒和道士直到當時一直享受的財產豁免權。在忽必烈的重孫、也
            孫鐵穆耳統治時期(他從1323年10月4日繼任皇帝,至1328年8月15日去世),大臣張圭代
            表儒生公開抗議尊崇喇嘛。陜西尤其是吐蕃佛僧們常去的地方。一份當時的報導說:“曾
            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西部各省,城鎮旅社容不下,而住進民房,驅逐房主,趁機奸
            污婦女。不滿足淫逸,他們又奪民僅有的很少的錢財。必需采取措施阻止公開的吸血者,
            他們比收稅人更加殘酷”。也孫皇帝不得不對喇嘛進入中國加以控制。
               中國文人們認為蒙古王朝應該對他們實施的過度的佛教“教權主義”負責,它無疑是
            王朝衰落中起作用的一個因素。然而,佛教對忽必烈家族的異乎尋常的影響,在中國土地
            上的突厥-蒙古各代的歷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同樣的事情在4世紀末著名的苻堅和在6世
            紀初最后一批拓跋人身上都發生過(參看59頁和65頁)。佛教最初是使這些粗魯的野蠻人
            變得較為溫和仁慈,后來使他們變得遲鈍,最后使他們失去了自我保護的本能。于是,具
            有悠久儒教傳統的中國忍受了這些可怕的主人,它看到了這些君主漸漸地失去了危害,它
            或者是把他們同化,像拓跋人的情況;或者是把他們趕出境,像對待成吉思汗的后裔一樣
            。如果忽必烈家族信奉了伊斯蘭教——就像如果1307年阿難答獲得成功所發生的情況那樣
            ——形勢會是更加嚴重。伊斯蘭教的勝利對古老的中國文明將是可怕的一擊。在中國歷史
            的長河中,威脅著中國文明的兩次大危險可能是1307年的阿難答的爭位和由于發動者于14
            04年去世而幸免了的帖木兒入侵。
               7.忽必烈及其繼承人的宗教政策:聶思托里安教
               忽必烈對佛教的偏愛絲毫不妨礙他對聶思托里安教表示同情。在基督教的重大慶祝會
            上,像他的前輩們一樣,他讓隸屬于他的斡耳朵的聶思托里安教牧師把福音書放在他面前
            ,他敬香供奉,并虔誠地吻之。“1289年,他甚至建立專門機構,即崇福司,管領全國的
            基督教事務”。他的諭旨,像窩闊臺和蒙哥的一樣,使基督教牧師如同佛教徒、道教道士
            和伊斯蘭教教士們一樣,享受免稅權和獲得其他種種特權。在此可以回顧一下,蒙古人沿
            用敘利亞語,稱基督教徒為“迭屑”(tarsa)和arkagun或arka’un(復數arkagud或ark
            a’ud,漢譯名是也里可溫),而教士和僧侶被稱為列班-也里可溫(rabb-arkagun),主
            教被稱為馬兒·哈昔(marha-sia)。
                在蒙古人和蒙古化的各族中,聶思托里安教徒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在克烈部和
            汪古都突厥人中。汪古部突厥人占據著長城以北、今山西邊境一帶原沙陀突厥人之地,他
            們使用的命名法揭示了他們是聶思托里安教徒,盡管這些名字的漢譯名已掩蓋了該名的實
            質。聶思托里安教徒常用的名字有:西蒙,闊里吉思(即喬治),保魯斯(保羅),約南
            (約翰),雅各(詹姆斯),腆合,伊索(耶穌),魯合(路加)。
               汪古部人中的大多數居住在今天稱為綏遠省的地區,即今托克托或歸化城境內,該地
            區在蒙古統治時期稱為東勝。伯希和認為該名來自“科尚城”一名,在馬·雅巴拉哈三世
            和列班·掃馬傳記中,就是以科尚城來稱呼這一地區。馬可·波羅給同一地區的稱呼是Ta
            nduc,根據伯希和的看法,Tanduc起源于唐代通用的古名天德(古音為Thian-tak)。這
            是汪古部王朝的實際所在地,王室家族是一些極傾向聶思托里安教、同時又與成吉思汗家
            族有密切聯系的突厥王公們。成吉思汗家族顯然從未忘記過對這些聶思托里安教王公們的
            欠債之情。汪古部首領阿刺忽失的斤曾經在關鍵時刻,即在被邀加入由乃蠻人形成的反蒙
            聯盟時,他反其道而行,堅定地站在成吉思汗一邊。他以生命表達了他的忠誠;因為當他
            在與乃蠻人打完仗之后返回家園時,他的部落中一些贊成與乃蠻人聯合的部民暗殺了他和
            他的長子布顏昔班。他的妻子攜帶次子波姚河逃到鄆城。當成吉思汗以金朝征服者的身份
            進入鄆城時,他的至誠愿望是恢復這個忠臣家族對汪古部地區的統治地位。年輕的波姚河
            隨他出征花刺子模,戰后回歸,成吉思汗把女兒阿刺該別吉嫁給了他。波姚河死后,阿刺
            該別吉作為成吉思汗親生女,對汪古部進行了強有力的統治。她沒有親生兒女,便把她丈
            夫與另一個妾生的三個兒子——孔不花、愛不花和綽里吉不花視為親生兒子。孔不花和愛
            不花先后娶成吉思汗家族的公主們為妻:孔不花娶貴由大汗之女葉兒迷失;愛不花娶忽必
            烈之女玉刺克。愛不花之子闊里吉思(即喬治)先與忽必烈之子真金的女兒忽塔德迷失公
            主結婚,后又與鐵穆耳大汗的女兒阿牙迷失公主結婚。前面已經提到過,他在鐵穆耳手下
            供職時于1298年被殺的情況。
               這個聶思托里安教王室家族如何緊密地與蒙古王朝聯姻便一目了然。在蒙古人宗教寬
            容的限度內,該家族成功地利用它受到優待的地位去保護基督教。馬·雅巴拉哈三世和列
            班·掃馬的傳記表明,在他們動身前往耶路撒冷時,孔不花和愛不花向他們表示祝愿和送
            給他們禮物。“喬治”王子確實是在暮年時,由方濟各會傳教士約翰·孟德科維諾施洗禮
            ,皈依了天主教。
               馬·雅巴拉哈三世和列班·掃馬傳記清楚地表明,元朝中國北方邊境的聶思托里安教
            并不限于汪古部境,因為在他們前往西方時,他們在唐兀惕境內(即甘肅)受到基督教徒
            最激動人心的歡迎,特別是在“唐兀惕城”(即寧夏)。聶思托里安教會確實遍布其境,
            寧夏,西寧、甘州、肅州和敦煌都有。馬可·波羅提到,僅寧夏就有三座聶思托里安教教
            堂。
               無疑地,這些聶思托里安教徒自唐朝以來就默默地居住在原中國邊境以外的這些地區
            ,但是,他們并非一直局限在這些地區內。由于成吉思汗后裔的征服,現在中國內地也向
            他們敞開了。人們甚至可以說,在唐朝滅亡后已經被逐出境的聶思托里安教,隨著蒙古人
            又進入了中國。1275年報達〔巴格達〕的聶思托里安教主教在北京創建主教區。尾隨蒙古
            人,聶思托里安教甚至滲入長江下游地區。1278年,忽必烈委托一個名叫馬薛里吉思(漢
            譯名,原名Mar Sargis)的人管理在今江蘇省內的鎮江。按其名推斷,馬薛里吉思是一個
            聶思托里安教徒,不久,他很快在鎮江建起一座教堂(1281年)。在揚州和漢口又建了幾
            個聶思托里安教教堂。
               在敘利亞文的馬·雅巴拉哈三世和列班·掃馬傳記中,有一段著名的記載可以證實蒙
            古的聶思托里安教信仰。列班·掃馬(死于1294年)和他的朋友、未來的主教馬·雅巴拉
            哈·麻古思(1245-1317年),兩人都是聶思托里安教徒,至少后者是汪古部人。麻古思
            的父親是汪古部科尚城的副主教,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伯希和把科尚城看成是中世紀的
            東勝,今綏遠和山西邊境上的托克托。列班·掃馬是汗八里(或北京)聶思托里安教教堂
            中一位巡察使的兒子。他是第一個信奉修道生活的人,曾在北京大主教馬·基瓦古斯的主
            持下接受了削發儀式,后來他隱退到離城只有一天路程的山中修道院,在此結識了麻古思
            。在麻古思建議下,兩人決定去耶路撒冷朝圣。在托克托附近,他們拜訪了汪古部王孔不
            花和愛不花(他們也是聶思托里安教徒),并告知他們朝圣的計劃,汪古部的這兩個王子
            最熱烈地接待了他們,并盡力勸阻他們說:“我們正在費力地從西方招來主教和教士,你
            們為何要去那些地方呢?”但是,見兩人主意已定,汪古部王子們為他們提供了馬匹、錢
            財和過中亞的旅途所需的一切物品。
               朝圣者們先經唐兀惕境,即今甘肅北部、寧夏附近,這兒的聶思托里安教教會星羅棋
            布。“男人,婦女和兒童都上街歡迎他們。因為唐兒惕地區居民的信仰非常強烈”。他們
            沿羅布泊和塔里木南緣小道而行,抵達了于闐和察合臺汗的領地。當時察合臺汗是都哇,
            因為據伯希和的估計此事是發生在1275-1276年間。當時,成吉思汗宗王之間的戰爭正在
            中亞進行,阻止了列班·掃馬和麻古思直接從喀什噶爾到波斯的旅行。他們發現于闐正遭
            受饑荒,喀什因戰爭而人煙稀少,從喀什往西的路已不通暢。因此,他們轉向北去怛邏斯
            (奧李阿塔,或今天的江布爾),窩闊臺系海都汗在此扎營。他親切地接見了兩位聶思托
            里安教徒,并發給他們安全特許證,持此證,使他們得以通過作戰軍隊的前哨,最后抵達
            波斯的蒙古汗國,當時波斯的統治者是阿八哈汗(1265-1282年在位)。
               從敘利亞來的一位可能是說阿拉伯語的基督教徒,漢譯名叫愛薛(即伊薩或耶穌,12
            27-1308年),在忽必烈統治時期,他身居重要位置。他懂多種語言,精通醫藥和天文,
            曾在貴由汗庭中供職。1263年,忽必烈任命他掌管星歷司,他似乎是1279年法令的鼓動者
            之一,通過該法令,忽必烈企圖制止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宣傳。1284-1285年,蒙古高級官
            員孛羅丞相作為使臣前往波斯汗阿魯渾處時,愛薛陪同前往。愛薛在返回中國后,于1291
            年被任命為掌管基督教的總監,1297年任政府大臣。其子也里牙、腆合、黑廝、闊里吉思
            和魯合都像他一樣是聶思托里安教徒,在北京宮廷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最后,忽必烈及其繼承者們在北京的他們的親衛軍中有3萬名信仰希臘正教的基督教阿
            速人,他們是在蒙哥時期從高加索來的。我們已經看到,1275年6月,阿速軍在圍攻長江下
            游北岸的鎮巢時,遭到宋軍狡詐的屠殺。后來,忽必烈把從鎮巢得到的稅收分給了遇害的
            阿速軍的家屬們。1336年7月11日,這些阿速軍的后裔送一封表示歸順的信給教皇本尼狄克
            十二世。1338年帶信給在阿維農的教皇的使團中,除了納昔奧的安德魯和威廉外,還有阿
            速人托蓋。
               此外,伯希和還提到了古代摩尼教在福建又活躍起來這一事實,在宋朝統治時期福建
            已有摩尼教復興的兆頭。
            posted on 2007-07-28 16:21 譚文政 閱讀(580)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 所屬分類: 興趣愛好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88成人|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桃花综合|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99久久精品国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亚洲婷婷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 久久国产色AV免费观看| 93精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97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MM131亚洲国产美女久久|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办公室久久精品| 久久99九九国产免费看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 老司机午夜网站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超级碰久久免费公开视频| 国色天香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日韩中文久久|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国产精品九九久久精品女同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区|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免费陪|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 女人香蕉久久**毛片精品|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爽AV| 亚洲综合久久夜AV |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一级A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