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婁思權 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主任醫師
頸神經根是從其相應節段椎骨上方的椎間孔發出的,頸椎有7節椎骨,但它有8對神經根。因為第1頸椎(寰樞)與枕骨之間也有一對神經根出來,叫第1對頸神經根。其余每個椎骨上的椎間孔,都各有一對神經根,就是第2~7對頸神經根。另外,從頸7與胸1椎骨間發出的一對神經根,被稱為頸8神經根。這些神經根除頸1~3神經根分布到后枕部、頸肩部外,其余各節均分布到上肢。所以,頸4~8神經根受到刺激都會出現上肢癥狀。
由于頸椎間盤、頸椎鉤椎關節或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的骨刺向側方突出,刺激或壓迫相應水平的神經根,并出現一系列相應節段的神經根刺激或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其臨床癥狀以頸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為主,被稱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根型頸椎病約占所有頸椎病的60%,在頸椎病中是發病率最高的,中老年人多見,但目前看來,青年當中也有不少人發病,男性多于女性一倍,以體力勞動者多見。不少病人以往有頭頸部外傷史或“反復落枕”史,外傷可誘發頸椎病急性發作,隨著發作次數的增多,癥狀也可逐漸加重。頸部活動度大,長期低頭工作,喜歡高枕頭者發病率較高。發病部位以下頸椎(頸5~7)多見。這種頸椎病頸椎退變的節段大多數為多發,病程長短不一,但大部分呈慢性起病,拖延時間長,反復發作,間隔時間不等。但外傷、勞累、風寒、枕頭或睡覺姿勢不當常為其急性發作的誘發因素,或促使原先的病情加重。
病人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引起頸枕部或頸肩部一陣一陣或持續不斷的隱痛、劇痛或麻木,并且沿著受影響的神經根走行的方向,串到該神經根所分布的地方;逐漸地一側上肢、手背、手指等也可出現放射性的劇痛并伴麻木感,疼痛呈燒灼樣或刀割樣,伴有針刺或過電樣串麻感;當頸部活動或咳嗽、打噴嚏或用力大時,疼痛及串麻感可加重,病人在開玩笑時也不敢放聲大笑,放射痛的部位與頸椎病變的節段有關。此外,還可出現上肢發沉、酸痛無力、握力減退、持物墜落等觀象,甚至連筆也握不住,手拿其他東西也感到困難。在夜間頸肩及上肢可能痛得更厲害,翻來覆去睡不著,而且睡覺時患肢受壓后容易出現酸脹麻木感。
另外,病人臥床休息后癥狀可以有所減輕,受涼、勞累或休息不好后癥狀可以加重;而且,病人可以有上午癥狀輕、下午或晚上癥狀加重,早晨起床后或午睡后癥狀可以減輕等特點。也就是說,病人休息后癥狀可以減輕,勞累后癥狀可以加重。
醫生給病人進行體格檢查時,可以發現頸部發僵、肌肉緊張、痙攣;頸部向各個方向的活動可以受到限制,以向后仰頭時及頭部向病側彎曲時活動受限最為明顯。頸部可以出現肌肉痙攣,故頭喜背向患側,病程長者可有手部肌肉萎縮。在頸椎后方,病變椎間盤相應的頸椎橫突下方、棘突、棘突旁等部位可以有深壓痛,患側肩胛內上角和內緣也可有壓痛點,并可向相應的神經根分布區擴散。患者稍低頭,檢查者一手固定頸部,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向相反方向牽拉上肢,此時因臂叢神經受到牽拉,已經受到壓迫的神經根可因受到進一步的刺激而出現上肢的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稱“臂叢牽拉試驗”陽性。患者頭后仰并偏向患側,檢查者用手掌在其頭頂加壓,由于可使患側椎間孔縮小,在椎間孔內走行的神經根受到進一步的擠壓和刺激,可以使神經根受壓迫的癥狀有所加重,出現頸痛并向患肢放射,稱為“壓頭試驗”陽性。檢查者一手扶病人頭部,并向有病一側彎曲,會引起上肢放射性疼痛發作或加重,稱“神經根擠壓試驗”陽性或“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其機制與“壓頭試驗”一樣,也是通過檢查者的手法,使椎間孔進一步狹窄,神經根受到進一步的刺激和擠壓從而使癥狀加重。
此外,在各自不同的部位還可以有感覺障礙、肌肉萎縮或肌腱反射減弱等表現。頸椎間盤退變后向側后方突出或鉤椎關節出現增生骨刺,可刺激壓迫相應節段的神經根,并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不同頸椎病變的節段可刺激或壓迫不同的神經根,從而產生不同的表現,其各自具體的臨床表現如下(圖11)。
頸椎3~4間隙以上的病變,可刺激或壓迫頸3或頸4神經根,病人常感脖子痛,串向頭枕部,風池穴附近可有壓痛,枕部皮膚可有麻木感。但一般頸椎3-4間隙以上節段出現退變發生頸椎病者較少見。
頸椎4~5間隙病變,可刺激或壓迫頸5神經根,病人常常感到疼痛經肩頂部,肩胛骨內緣上部、肩部、放射至上臂外側,很少到前臂。醫生檢查時,可發現肩部及上臂外側可有痛覺過敏或痛覺減退區,上臂外展、上抬的三角肌肌力減退,嚴重者可發現肩部的三角肌、反射及肱橈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可發現肱二頭肌肌肉(即上臂前邊的肌肉)萎縮。
頸椎6~7間隙病變,可刺激或壓迫頸7神經根,病人感疼痛沿頸肩上臂放射至前臂背側、示指及中指。醫生檢查時,可發現患者示指及中指痛覺過敏或減退,伸肘力量減弱,肱三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伸腕與伸指肌力有時也可減弱。
頸椎7與胸1間隙的病變,可刺激或壓迫頸8神經根,病人疼痛在頸部、肩部、肩胛骨內下緣,并常沿上臂內側和前臂尺側(即前臂的內側或小指側)放射至環指和小指,手的精細活動功能障礙較大。醫生檢查時,可發現患者小指及環指痛覺過敏或減退,示指、中指、環指與小指屈曲以及分開與并攏的力量常有減弱,嚴重者可見手部肌肉萎縮明顯,一般無腱反射改變。
上述的癥狀和醫生檢查的體征與病變節段有關,因而具有定位意義。也就是說,醫生通過對病人癥狀的詳細詢問以及仔細的臨床體格檢查,如感覺、腱反射和肌力的改變,再結合適當的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頸神經根受刺激和壓迫的節段,從而確定頸椎病變部位。如果病人保守治療無效需要手術治療的話,可以為手術部位和范圍的確定提供依據。因此,仔細詢問病史,詳細的臨床體格檢查,對于頸椎病的診斷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忽視。這一點,病人應當深刻理解,積極配合。
X線平片所見:側位X線片可見頸椎發僵,頸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有骨質增生,項韌帶可有鈣化現象;過伸過屈側位片可顯示病變節斜方肌及岡上肌的肌肉萎縮,直視下可以發現上述肌肉萎縮后,失去正常豐滿的外形而塌陷。有部分病人可以發現肱二頭肌肌肉力量減弱、肱二頭肌腱反射減退。
頸椎5~6間隙的病變,可刺激或壓迫頸6神經根,病人除頸部、肩月甲骨內緣、肩部、前胸部及前臂橈側(前臂的拇指側)疼痛、麻木外,還可放射到上臂外側、前臂橈側(前臂的拇指側)以及拇指和示指。醫生檢查時,可發現上臂外側、前臂橈側(前臂的拇指側)以及拇指和示指痛覺過敏或減退;屈肘力量較弱,肱二頭肌腱段不穩定,病變節段在屈伸時活動過度;頸椎斜位片可見鉤椎關節有骨刺形成并突向椎間孔,使椎間孔變小;正位片可見鉤椎關節增生。
核磁共振或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神經根管狹窄及神經根受壓的表現。
診斷的要點是,醫生首先要通過對病人癥狀的詳細詢問以及仔細的臨床體格檢查,如感覺、腱反射和肌力的改變,然后再結合適當的影像學檢查,頸椎X線所見到的頸椎退變性改變及退變的節段,能夠解釋臨床癥狀及體檢結果,而且診斷應以臨床癥狀及體征為主。僅有X線表現而無相應的癥狀及體檢結果是不能診斷為頸椎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