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在綜合性大醫院,學科門類齊全,病人在這樣的醫院看病,往往會很放心。在這些醫院,碰到有些復雜的疾病,醫生往往要求病人去放射科拍X線片,某些病人還需要進行CT、核磁共振、肌電圖或者同位素掃描等,有些其它科的病人需要進行諸如心電圖、B超、超聲心動圖或者胃鏡檢查等等。
病人在醫院樓上樓下跑了好幾趟,拿回了厚厚的一摞檢查報告單。不少病人都認為這些高科技儀器設備做出的檢查是應當最準確的,應當是最后的,最權威的鑒定結論或者最終的診斷意見。因此不少病人對著這些報告單仔細研究,字斟句酌,細細推敲,希望自己根據這些檢查報告單來自己做出診斷。由于這些報告單使用了不少術語,因此有不少病人還是看不明白報告單上的話是什么意思,或者有些手寫的報告單字跡潦草,病人根本就不認識上邊寫的是什么字。
其實,這些病人是進入了一個誤區。輔助檢查科室發出的這些檢查報告單根本就不是給病人或者病人家屬看的,而是給臨床醫生看的。疾病的臨床診斷過程首先是臨床醫生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也就是病人的得病過程,以往的診斷治療經過,以及病人的主管癥狀變化。在此基礎上,臨床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徒手體格檢查。這時,臨床醫生就對病人的情況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或印象,有些簡單的情況就能就此做出診斷。如果已經有的病史和體檢結果還不能確診者,臨床醫生會更加有針對性地申請進行一些特殊的輔助檢查。
臨床醫生開出來的特殊檢查申請單都是根據病人不同的情況而有不同的選擇,主要是根據病人不同的病史和體檢特點,再結合醫生自己的判斷來決定的。特殊檢查并不是越多越全越好,不同的特殊檢查有各自的優缺點,有些可能還對人有一定的損害,因此不同的特殊檢查就有不同的適用范圍。檢查應當是由簡到繁,逐步深入,不僅要考慮正確全面的診斷,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效應及病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昂貴全面的檢查。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只有臨床醫生根據這些特殊檢查的結果,結合臨床病史和體檢結果,綜合分析和判斷,才能最終作出正確的診斷。而輔助檢查科室的醫生,他們不直接面對病人,或者根本沒有詢問病人,也沒有親自檢查病人,因此他們是不能給出臨床診斷的。他們的輔助檢查報告是給臨床醫生看的,為臨床醫生的正確診斷、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預后的估計提供幫助和參考,但并不能決定或者取代臨床醫生的診斷。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輔助檢查的結果還具有重要的決定性意義。
明白了這些道理,病人或者其家屬就實在沒有必要自己琢磨輔助檢查報告單上的字句是什么意思了,也沒有必要對報告單一些內容斷章取義,過于憂心忡忡而杞人憂天。既然報告單是給臨床醫生看的,那么他們一看便知,手寫的字跡潦草的內容,也多數難不倒他們。
對于病人或者其家屬來說,正確的方法是,將輔助檢查報告單交給臨床醫生,認真聽取醫生對自己病情的解釋,聽取對下一步診斷和治療的建議。沒有必要讓臨床醫生解釋報告單上的所有字句,有些病人拿者報告單不停地問醫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那句話又是什么意思?甚至自己對著X線片、CT或者核磁共振片子不停地問醫生,為什么我看不懂這個片子?病人當然應當看不懂!如果病人都自己能看懂片子了,都能自己給自己看病了,還要醫生干什么?你如果對醫生如此不信任,那還找醫生干什么?
在此過多地糾纏細節容易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最重要的是自己疾病的診斷是什么?還要做什么檢查?怎樣治療?效果如何?預后怎樣?如果對這個醫生不太相信,好的方法是多找幾個醫生,或者多跑幾家醫院。
我們寫科普知識的目的,不是讓病人都能給自己看病,對各種檢查的介紹也不是希望病人能夠看懂片子或者報告單,也不是希望病人自己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我們寫這些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向病人及其家屬普及必要的醫學科學知識,可以使病人更好地預防疾病的發生,可以使病人更加理性地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可以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的醫療工作,提高治療效果,最終改善病人的生活生存狀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上飯館吃飯的時候,只需要關注這家飯館飯菜味道如何,價格怎樣,環境怎樣,最多再關注一下吃飯的人多不多,檔次怎樣,有沒有衛生許可證。估計沒有那位人士要詳細詢問端上來的菜里放了幾兩味精,幾兩醋,放了多少生姜多少大蔥,炒菜的時候用的是大火、中火或是文火,炒了多長時間,是先燉的、先炸的或是先煎的。為什么沒有食客關注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對于菜品的質量、味道至關重要,為什么?因為這些是細節,細節是留給專業人員的,如果味道不好,下次我就可以不來這里了。過多關注細節,可能我們就吃不到好味道了,我們會吃就行了,沒有必要成為廚師。我們可以選擇飯館,選擇廚師,但我們無法也不能選擇或者關注廚師是怎樣做飯的。
看病也是一樣,絕大多數醫生會仔細認真地按照自己的職業技術規范和要求去看病的。要么選擇這家醫院,這個醫生,要么另換一個醫院,換一個醫生,至于醫生怎樣看病,大家實在是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仔細關注。這就是古人說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