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婁思權 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主任醫師
CT檢查比較方便,也比較迅速,易為患者接受;CT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密度相差很小的不同組織都能被區分,而且能測出各種組織的CT值;CT圖像清晰,解剖關系明確;CT能提供沒有組織重疊的橫斷面圖像,并可進行冠狀、矢狀面甚至三維立體圖像的重建,可以更逼真地顯示病變的部位圖像;用造影劑增強掃描進行輔助檢查,不僅提高了病變的發現率,而且有的還能做出定性診斷。
CT掃描雖有廣泛的適應范圍,但它并非萬能,使用起來仍有一定限度。雖然其密度分辨率高,發現病變的敏感性極高,但在各系統各部位疾病診斷的應用上,無論在適應范圍和定位定性診斷方面,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局限性。
由于技術和CT機本身的原因,以及病人身體的移動、臟器的不自主運動和鄰近結構的密度差別過大,如檢查部位骨組織與軟組織并存,或者局部有金屬內固定物存在等情況,有時會出現圖像的干擾,造成診斷的不準確。對腫瘤等病變性質的確定,還需結合臨床資料和多種其他的檢查手段才能確診。
由于CT機測定的是物理參數,即人體組織對X線不同的吸收率或物理密度,醫生就是根據正常組織和異常組織呈現的X線衰減變化的差異作為診斷依據的,如果衰減變化無差異或者差異極小,再大的腫瘤或其他病變也無法或難以鑒別。
因此,不應對CT檢查過分地依賴和迷信,對每一幅CT征象,都應仔細地聯系解剖病理和臨床,作客觀全面的分析。在臨床應用時,應綜合參考影像學的其他檢查,如常規X線平片和X線斷層檢查、核磁共振檢查、超聲掃描檢查、核素掃描檢查以及血管造影等檢查,借以互相對照、印證和補充,取長補短,相互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從而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
一般來說,CT對所有器質性疾病都可以進行檢查,尤其對密度差異大的器質性病變都能檢查出來并做出定性診斷。但最適于CT檢查的疾病是腦部疾病,其次是腹部實質臟器的占位病變,如肝、脾、胰、腎、前列腺等部位的腫瘤,對乳腺、甲狀腺等部位的腫塊也能顯示并做出診斷;再其次則是對胸腔、肺、心腔內的病變,脊柱、脊髓、盆腔、膽囊、子宮等部位的病變檢查。這里需要指出CT對腦血管意外的診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腦梗死早期、腦組織出現水腫等病理變化很難發現,這時應用核磁檢查即可診斷。
另外,CT機屬于放射線檢查機器,所以CT檢查對人體有一定的放射性損害。但每次檢查所接受的放射線僅比一般X線檢查略高一點,一般不會引起放射損傷,但盲目的多次CT檢查是無益甚至是有害的。如果不是特別必要,婦女在懷孕期間最好不要進行CT檢查,以免X線輻射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在脊柱外科領域,CT適用于檢查各種原因引起的椎管狹窄、椎管內占位性病變如椎管內腫瘤;適用于檢查脊柱外傷后有無脊柱的骨折、骨折的程度,有無椎
管完整性的破壞,并推測脊柱骨折后脊柱的穩定性;適用于檢查脊柱的韌帶鈣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退變等表現;還適用于檢查椎骨的腫瘤、結核、炎癥等病變,
檢查脊柱的先天性異常等。
隨著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應用,CT檢查在脊柱外科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小,特別是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已不是常規的檢查手段,其診斷價值遠遠低于“X線
平片+核磁共振”的組合,但是由于CT對骨刺、韌帶鈣化、椎管狹窄等骨性病變顯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線平片+核磁共振”對上述情況仍然難以
明確的情況下,申請CT檢查,可以更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