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立 博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副主任醫師
婁思權 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 主任醫師
核磁共振成像不僅能分辨人體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經及骨骼等組織,還能分辨腦脊髓的灰質和白質、腎皮質和腎髓質以及腎周圍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應用的范圍很廣。目前,在臨床上已用于腦、脊髓、心臟、肌肉、肺、肝、腎、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腫瘤等器官和組織病變的診斷,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臨床的應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學診斷有了新的發展。對于顱腦、脊髓等疾病來說,核磁共振是當今最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與X線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夠準確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結構及各種病理改變,其密度分辨力強,不僅能區分脊髓與腦脊液,并且能直接顯示出脊髓內的病變。在顯示脊髓先天異常、脊髓缺血變性、脊髓空洞癥以及手術后椎管內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獨到之處。
在頸椎病的診斷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顯示椎間盤脫出、退行性病變等非常清晰,椎間盤脫出壓迫神經根也可顯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確能清晰地顯示每一個椎間盤病變的類型,有無椎間盤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顯示有無骨刺、頸椎后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否對脊髓及神經根造成壓迫、壓迫的程度;可以顯示脊髓的形態,脊髓有無受壓變形、脊髓內部結構有無變化,包括脊髓有無缺血、水腫,有無脊髓腫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還可以顯示頸椎手術后脊髓神經根減壓的情況,手術后是否有瘢痕、血腫等新的壓迫因素存在的情況。核磁共振為頸椎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對于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來說,核磁共振是手術前病情的估計、手術方式的選擇、手術方案和步驟的擬定、手術中困難的預先判斷、預后的判斷估計以及手術后脊髓神經根減壓情況觀察等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
在頸椎核磁共振檢查時,使用特殊的成像技術,還可以清楚地顯示雙側椎動脈的走行、形態、有無受壓、扭曲、痙攣以及阻塞等情況,稱為核磁共振動脈顯影術(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選擇性椎動脈造影技術。而且因為檢查時無需向病人體內注入造影劑,沒有椎動脈造影術可能給病人造成的各種并發癥,如刺激而使椎動脈痙攣從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造影劑過敏、過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損傷等。核磁共振椎動脈顯影術對病人無損害,是屬于無創性的檢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頸椎病的診斷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是骨科醫生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而且由于它是無創性的檢查,更顯現出其優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對骨的細微結構的顯示遠遠不如X線平片及CT清晰,所以,對于頸椎骨質增生、骨刺、頸椎后縱韌帶骨化及黃韌帶鈣化的形態顯示方面遠遠遜色于X線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價格昂貴,尚未成為常規檢查項目,特別是在廣大基層地區目前還未普及。
一般說來,在骨科特別是脊柱外科領域的影像學檢查中,由于核磁共振在顯示骨組織方面不如X線平片清楚,所以,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之前應當先拍X線平片,應當綜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線平片的圖像,以互相對照、印證和補充,取長補短,從而提高核磁共振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