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真是寫的太精彩了,回答了我對于人類社會的諸多疑惑。
這是一部富有哲理的著作,幾乎處處充滿了至理名言。
相比起馬可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我更愿意接受斯密的理論,他使我對這個社會有一個美好的期待,我特別欣賞的是斯密將國家的富強衰落與個人的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闡述的十分深刻又淺顯易懂。
有人這么評價斯密的《國富論》:平生不讀國富論,識盡經濟也枉然。
強烈建議每一個活著的現代人都讀讀該本書,沒錯,活著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我還活著,所以我也在讀。 ^_^
《國富論》西方經濟學的"圣經"
經濟學的百科全書
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
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一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
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書籍
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
《國富論》出版于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在英國工業革命以前,書中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的重要經濟理論,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動過程做了系統的描述,被譽為"第一部系統的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作者亞當 ·斯密因此獲得了政治經濟學古典學派"創立者"的稱號。從大約1790年起,亞當·斯密就成了專業人員特別是教授們的導師。
18世紀結束以前,《國富論》就已出了九個英文版本。人們以"一鳴驚人"來形容《國富論》的出版,并一致公認亞當·斯密是一門新學科--政治經濟學的創始者。亞當·斯密因此而聲名顯赫,被譽為"知識淵博的蘇格蘭才子"。據說當時英國政府的許多要人都以當"斯密的弟子"為榮。國會進行辯論或討論法律草案時,議員們常常征引《國富論》的文句,而且一經引證,反對者大多不再反駁。《國富論》發表之后,被譯為多國文字,傳到國外,一些國家制定政策時都將《國富論》的基本觀點作為依據。這本書不僅流傳于學術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為不少國家社交場合的熱門話題。
在亞當·斯密那里,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它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亞當·斯密第一次對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系統的研究,創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把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馬克思
在促成我們現代生活方式的許多因素之中,《國富論》這本書所發生的影響,可媲美任何一本現代的典籍。
--著名批評家 雷納
西洋公學譯書院新譯亞當·斯密《國富論》。歐洲200年前理財政策多與中國相似,自此書出,英國首先采用,遂立今日富強之基。今日中國患貧久矣,和議既立,必以整理財政為先,譯成是書以備參考。
--1900年12月27日中國《新聞報》
亞當·斯密的地位像是神一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施蒂格勒曾經寫過一篇亦莊亦諧的文章,列舉參加學術研討會時,經常聽到的語錄,其中有兩則是:"這個亞當·斯密早就說過!"和"亞當·斯密才沒說過這個!"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把亞當·斯密當成是判別是非的指標。
--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熊秉元
《國富論》譯序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后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仿佛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后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斗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臺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著牛羊群的出現,產生了比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 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他說,"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后,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后來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筑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是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后動力是階級斗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為的學術論文。雖然斯密也勸說放任自由,但他的論證卻更多地是反對政府干預和反對壟斷;雖然他贊揚貪欲的結果,卻又幾乎總是鄙視商人的行為和策略。他也不認為商業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贊美的。
斯密在前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寫作,他似乎沒有真正覺察到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其前兆在離愛丁堡九英里的煉鐵廠中已可見到。他對大規模的工業企業沒有提到。如果增長是《國富論》的主題,那也不是永無休止的增長。書中各處都流露著利潤率的長期下降;斯密也提到,當這個制度最終積累了充分的財富時,經濟下降就會開始,最終形成貧乏的停滯。
作者簡介謝祖鈞,長沙理工大學教授,精通英文、俄文,長期從事翻譯工作,為中國翻譯協會資深翻譯家。
目錄第一篇 勞動生產力提高的原因及勞動產物在不同階層中分配的自然順序
第一章 分工
第二章 分工的根源
第三章 分工受市場大小的限制
第四章 貨幣的起源及其用途
第五章 商品的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即勞動價格與貨幣價格
第六章 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
第七章 商品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
第八章 勞動工資
第九章 資本利潤
第十章 不同用途中的勞動與資本其工資與利潤也不相同
第十一章 地租
第二篇 資產的性質、積累和用途
序論
第一章 資產的劃分
第二章 貨幣作為社會總資產的一個特殊分支或作為維持國家資本支出的貨幣
第三章 資本積累或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勞動
第四章 貨出取息的資本
第五章 資本的不同用途
第三篇 不同國家不同的富裕進程
第一章 富裕的自然進程
第二章 羅馬帝國衰亡歐洲古代國家農業所遭受的挫折
第三章 羅馬帝國衰亡后城鎮的興起和發展
第四章 城鎮商業如何促進了農村的發展
第四篇 兩種政治經濟學體系
導論
第一章 商業或重商體系的原理
第二章 限制國內能夠生產的外國貨物的進口
第三章 對那些其貿易差額不利于我國的各種貨物所實行的進口特殊限制
第四章 退稅
第五章 獎勵金
第六章 商業條約
第七章 論殖民地
第八章 關于商業體系的結論
第九章 農業體系——政治經濟中把土地生產物視作一個國家的收入和財富的唯一或主要來源的各種體系
第五篇 君主或英聯邦的收入
第一章 君主或英聯邦的費用
第二章 社會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來源
第三章 國債
附錄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