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舟子
美國病毒基因公司在北京地壇醫(yī)院非法試驗治療艾滋病藥物一事,一年前已經(jīng)鬧得沸沸揚
揚。最近由于英國《自然》雜志做了報道,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見《北京科技報》2005年6月1日報道《艾滋病藥物人體試驗再受關注》)。病毒基因公司駐
北京負責人向《中國新聞周刊》提供了一份據(jù)稱由“第三方”做的臨床試驗報告。記者將該報告拿給我看,我看
后指出,沒有必要太深地去看它的相關實驗數(shù)據(jù),因為樣本太小(僅34名患者),而且缺乏雙盲的對照組試驗,結果說明不了什么問題。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要試驗一種藥物的療效,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只要找一批病人,對他
們用藥,看看能不能把他們的病治好,不就得了?在以前,醫(yī)生的確是用這種辦法做臨床試驗的,有時也能夠有很明確的結果。1885年7月6日,巴斯德做了一
次被認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臨床試驗,給一位9歲的男孩注射了狂犬病疫苗。這名男孩在兩天前被一頭狂犬嚴重咬傷。在隨后的10天內,巴斯德給這名男孩共注射
了12次疫苗。幾天后,男孩便康復回家了。第二年3月1日,巴斯德向法國科學院報告了他對狂犬病的治療結果,呼吁建立狂犬病疫苗中心。到1890年,世界
各國許多地方都建立了狂犬病治療中心。
由于人們在得了狂犬病之后必死無疑,死亡率百分之百,而巴斯德治療的狂犬病人卻活了
下來,因此不難得出結論,巴斯德的療法是卓有成效的。但是這個著名的試驗也是一個很不尋常的事例。能夠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極為罕見。藥物通常只是用來減
輕、消除癥狀,減少病痛,降低死亡的危險。對絕大多數(shù)疾病來說,藥物療效并不是非此即彼、要么有效要么無效沒有中間狀態(tài)那么簡單。這時候,要判別藥物的療
效,就困難得多。
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人們對藥物療效的認定。許多疾病都能夠自愈,例如感冒、失眠癥,
不必治療也會痊愈。甚至像癌癥這樣的所謂“不治之癥”,也有一部分病人會自愈。還有許多疾病的狀況受病人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很大,給病人服用并無藥效的假藥
(“安慰劑”),也會出現(xiàn)一定的療效,有時能達到30%甚至更高。有些慢性病,病情自己會時好時壞。而像心急梗死、中風這種能致命的疾病,其死亡率與年
齡、性別、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波動很大,難以對個體做出預測。還有一些疾病的病情好壞,取決于病人的自述或醫(yī)生的主觀判斷,其結果很容易受到病人或
醫(yī)生的主觀愿望的影響而出現(xiàn)偏差。
為了避免上述因素,在臨床測試一種新藥的療效時,就必須精心設計試驗方案,進行對照
試驗。在對照臨床試驗中,一組病人接受新藥治療,其他組——對照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分成不接受任何藥物治療、接受安慰劑治療、接受已有藥物的治療或
不同劑量的新藥治療組,然后比較不同組的結果。其中最基本的對照組是安慰劑對照組,即使用外觀應與試驗的新藥相同或相似,而又不含任何藥理活性物質的制劑
(其主要成分通常是淀粉或生理鹽水),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因素對藥物療效的影響,是新藥臨床試驗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
在做對照試驗時,為了盡量避免主觀偏差,還需要遵循其他一些原則。在有可能影響藥物
效果的各個方面,新藥組和對照組的病人都應該相同或相似,例如所有的病人都必須患有相同的疾病,或處于同一疾病的相同發(fā)病階段。而且,新藥組和對照組的病
人的年齡、體重、健康狀況、接受其他治療的情況等各個方面也應該盡量相似。
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遵循“隨機化”原則,即參加臨床試驗的所有病人被隨機地分配到
不同的組,病人將進入哪一組完全由隨機產(chǎn)生的編號來決定,而不是人為地挑選哪些病人進入新藥組,哪些病人進入對照組。如果參加試驗的病人群體足夠大,隨機
化分配的結果將會使新藥組和對照組的病人有相似的特點。否則,如果由研究人員來挑選的話,就可能有意無意地把病情較輕的病人挑選入新藥組,使得新藥組的療
效過于顯著。
在臨床試驗中,一方面,如果新藥組病人知道自己吃的是新藥而對照組病人知道自己吃的
是無效的安慰劑,那么心理因素就可能對兩組病人的療效分別產(chǎn)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研究人員為了能得到好結果,有意無意地可能會對新藥組病人更精
心護理或施加暗示影響病人,在判定療效時,會傾向于更正面評價新藥組病人,更負面評價對照組病人,只收集對新藥有利的數(shù)據(jù)而忽視不利的數(shù)據(jù)等等。為了避免
出現(xiàn)這種偏差,在臨床試驗中還必須遵循“盲法原則”。
如果病人不知道但是研究人員(醫(yī)生、護士和數(shù)據(jù)分析人員)知道誰服用的是新藥誰服用
的是安慰劑,這是“單盲”,但是如果研究人員和病人都不知道分組情況,則屬于“雙盲”。雙盲是避免主觀偏差的最好辦法。在雙盲的情況下,分組情況由第三方
人員掌握,醫(yī)生、護士在“盲態(tài)”下給病人使用藥物或安慰劑,觀察療效和收集病人的數(shù)據(jù),然后把資料交給同樣處于“盲態(tài)”的數(shù)據(jù)分析人員去分析。只有在最后
需要比較新藥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時,才會解除“盲態(tài)”,讓研究人員和病人知道分組情況。
有時候,通過其他方式(例如臨床經(jīng)驗積累、仔細的觀察)也能夠發(fā)現(xiàn)藥物的療效,但是這樣的發(fā)現(xiàn)往往是不可靠的,不足以得出科學的結論。隨機的、雙盲的、有對照的臨床試驗雖然不是發(fā)現(xiàn)藥物療效的唯一方法,卻是能夠確定藥物療效的最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