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上看到的。
隨著時光的消逝,你是否發覺眼角的皺紋逐漸加深?皮膚變得越來越粗糙黯淡?記憶力也開始衰退?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感慨“時光易逝,容顏易老”,并且開始習慣接受自己已慢慢變老,提前加入老人的行列。其實,這一切也許只是因為你長時間睡眠不足造成的。如果能夠早些了解這些常識,并引起足夠重視,你的青春也許還能保留十年。
睡眠好會讓你神采奕奕、肌膚緊致、眼睛澄亮、精神煥發,那是因為熟睡時的皮膚細胞格外活躍,皮膚表面的新陳代謝使皮膚能夠吸收更多的營養,清除表皮的多余物質,保證肌膚細胞的再生。人在熟睡狀態時,腦下垂體會分泌大量的成長荷爾蒙,可以促進肌膚表皮下的真皮層成長、活絡肌膚的新陳代謝,而產生嬌嫩的肌膚。反之,睡眠不好會使肌膚的成長速度停滯,造成皮膚粗糙,缺少光澤。
什么是睡眠?
睡眠表現為機體運動活動停止、肌肉松弛、意識消失、新陳代謝下降,允許在能量消耗最小的條件下保證機體的基本生命活動,感知覺與環境分離并喪失反應能力的一種可逆轉狀態,常可在“瞬間”完成睡眠和覺醒的轉換。麻醉或昏迷狀態雖然類似睡眠,但與后者截然有別,因為它們不具備瞬間喚醒的特性。
腦科學研究顯示,睡眠不僅僅是簡單的活動停止,更是維持高度生理功能的適應行為和生物防御技術所必需的狀態。擁有良好的睡眠,覺醒時才能高度發揮大腦信息處理功能的能力。在探求精神和意識、學習和記憶等腦高級功能時,睡眠無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睡眠能幫助人們記住大腦剛接收到的信息,尤其是在幫助人們記憶大量相似信息時特別有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試驗證明,受試的志愿者睡了一覺后,比那些不睡覺的受試者能更好地回憶起此前看過的詞組。還有研究表明,睡眠有助于保護“程序性記憶”,這類記憶告訴人們怎樣按程序去從事某項活動。有一個學說認為,睡眠之所以有助于鞏固記憶,是因為睡眠能把信息從大腦中負責產生新記憶的海馬體轉移到其他負責長期記憶的區域。
睡眠期大腦細胞得到完全休息,使精力得到充分恢復;所有身體的機能活動下降,呼吸慢而平穩,心率、血壓降低,新陳代謝減緩,表現副交感神經占優勢;腦電波速度變慢,波幅變大;體溫下降;生長激素分泌達到高峰;免疫物質產生最多。
為什么要睡眠?
睡眠與食物和水一樣,對我們的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不讓睡覺,人就會像喝醉酒一樣,頭重腳輕、反應遲鈍、手眼不協調,決策困難、判斷失誤,甚至連講話都理不清思路。占據我們生命1/3時間的睡眠對精神、情感、身體健康、免疫力的提高和人體細胞生長、修復起著重要的作用,睡眠時大腦細胞完全休息,大腦功能得到充分保養和恢復。人想睡覺的時候,若要長時間憑借自身的力量持續清醒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睡得好,晨醒時精神煥發,頭腦清新,白天處理信息功能的能力提高,思維敏捷,判斷、預測能力增強,工作得心應手,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是高品質生活的表現。
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恢復需要睡眠。在深度睡眠時期,大腦大量分泌生長激素,促使兒童的骨骼生長、身體發育,所謂“一瞑大一寸”就是這個意思,長期睡眠不好的孩子長不高。生長激素對成年人的體力恢復也起著重要作用,還能促進皮膚毛細血管的循環,使面部皮膚細胞新陳代謝加快,保持皮膚紅潤、有光澤,起到養顏的作用。在睡眠最深的時候,也是身體內免疫物質釋放增多的時候,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使身體防病,抗病及康復疾病的能力增強。睡眠不好的人小病不斷,容易感冒。
人的智力發育也需要睡眠。做夢睡眠期是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和智力發育的重要階段,研究顯示,癡呆兒童的做夢睡眠時間比同齡的正常兒童要少,而老年性癡呆病人的做夢睡眠也明顯少于正常人。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理論來解釋我們為什么要睡眠,對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生理時鐘論在一天24小時內,個體在生活上呈現周期性的活動——睡眠、進食、工作、排泄等等,都有一定的順序,這是由個體的生理機制所決定的。這種決定個體周期性生活活動的生理作用,稱為生理時鐘。生理時鐘的形成,除個體生活習慣因素(如經常上夜班者的生理時鐘即與一般人不同)外,主要受一天24小時變化所決定。例如:一天之內的溫度有顯著的變化,人類身體的體溫,在一天內也有顯著的變化,在環境溫度降低而人的體溫也降低的情況之下,個體就會產生睡眠的需求。每天氣溫的變化規律,大致是午夜至凌晨五時左右的一段時間最低,人類的體溫,也正好是在此一時段,降至最低。因此,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晚上十一點鐘至翌晨六點鐘,是睡眠時間。
恢復論與保養論恢復論與保養論是解釋睡眠必要性的兩個理論。恢復論所指的“恢復”,包括生理與心理兩個層面。就生理層面講,睡眠可以幫助個體補充清醒活動過程中發生的精力消耗,有如營養消耗后需要飲食補充,是一樣的道理。而在心理的層面,睡眠可以幫助個體完成清醒時尚未結束的心理活動,比如對學習信息的處理等。保養論則是恢復論的補充。按保養論的說法,個體之所以需要睡眠,主要是為了保存精力,涵泳生機,以免疲勞過度,危害健康。換言之,對維護身心正常功能而言,睡眠具有自動的調節作用。
進化論對睡眠必要性的解釋,除上述兩種理論之外,另有一種補充性的理論,稱為進化論。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之所以表現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睡眠方式,是在生存過程中長期適應進化而來的。人類缺少夜行能力,而且為確保安全,免于野獸侵襲,原始人采用穴居方式生存,最終進化成現代人類在房屋內夜間睡眠的方式。
根據國外調查資料報道,大部分人一天的睡眠時間在7~8小時之間,平均約7.5小時,但是并不等于說“睡眠一定是7.5小時或8小時”,每天需要睡多少時間在同齡人中個體差異很大,即使同一個人夜與夜之間也不一樣。至今還沒有一個研究資料能確切的表明,人究竟睡幾個小時才最合適,但一般認為,凡能使你第二天達到精力旺盛的狀態所需的時間就是你自己需要的睡眠時間。世界上有許多人,他們每天睡3~4小時就夠了,如愛迪生、拿破侖、撒切爾夫人等,這些人被稱為短睡者;也有每天睡9~11小時的人,如愛因斯坦等,被稱為長睡者,人群中這兩者比例不多,只占人口總數的1%~3%。長睡者和短睡者雖然總睡眠時間相差很多,但他們的睡眠質量(深度睡眠時間)和普通睡眠者是一樣的。甚至短睡者的熟睡時間之和占總睡眠時間的百分比還多一些,睡眠質量更高一些。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缺乏睡眠。無休止的工作總是侵占人們的睡眠時間,而生活的壓力也總讓人焦慮不安,難以入睡。對于女性來說,這種情況更為突出。女性睡眠周期的好壞受月經、懷孕、分娩和更年期激素分泌變化的影響,在各個生理階段,睡眠都會遭遇不同程度的紊亂甚至破壞。而且,女性比男性進入和保持深睡眠的難度幾乎高出一倍,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時間至少比男性要多15分鐘才能滿足第二天的腦力和體力能量需求。
但是,現在絕大多數女性同時肩負工作和家庭的重任,生理特征帶來的睡眠問題加上外來壓力導致的睡眠障礙,雙重的困擾就像蠟燭兩頭燃燒一般。幾乎人人都在經歷、或者曾經經歷過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質量低的情況。所以,一些醫學研究者形容女性可能是地球上被剝奪睡眠最多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