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十七章 治國原則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大道:合乎自然規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國之道。仁義:仁愛和正義,是人類最美好的思想品德。智慧:人類特有的辨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也是區別于獸類的主要標志。
老子是體道圣人,深明矛盾的對立轉化規律,矛盾著的雙方是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只強調一個方面,矛盾必然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脫離了大道而強調仁義,
就會出現不仁不義;脫離了大道而強調智慧,陰謀詭計就會相伴而生。人們贊美仁義,渴求智慧,是因為身處大道廢馳、社會紛亂、人性貪婪的時代。如果社會本身
就是至純至樸的,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仁義、智慧還有誰會強調呢?就象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他不會去感激良醫;不是痛不欲生,他不會渴求杜冷丁;一個內心
世界豐富的人,用不著尋求外來刺激。這里,老子所要說明的是,舍大道而強調仁義、智慧,是舍本取末、背道而馳。仁義、智慧雖不失為一付治世良藥,但它治標
不治本,再說,有良藥出現,就會有假藥降生。假藥可查,假仁假義則不易識破。強調仁義、智慧的作用,是站在“有”的層面上說法,是不懂得辯證法的精髓,關
鍵是沒有體“無”。老子談道論德,是要求人們樹立合乎道的思想觀念,通過自身實踐把握世界的本質規律,用來指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
自我與真我之間的矛盾。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孝慈和忠臣,都是受人們尊敬的。家庭需要孝慈,國家需要忠臣,然而孝慈和忠臣的背后卻是家庭不和、奸臣當道,這又是人們所不愿看到的。昏亂,是說先有昏君
而后有國亂。治國和治家,道理是一樣的,都應該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不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念,不端正人的道德意識,只強調孝慈和忠臣的作用,“六親不和”、
“國家昏亂”的現象就永遠不會改變。
以上四句是提出問題,針對仁義和智慧、孝慈和忠臣的負面效用進行了分析,指出強調仁義、大偽出現、六親不和、國家昏亂的現象,都是大道廢馳的結果。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圣”:圣王,泛指人治社會的統治者,如天子、帝王、君主以及獨裁主義者,而不是指老子所說的圣人。
“絕圣棄智”,就是杜絕一切背道而馳的獨裁統治,棄絕一切“以智治國”的政治體制。已往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不論是仁治、禮治,還是法制,都是建立在君
主帝王的“以智治國”基礎上的,實行的是專制主義。只要消滅了專制主義,人民自然會提高百倍的利益。“絕圣棄智”,是對一切專制統治的徹底否定。
仁義思想是站在有為的層面上設言施教,引導人們棄惡從善,化解社會矛盾,但這是主觀片面的。在階級社會里,仁義與否只能以統治者的利益標準來衡量。因此,
仁義必然會成為統治階級剝削和壓迫人民的精神工具,仁義的本質就是吃人。“絕仁棄義”,是對套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的徹底否定。
“巧”,這里是機巧、欺詐的意思。“利”,是利己主義。以利己主義的人生觀來指導人生,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下,不擇手段的強盜、慣偷自然出現。“絕巧棄利”是對個人名利思想的徹底否定。
以上三句,指出要想“民利百信”、“民復孝慈”、“盜賊無有”,就必須“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欲。
“此三者”,指“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屬:歸屬、歸結。
“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是解決社會矛盾的三種具體方式,但是,只用文字來說明是不夠的,所以,還要讓它們歸結到具體的措施上來,那就是“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欲”。
見:現,呈現,推出。素:沒有染色的生絲。這里比喻品質純潔、高尚的圣人。樸:沒有加工的原木。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律。社會法律是神圣的,是在
全民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是合乎客觀規律的,不允許有任何私意的加工和雕刻,否則就失去了自然性。合乎客觀規律的法則是自然法、無為法,否則就是人為法、
有為法。
“見素抱樸”,是說要推舉圣人,實行法治,即用“無為之治”取代“有為之治”。“見素抱樸”對應于“絕圣棄智”。
“絕學無憂”,是說要棄絕唯心的仁義說教,解除統治階級的精神枷鎖,用“不言之教”取代言教。“絕學無憂”對應于“絕仁棄義”。
“少私寡欲”,是說要少些個人主義思想,多些集體主義思想,以集體主義取代個人主義。“少私寡欲”對應于“絕巧棄利”。
“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國的三項具體措施。
本章是政治論。第一部分指出社會矛盾加劇的原因。第二部分指明解決這些社會矛盾的策略。第三部分則指明了治國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