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歷史考證
老子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但可惜有關他的平生事跡已難詳考,就連他確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司馬遷在《史記》里為他作傳的時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列舉了可能與老子有關的幾個傳說人物,算是“以疑傳疑”最后只好這樣寫道:“老子,隱君子也”。我們只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后來的人都尊稱他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美稱,大概凡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這個稱號。
老子出生的傳說
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絡腮胡子。因此,理氏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仕途之路
老子有著滿腹學問,至于活了多少歲也說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廣納賢才的周文王請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于國家圖書館)。
武王繼位后,老子負責記錄朝廷朝政議論。當時等級森嚴,除武王可伏幾而座外,朝臣們只能無依無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卻被特封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記錄政事。
成王執政的時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
由于這位仙風道骨的長者,學識淵博,今人欽敬,所以,各國的君主朝臣都尊稱他為“古先生”。
輪到昭王執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將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這爾于我詐的爭斗,于是,他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去昆侖山隱德修行。
老子經過函谷關時,函谷關關令尹喜知道他即將隱去,請老子著書,于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給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顯赫的人物。在《封神演義》中,洪均老祖親傳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別創立闡、道、截三教,老子為道教教主。當時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來通天教主大擺誅仙陣,老子應邀闖陣,在陣中與通天教主一場大戰,酣戰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來,把魚尾冠一推,只見頭頂上三道氣出,化為三清,少頃,從東、南、北方向來了上清、玉清、太清三個道人,俱各霞光萬道、鶴發童顏,將通天教主團團圍住,混戰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幾扁拐,落荒而逃。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氣化三清”的故事。后人有詩贊曰:
『函關初出至昆侖,一統華夷屬道門;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弭山倒性還存。』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當時無人知曉,因其留下的《道德經》太過玄妙,后世眾人景仰之余,相互傳誦,越傳越奇,遂將老子捧為壽與天齊的神仙,并以神話的方式描述。
在《西游記》中,老子又被稱為太上老君,連玉皇大帝也讓他三分,當初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太上老君擲出金圈,將孫悟空打暈。后來唐僧西天取經時,太上老君的煉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橫行無忌,孫悟空雖然自稱『齊天大圣』也奈何他們不得。
“引車買漿之流”有云:「好話不在言多」。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文明流傳下來的遺產,盡管汗牛充棟,但論及能總括中華民族的基本傳統、思想與精神“一言以蔽之”者,無容質疑,當首數老子的《道德經》〔亦或直呼為《老子》〕。其精煉的九九八十一章,僅以簡潔優美的五千文字,洋洋灑灑深邃博大地,構造出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的宏大框架。影響所及,不但融匯于儒、釋鑄成三位一體的華夏文明基本肌骨,隨著中華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所推崇。若比《老子》為我們的《圣經》,想必絕無過譽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