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楚天金報)河南消息上月2日,年僅31歲的河南省安陽市滑縣萬古鎮一中初二(3)班班主任杜繼紅老師,帶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眷戀,永遠地倒在了她那間辦公室兼宿舍里。
作業批語竟成“絕筆”
當天早上7時許,隔壁張社玲老師看到杜繼紅沒有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便輕輕叩門,當杜老師7歲的弱智兒子打開房門時,眼前的情形把她驚呆了:杜老師躺在床上已停止了呼吸。經醫生診斷,杜繼紅系勞累過度引發腦血管病變死亡。
杜繼紅走得那么匆忙:前一天下午她還上了3節物理課,晚上參加了學校的教研教改座談會,會后又到教室輔導學生自習,等學生就寢后,她又批改了3個班的物理作業。誰也沒想到,近200本作業上的批語竟成了她的“絕筆”。
學生自發送別恩師
杜老師去世了,聽到這一消息,300多名學生自發來到她的辦公室前。孩子們先是深深地鞠躬,然后一個學生“撲通”跪在地上,其他學生也都跟著跪倒在地。霎時,杜老師辦公室前的空地上,黑壓壓跪了一大片孩子。
時間一分分過去,天氣很冷,地上冰涼,任憑校長、老師如何勸說,孩子們誰也不肯起身。兩個多小時過去了,同學們又一起給杜老師磕了一個“響頭”之后,才含淚離開。
真想叫您一聲媽媽
“杜老師,我真想叫您一聲媽!”初二(3)班的許露嘉在杜老師的靈前哭成了淚人:“去年4月份,一天晚自習后,我突然肚子疼,是杜老師帶我去鎮衛生院,并一直陪在我身邊,直到第二天凌晨輸完液,杜老師又把我送回宿舍。”
“杜老師眼里沒差生。”一名已畢業的學生追憶道,2002年,他因經常曠課、打架,面臨勸退處分,是杜老師堅持留住了他。他說:“杜老師,我沒考上高中,不是您的合格學生,但您教會了我如何做人。”
微笑背后是磨難
見過杜繼紅的人都說她很樂觀,不論對同事還是對學生,她總是一臉真誠的微笑。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她微笑的背后,是常人難以承受的磨難。
杜繼紅有腦外傷后遺癥,丈夫退伍后一直沒有固定工作,母親癱瘓在床需要照料,兒子先天性弱智,連簡單的生活常識也不懂……她不知偷偷流過多少淚。但只要一走進教室,她總是微笑著面對每一個學生。校長仝軍典說:杜繼紅生活最困難,但她備課、批改作業都是最認真的。
獻給學生無私的愛
杜繼紅從教12年來,學生們從她那里得到了太多的溫暖。哪個學生穿得薄了,她拿出自己或丈夫
的衣服為學生御寒;哪個學生家庭貧困,她就給他墊付學費。杜繼紅還有一個習慣,就是除了晚上休息,其他時候很少鎖門,暖瓶里從不缺熱水,以方便學生去她屋
里喝水。杜繼紅平常生活十分儉樸,但她每學期都自己掏錢給學生買獎品。
杜繼紅對學生無私的愛,贏得了孩子們一顆顆純真的心。杜老師去世后,學生們自發捐款,為她的兒子買來兩套棉衣、兩雙棉鞋以及火腿、餅干等。全校18個班的學生還將18包用白紙裹起來的零錢送到杜老師家里。
誰為教師“過勞死”埋單?
西方哲人說:生命在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淚水中結束,這中間的過程就是幸福。當生命的
華章在不該結束的時候戛然而止時,誰該為這打了折的“幸福”埋單呢?1月7日《河南日報》消息:女教師勞累過度去世,300多名學生長跪不起。年僅31歲
的滑縣萬古鎮一中初二(3)班班主任杜繼紅老師,永遠地倒在了她那間辦公室兼宿舍的屋子里。經醫生診斷,杜老師系勞累過度引發腦血管病變死亡。
在教師節或者感恩節,鮮花掌聲轟轟烈烈地抽象出了“教師”的光輝形象。那些犧牲個人休息時
間、犧牲家庭幸福,甚至獻出生命的教師,如期成為教育行政部門、媒體追捧的對象。喪失人本關懷和人文悲憫的所謂“帶病工作”、“倒在講臺上”在文字影像間
漸漸成為高大全的師德基點,萬人景仰……
我敬重杜老師或其他人民教師的偉大與榮光,但從來任何行業道德都不該是以冰冷的生命流逝去奠
基的。在今天這樣一個崇尚人本、尊重個人感受的社會,“過勞死”的一個又一個教師,是多么值得警醒的昂貴寓言啊!毋庸諱言的是,法律制度是公民生命的最佳
保護神。從制度設計看,盡管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勞動保障制度,但是仍然沒有考慮到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勞動所體現出來的不同形式。譬如在我國現行的法律
框架內,衡量勞動強度的指標就是勞動時間的長短,超過法律規定的工時標準才可能“過勞”,但是基層學校一面要教師八小時坐班,一面又是“苛捐雜稅式”的早
讀、早早讀、備課改卷、晚自修等等的定點到班。教師的工作時間從來就是一塊沒有框架的橡皮泥:他們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他們承擔著嚴重的精神壓力,遺憾
的是這種壓力,并不以肉體損傷表現出來,也因此他們成為勞動保護中“被遺忘的角落”。
網上流傳的教師十大壓力可以為“過勞死”聊作注腳:工作要超負荷、教育科研要多面手、職稱評
定要有門路、學生成績要年年月月周周負責……教師過勞死只是“天妒英才”的唯心謊言罷了,背后是“制度短缺”的惶惶真相。一個教師在社會文化生態中的定位
應該是理性的人情的,我們現在說英雄也是人、明星也是人,那么,教師呢?往深層里說,教師“過勞死”現象的出現乃是社會利益分配格局嚴重不均衡的副產品。
在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下,一些領域、一些群體的付出與回報出現嚴重失衡狀態,結果就出現了競爭越激烈,為社會創造的財富越多,個體透支的生命越多,生存質
量也就越惡化。遺憾的是,沒有一個《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子”來指出這個可怕的“潛規則”。
社會給了我們熱愛教育的自由,也請賦予我們珍愛生命的權利吧。(舜網-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