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朋友討論兒子的未來時,瑞德太太堅持認為兒子應該在高中畢業之后去父母的母校讀大學。可她的兒子杰克對此卻有著其他的想法。他已經厭倦了學校的生活,而且對正規教育的功用產生了懷疑。在他看來,度過今后兩年時間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旅行。
到底怎樣利用杰克的時間才最好呢?雖然瑞德太太和杰克都有著強烈的主張,可這個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并不清晰。
誰是最終的決定者呢?是杰克。瑞得太太可以說自己有權做決定,可問題是,即便杰克最后去上了大學(比如說為了讓父母高興),那也是出于他自己的決定。
其他人經常會為我們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這種情況并不少見。父母、孩子、配偶、上司、朋友似乎都跟你一樣有權對你的時間分配發表意見——有時甚至比你的權利還要大。
這種感覺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無論如何,其他人只能對你利用時間的方式提出建議,卻并不能替你做決定——真正的決定者是你自己。你可以選擇
接受他們的建議,也可以選擇拒絕。當然,你必須承擔相應的后果,而有些后果是相當嚴重的。想像一下,你的上司希望你處理某件工作,可你卻想著去做其他的事
情。這時候,如果你一味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很可能因此失去工作。當然,在很多情況下,問題并沒有這么嚴重,我們還都有選擇的自由。
有時候你會感覺自己其實并沒有太多選擇的自由。確實如此。事實上,年齡、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性別和種族都會限制我們進行選擇的自由,否認這
個事實無疑是愚蠢的。所以要想真正節約時間,一個人最好能夠事先對這些因素進行客觀的評估,然后接受它們。一味地空想,“要是我能再年輕些……要是我有足
夠的錢……要是我比現在更窮……要是我能更聰明一些……要是我能比現在更成功一些……”毫無任何意義(當然,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可以向著這些方向進行努
力)。
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自身條件的局限,所以我們也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做決定。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如果你覺得是那些因素在控制你的生活,那你純粹是在開玩笑。或者也可能是因為,即便是在那些你能夠控制的領域,你也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