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們一睜開眼睛就立刻到網上去查看當天的股市行情,閱讀報紙上的商務報道,打開電視收看最新的商業新聞,或者三件事情都做。然后,他們才想起張羅早餐問題。
毫無疑問,有些人寧愿在自己的腦袋里植入一個微處理器,這樣他們就會自動地知道利率的最新動態或者他們股票投資組合里的變化。用不了多久,有人就會這么做。
不過在那到來之前,上海的家庭主婦、紐約的出租車司機、法蘭克福的貨幣交易人也只能滿足于現狀,靠路透社、布隆博格新聞社、CNBC、美國有線新聞網、
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每天所發出來的、滯后現實86 400秒的信息。在網上(或者不是在網上)提供這些新聞本身已經成為一項全球性的產業。
沒有人會假裝理解這項產業及其史無前例的信息數量(以及錯誤信息量)如何影響和曲解著股票市場和全世界的貨幣經濟。盡管如此,在所有這些喧囂聲中,專家們卻信心十足地將股市的各種波動、企業的過渡和經濟上的起伏漲落都歸咎于他們所謂的“原理”發生的變化。
通用汽車公司的首席經濟師承認,“主流經濟原理仍然很堅固”。時代華納公司的總裁將公司在經濟蕭條時期的成就歸功于該公司“健康的企業原理”——盡管事實表明,該公司的股票價格在過去的12個月里下跌了90%。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的一位首席經濟專家敦促投資者們去閱讀俄羅斯的“經濟原理,而不該看該國最近的歷史”。中國的一位高級官員將堅挺的出口市場歸功于“經濟原理”。
然而,我們所用的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這仍然十分模糊。這得看由誰來解釋,其中的因素包括“低通貨膨脹率”、“健全的信譽質量”和“世界黃金和銅的價格”。也許事實不是這樣。
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價格猛漲階段,經濟學家們又在眾多的定義中加入了一些所謂的原理,比如平衡的政府預算、強大的制造業、一個全球性的中心
銀行的存在與否、股票價格和利潤之間的差異、個人貸款的水平,還有低工資工種的百分比,不用說還有越來越多的破產企業。
毫無疑問,其中的一些變量非常重要(有時候是很重要)。但是,事實上,我們如果過于關注這些變量而錯過了更加重要的東西怎么辦?如果這種因素直接或者間接地取決于一些更深層的力量(譬如深層的原理),而這些深層的原理又在影響著更表面的原理,這又該怎么辦?
如果原理給我們一種解釋,而深層原理又給我們另一種解釋,這該怎么辦?如果這些更加根本、更加有說服力的因素本身又在飛速地變化,這又該怎么辦?
無誤主義者
基督教神學家們用“無誤主義者”這個詞來描述這樣一種人:這些人認為,即使經過了兩千年的備受爭議的解釋和錯誤翻譯,《圣經》仍然沒有任何錯誤,而且,《圣經》中的每一個詞都必須按照其字面的意思來理解。
經濟學中也有一批無誤主義者。他們認為,盡管有著各種反常、令人困惑和矛盾的現象,但是一切都沒有改變。在“原理”這個層次上,他們聲稱,經濟僅是受到了數字動蕩和向知識經濟過渡的很小的影響。
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之一的一位經理在會見歐洲石化公司的客人時說,在金融領域,事情總是在翻天覆地地變化著,這有什么新鮮嗎?美國經濟分析局(用越
來越精確的手段來衡量意義越來越小的可變因素的政府機構)的官員布倫特·莫爾頓(Brent Moulton)告誡我們:“經濟現在仍然一如既往。”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從每天的原理轉移到深層的原理上時,這種幻覺就站不住腳了。因為正是在這種更深層次的原理上,我們發現了最令人信服的證據:經濟并非“一如既往”。事實上,今天創造財富的整個結構正在搖搖欲墜,暗示著更大的變化即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