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擁有未來。盡管今天人們有著種種深切的焦慮和反對,但是在未來的數年中,這個世界可能創造出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財富。在全世界范圍內,這并非都被看成是一件好事。
從古代的那些認為追求自給自足以外的財富就是反自然做法的哲學家,比如亞里士多德,到19世紀的那些認為財富就是侵占的財產的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直到今天的許多倡導“自愿簡樸”、并且認為“消費主義”是一種詛咒的環境主義者,財富一直都聲名狼藉
。
與美國法庭上的被告所不同的是,財富并不能被假定為無罪,但是財富本身卻是中立的。因此,在這個章節里,我們要說,在被判為有罪之前,財富本身是無罪
的。關鍵的問題是誰擁有財富、誰沒有財富、財富的用途是什么。正如墨西哥作家加布里埃爾·蔡德(Gabriel
Zaid)所寫的那樣,“財富首先是各種機會的積累。”
米飯和法拉利
當然,某種形式的財富或多或少地被普遍認為是“好的”東西,比如健康,擁有一個關系親密、充滿愛意的家庭,被你尊敬的人所尊敬。盡管這些東西不容易被經濟學家們進行量化,但是沒有幾個人會否認這些就是“財富”。
然而,在我們的日常使用中,這個詞(過于狹義地)通常指的是金融方面的資產,而且往往有資產過量的含義。對于一些人來說,財富的意思可能是擁有比他們主
觀認為的需求多一點的財產,不管那種財產是什么。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擁有多少的量都不算夠。在窮人中間,事物的主觀性就不那么強了。對于其孩子就快要餓死
的一位母親來說,每天擁有一碗米飯的財富都算是奢侈了。因此,不管財富這個詞是否還有別的什么意思,但是至少在這里,它不僅僅指的是擁有兩輛法拉利轎車。
財富也不是金錢的同義詞,而這又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誤區。金錢只是財富眾多的標記或者象征表達意義之中的一種。事實上,財富有時候能夠買到金錢所買不到的東西。
為了最充分地理解財富的未來(我們自己的財富或者別人的財富的未來),我們需要追溯到財富的根源:欲望。
從迫切的需求到暫時的需要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欲望。不管是哪種情況,財富都是滿足這種欲望的完美的東西,這就像在皮膚癢處涂抹清涼油一樣。事實上,財富一
次可以滿足的欲望不只是一個。我們可能想在客廳的墻壁上做些美學的修飾。例如在墻上掛上一幅畫,即使是一幅廉價的復制品,我們每次看到它時也會產生一種小
小的愉悅沖動。這幅藝術品同時還可以滿足我們用自己高雅的情趣或者社會地位來愉悅來訪客人的欲望。但是財富也可以是一筆銀行存款、一輛自行車、貯存的食品
或者是一份醫療保險單。
事實上,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給財富下定
義:它指任何財產,或是共有或是獨有,并具有經濟學家們所謂的“用途”——它給我們提供了某種形式的安樂,還可以用于和其他形式的能夠提供安樂的財富來交
換。不管怎么說,財富就是欲望之子。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非常憎恨財富的另一個原因。
掌握欲望的精英
例如,有一些宗教就指責欲望的不是。禁欲主義的信念倡導人們在貧窮面前要消極順從,讓我們通過減少而不是滿足我們的欲望來尋求幸福。需求要少,不需用財富就能生活。印度漫長的歷史就是這么度過的,但是它的人民卻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相反,當西方的新教興起時,該教義卻發出了相反的信息。新教不僅沒有壓制對物質的欲望,反而竭力宣講艱苦勞動、勤儉節約和講究美德。他們告訴教眾們,只
要你按照這個原則做事,你就會實現你的欲望,即所謂自助者天助的道理。整個西方主要就是靠這種價值觀發展致富起來的。同時西方也發明了那個永久性的欲望機
器——廣告,這樣就可以激發更多、更大的欲望。
讓我們回到亞洲。前些時候,中國一位睿智、堅毅的老共產主義者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就曾說過:“致富光榮。”從而將占世界人口1/4的中國人積壓許久的欲望釋放了出來,使得中國脫離了長久的貧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