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本書已經很長時間了,讀書時在BB上寫筆記已經成為我的習慣,月度版本發后進度稍松,抽空整理了一下,算是寫了一篇blog,慰藉一下。
第二章 互惠原理
看了«影響力»的第二章“互惠原理”之后,突然明白了為什么人世間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最深,也最不容易背叛。因為,根據互惠原理,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而這種恩惠我們用一輩子都償還不完。由此可以說明,世間最穩固的關系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
第三章 承諾與一致
這一章講述了承諾和人們為了保持言行一致所做的諸多荒唐事。印象最深的還是講述如何從心理而非生理上改造戰俘。文中提到了一個觀點:"旁人對我們的看法會極大地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后面列舉了很有說服力的事例。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我一直認為自己在學習方面取得的成績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然而我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外部環境所給與的反饋,正面反饋會促使我相信我在這方面很有天賦,繼續努力會做得更好;而負面反饋,很可能讓我萎靡不整,甚至會喪失信心不再前進。前者雖順水行舟,后者卻是最鍛煉人意志的,這個時候人們就需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己尋找繼續前進的動力。
第四章 社會認同
本章舉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案例,說明了在對事件反應不清晰的時候,多元無知效應導致了人們互相觀望的情景,從而使得受害人獲救幾率降到很低。在找到原因之后,作者給出了有效獲得快速幫助的辦法,那就是要幫助旁觀者明確你正處于危險之中急需要他的幫助。在讀到大肆報到的自殺事件對公眾自殺行為的推動作用時,我確實非常震驚,原本根深蒂固的“出淤泥而不染”人生觀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環境(偏向于社會環境)對人們有著如此大的影響力,雖然大部分時間我們察覺不到這些影響,還自以為是地認為我們是理智的。現在我才明白,任何與社會交互著的人,都無法逃避周遭的人和事對自己的影響。
第五章 喜好
雖然我們極力認為“以貌取人”是不正確的,但是在每個人的內心卻無時無刻不受相貌的影響,長相美麗的人肯定具有一定優勢。此外,我們受與我們相似的人的影響要比其他人大,我們更容易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即:物以群分,人以類聚。“關聯”那一小節主要闡述了“愛屋及烏”的原理,為什么播報壞天氣的播報員會招致人們的痛恨,為什么帶來壞消息的信使會被殺頭,也就是關聯的力量,但這種思維經不起理性的思考。
第六章 權威
米爾格拉母試驗得出了一個讓我們不寒而栗的結論: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實際上,來自公認的權威的信息在很多情況下都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行動的捷徑。我們對于"大"的東西的認識,也與重要程度相關,這點可以從我們總是把大的部分讓給我們認為重要的人吃,或者為了提升自己的身份而將自己的簽名變大一樣。從跟著穿西裝的人橫穿馬路的人的數量多于穿工作服的數量的實驗可以看出,衣著對于我們在公司建立自己強有力的形象是多么重要。
第七章 短缺
開篇引用的名言挺好的:愛一樣東西的方法就是意識到你可能會失去它。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在告誡別人某事的時候,采取"不這樣,你會失去或損失什么"的方式更有效。又讀到一條讓人意外的教訓:"給予人們一段暫時的自由比從來就不給他們自由更危險。"這是因為人們對自己即將失去的東西尤為珍惜。
尾聲
我再一次看到了延遲決策(讓自己冷靜一段時間做決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