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新興企業依托新的網絡資源和軟件技術,提供了新的商業服務,也造就了從無到有的商業模式的突破式創新。

一直報道企業級IT應用,關注企業內部IT領導者的職業生涯。盡管IT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無數創新的活力和方式。甚至,催生出一些新的產業和商業模式,比如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網站,即時通訊工具等。這些新興企業依托新的網絡資源和軟件技術,提供了新的商業服務,也造就了從無到有的商業模式的突破式創新。

  但,對于傳統企業來說,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帶來的進步可能永遠都不會如此“石破天驚”,最現實的觀點是,IT幫助傳統行業實現了對原有商業模式的改造和突破。

  換句話說,IT是工具,永遠是支持和服務于良好的商業理念,幫助創新的商業想法依靠IT技術平臺實現。而脫離強大的商業創意和基本的業務實力,IT就是無本之木,更談不上整合產業鏈之類的觀點。

  最近,在一次商業領袖對話活動中,一個傳統運輸企業中鐵快運公司轉型為快遞企業的案例,印證了這種判斷。在UPS和DHL等提供的送貨上門的“端對端”的服務模式挑戰下,給一直習慣于鐵路運輸“站對站”模式的中鐵快運提出了挑戰。因此,中鐵快運有了基于新商業模式的思考,并利用了IT信息平臺來實現,最終成就了國內傳統鐵路運輸企業轉型為快遞業新星的可能。

  中鐵快運董事長徐海峰說,“對于企業的發展。我認為有三點:第一是你的核心業務,你最擅長的;第二點是你的核心資源,別人無法替代的;第三是要有核心的客戶,不管你怎么做,一定要有忠誠你的客戶。這三者是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東西。

  而信息技術只能幫你提升水平,但不能代替:資源、業務和客戶。所以,當IT被各個企業使用時,會各有各的精彩。但IT技術永遠是能夠提升你的水平的工具。”

  中鐵快運董事長徐海峰演講整理:

  2006年,經濟學人智庫曾有這樣的調查,對全球100多位世界500強企業CEO問卷調查。問他們未來企業發展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結果70%的CEO說是創新的商業模式。這是很令人驚奇的結果。所以,當我看到了這篇報道后,結合我們中鐵快運的轉型,聯想到我們是如何實現自己的生存和持續發展。

  中鐵快運實際上是在2006年1月將原有的中鐵行包快運公司和原有的中鐵快運公司進行整合。這個整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整合后應怎么發展的問題。我們開始思考到底應該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

  隨著國內服務業的開放,隨著物流企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的物流企業實際上也面臨著一個激烈競爭和適者生存的問題。

  鐵路快捷的、準時。但對于鐵路本身,我們進入這個市場以后也確實感到很多困惑。比如過去站對站的運輸。因為是鐵路,不可能修到每個人的家門口,只能實現站對站的運輸。但是,現在的客戶不太希望到鐵路的車站去托運自己的行李和包裹,更希望打個電話,更希望你能到他的家里去取,更希望你把產品和貨物送到辦公室甚至是家里。所以這種端對端的需求對鐵路原有的站對站的模式提出了挑戰。

  客戶總是問我們能做什么:能跟蹤貨物嗎,能降價嗎,能不能給我代收貨款嗎,能不能實現貨物的異地調撥,能不能把這個倉庫全部交給你管理?這些問題是我們過去從事運輸工作的企業不曾想到的問題。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中,誰能夠提供優質的服務,誰能夠提供更多的個性化的服務,誰能夠整合資源實現供應化的方案,可以說這個企業就能在這個行業中領軍、持續的發展。如果在這個行業中我們僅僅是靠運輸獲取可持續增長的動力是不夠的,因此我們就提出了:如何做別人不能做的事和如何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鐵路本身具有網絡性,中國的鐵路有75000多公里,中國的南北、東西之間的跨度都在5300公里以上。所以大區域之間的長距離調動,可以說鐵路具備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在這種優勢上,如何發揮鐵路這張整個網絡的優勢。它不是分割的,它是一個整體,它是快捷的,它不受地域之間限制。能夠有效地控制這個資源和調配這個資源,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但是光有這個優勢還不夠,還怎么能夠適應客戶的要求等。所以,最近我們在探索商業模式上和制造業實行了一次聯動,叫做“網絡倉庫+2448”的模式,這本身就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創新。實際上也是在創造著需求。我們感覺推出這個需求以后在制造業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

  我們主要解決了幾個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全球采購以及中國制造的輸出,再加上訂單生產和快速及時交貨,以及供應鏈上游貨的準時供給成為了制造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提出的是對這個市場進行分析。很多制造業在分銷的過程當中最需要的是降低成本,因此他們往往采取的是分銷制度,工廠出來到大區,再到中等省市,再到終端客戶,是一種分層的分銷模式。

  這樣的分銷模式帶來的問題是下游產生的需求實際上和廠家之間是不互通的。而且在每個地區選擇的分銷商是由招標的方式確定的。我們發現若干的企業都是這樣的情況。所以它等于阻斷了終極客戶和制造商之間的關系,同時為了應對市場的變化在囤積著貨物。

  比如手機,手機的變化非常之快,今天看到市場好,做了很多囤積,明天市場型號變了這些手中囤積的貨物變成了積壓。這樣來看等于制造廠家并不知道客戶的需求,并不掌握分銷商的庫存。所以我們提出了“網絡倉庫+2448”。

  第一個方案,將全國幾十家網絡甚至七八十家經銷商的倉庫通過優化,整合到5-10家。它覆蓋的范圍仍然包括原來七、八十家經銷商倉庫的范圍。這5家劃分的區域,用我們的鐵路實現24小時最遲48小時的配送。這樣等于用5個庫代替了全國七、八十個庫。

  第二個方案,客戶再提出要求直接找生產商。生產商給誰下訂單呢?是給幫他管理的倉庫下訂單。我就根據訂單的要求在這些庫內選擇離這個客戶最近的庫實行2448的配送,而且實行的是直接上門的配送。所以解決了與客戶之間的連接問題。

  第三個方案,我建這幾個庫是建立和客戶聯結的互聯網平臺上,客戶有什么需求不斷的告訴我們。而我給他們提供的是這個庫里存的是什么貨物,什么品類的,什么型號的,什么廠家的。這些貨現在每個品種數量都存在著多少。我們通過這個信息平臺給他們提供庫管。這樣等于,幫助他們把這個成本也省了。所以,這種外包的服務方式使我們能夠達到客戶對監管的過程。通過這個模式的創新,以后以至于很多企業都把中間的經銷商整合了,把倉庫整合了,把信息整合了,所以為這些企業創造了非常大的價值。我認為這就是給企業在創造需求,因為它自己想都不敢想,他能夠通過一家物流企業把它的供應鏈完全整合。

  我們再來看看物流業。物流和IT一樣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實時的交通和物流,全球的經濟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所以說在物流行業當中,我們的解決方案要能夠實現多式連運,把鐵路、海運和公路運輸整合在一個解決方案中,這樣才能實施一個實時的網絡。

  為此,中鐵快運形成了鐵路干線運輸網、區域公路運輸網、配送服務網、主要城市經營網、開放式計算機信息網“五網合一”的核心優勢,網絡輻射國內275個城市、736個營業網點,使公司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