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可行性分析不能以偏蓋全,也不可以什么雞毛蒜皮的細節都加以權衡。可行性分析必須為決策提供有價值的證據。

聯想集團領導人柳傳志曾說:“沒錢賺的事我們不干;有錢賺但投不起錢的事不干;有錢賺也投得起錢但沒有可靠的人選,這樣的事也不干。”柳傳志為決策立了上述準則,同時也為可以行性分析指明了重點。

一般地,軟件領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考慮四個要素:經濟、技術、社會環境和人。本節只是泛泛地解釋這四個要素,旨在建立全局分析的觀念。4.2節將結合案例圍繞上述要素進行重點分析與評注。

經濟

經濟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成本——收益”分析和“短期——長遠利益”分析。

一、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最容易理解,如果成本高于收益則表明虧損了,如果成本大大高于收益那就虧大了。商人都不喜歡做吃虧的事情。有些商店成天貼著“最后一天跳樓大拍賣”的標語,意思是:我準備吃大虧讓你占便宜,同志,你快上鉤吧。
如果是為客戶做軟件項目,那么收益就寫在合同中。如果是做自己的軟件產品,那么收益就是銷售額。
人們在預估產品銷售額時常常過分樂觀而犯下大錯。那些對你的產品說恭維話的人并不見得就是要買貨的人,俗話說“嫌貨才是買貨人”。當你沒碰到一個挑刺的人而感覺這產品好得會讓你發大財時,就要做好會破產的心理準備。
如果做的是小本生意,那可得對成本進行細算。軟件的成本不是指存放軟件的那張光盤的成本,而是指開發成本。要考慮的成本有:
(1)辦公室房租。
(2)辦公用品,如桌、椅、書柜、照明電器、空調等。
(3)計算機、打印機、網絡等硬件設備。
(4)電話、傳真等通訊設備以及通訊費用。
(5)資料費。
(6)辦公消耗,如水電費、打印復印費等。
(7)軟件開發人員與行政人員的工資。
(8)購買系統軟件的費用,如買操作系統、數據庫、軟件開發工具等。有些老板買盜版的系統軟件,卻按市場價算成本,可從美國佬那里賺一筆。
(9)做市場調查、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的交際費用。
(10)公司人員培訓費用。
(11)產品宣傳費用。如果用Internet作宣傳,則要考慮建設Web站點的費用。
(12)如果客戶是政府部門,還要充分考慮用于吃喝玩樂、行賄的費用。
(13)如果公司的風水不好,會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管理費。每戳一個紅艷艷的公章都要化一把鈔票。

二、短期——長遠利益分析
人們喜歡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還想著別人家里的。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兼得是人們夢寐以求的事。在商業上,這等好事可不會輕易降臨。
短期利益容易把握,風險較低。國內軟件公司經常出現一窩蜂地去做信息管理系統、多媒體光盤、系統集成項目或Internet服務。每當我們沉迷于短期利益不思進取時,應該好好回憶童年時代那些偉大的抱負,給自己一些激勵。
長 遠利益難以把握,風險較大。能為了長遠利益不惜短期虧損的人,要么是雄心勃勃的將帥之才,要么是“紙上談兵”、“眼高手底”的那一類庸人。國內目前有不少 Internet企業,只投入不產出。為了成就將來的霸業,甘愿現在拼財力、比耐性。最后存活下來的幾個公司將瓜分市場。
那些為長遠利益奮斗的人們,你們可得把長征的路途走完啊,千萬別讓事業中途夭折。

技術

技術可行性分析至少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1)在給定的時間內能否實現需求說明中的功能。如果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遇到難以克服的技術問題,麻煩就大了。輕則拖延進度,重則斷送項目。
(2)軟件的質量如何?有些應用對實時性要求很高,如果軟件運行慢如蝸牛,即便功能具備也毫無實用價值。有些高風險的應用對軟件的正確性與精確性要求極高,如果軟件出了差錯而造成客戶利益損失,那么軟件開發方可要賠慘了。
(3) 軟件的生產率如何?如果生產率低下,能賺到的錢就少,并且會逐漸喪失競爭力。在統計軟件總的開發時間時,不能漏掉用于維護的時間。軟件維護是非常拖后腿的 事,它能把前期拿到的利潤慢慢地消耗光。如果軟件的質量不好,將會導致維護的代價很高,企圖通過偷工減料而提高生產率,是得不償失的事。
技術可行性分析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做得了嗎?做得好嗎?做得快嗎?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的可行性至少包括兩種因素:市場與政策。
市場又分為未成熟的市場、成熟的市場和將要消亡的市場。
涉足未成熟的市場要冒很大的風險,要盡可能準確地估計潛在的市場有多大?自己能占多少份額?多長時間能實現?

擠進成熟的市場,雖然風險不高,但油水也不多。如果供大于求,即軟件開發公司多,項目少,那么在競標時可能會出現惡性殺價的情形。國內第一批賣計算機的、做系統集成的公司發了財,別人眼紅了也擠進來,這個行業的平均利潤也就下降了。

將要消亡的市場就別進去了。盡管很多程序員懷念DOS時代編程的那種淋漓盡致,可現在沒人要DOS應用軟件了。學校教學尚可用用DOS軟件,商業軟件公司則不可再去開發DOS軟件。
政策對軟件公司的生存與發展影響非常大。整個90年代,中國電信的收費相當高,僅此一招就把國內互聯網企業打得奄奄一息。某些軟件行業的利潤很高,但可能存在地方保護政策,使競爭不公平。政策不當將阻礙軟件公司的健康發展,可最怕的還是政府干預企業的正當行為。例如:
現在家電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其中有一個著名企業的總裁十分了得,把對手打得節節敗退。于是中央領導人就來視察該企業并作講話:“你們的業績輝煌,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你們總得給兄弟企業的同志們留口飯吃吧!”

有一次我拜訪了北京大學一位研究經濟學的朋友。這個年青人,還是個黨員,競然這么說:“我最近在研究國內明星企業的興衰問題,我發現了一個規律,明星企業一旦被政府領導人視察過,它就忘了自己是誰,就會做些走向死亡的蠢事。”

我 實在不明白企業中為什么還要有“書記”職位。我以為“書記”乃是天下第一號可笑的官銜,“書記”本是“秘書”(secretary)的同義詞,是個可有可 無的行政人員的稱呼,在中國竟然成了最大的官銜。每次看到新聞聯播把國家主席錯叫成總書記我都十分氣憤:因為總書記的稱喟只對幾千萬的黨員適用,國家的新 聞機構難道不面向十多億普通老百姓?如果我將來的工作單位還靠“書記”來管事,我每天準忙著生氣,那里還有精力去編程。



有句名言:“人分四類——人物,人才,人手,人渣。”
如果一個軟件公司里上述四類人齊全了,那么最好的分工是讓“人物”當領導,“人才”做第一線的開發人員,“人手”做行政人員,“人渣”負責行賄。

這里只談公司的領導與開發人員“行還是不行”。“人物”畢竟是少數,“人才”可是濟濟的。舉重若輕的那類“人才”可以做領導,舉輕若重的那類人才適合做軟件開發人員。假如一群持有學士、碩士和博士文憑的畢業生到軟件公司應聘,該如何錄用呢?我的建議如下:
先選擇本科畢業生,因為他們正當青春、干勁十足、不擺架子、不恥下問、要求不高、奉獻甚多。
其次選擇碩士畢業生,如果該生沒象范進中舉時那么老,并且在讀碩士時沒有天天去造文章而丟棄了編程工作,那么讓有經驗的學士程序員帶他們煅練幾個月就可以用了。

如 果學士、碩士被其它公司取光了,那只好撿幾個博士充數。博士到了軟件公司有什么用呢?我想不出有什么用,只知道他們挺值得可憐的:從碩士讀到博士出頭,這 六七年時間,真本事沒學多少,倒學會“眼高手低”甚至“弄虛作假”;畢業時驀然回首,發覺青春已被虛度,心靈已呈老態,唯有長嘆短噓,強把自負作自信。我 也將博士畢業,就要論為三手貸賤賣了。真羨慕那些比我年輕的學士、碩士們,他們可以遠走高飛,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