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舒適圈,指人們在不同場合中感覺到自在的程度。
在自己熟悉的場所,在自己熟悉的人群中,人們就會感覺到很安全。舒適圈是我們生存的必須,但是因為沒有壓力,沒有緊迫感,在舒適圈中,人就會變得松懈,潛能無法被激發出來。對于成長和成熟來說,突破自我設限,跳出舒適圈,是唯一的必備條件。
對于社交來說也是如此。很多人總是強調:我不善于交往,我不喜歡在陌生人面前說話。這種語言,常被一些強調自己獨特性的人拿來使用,為的是擋住泛濫的人際往來,只選擇與自己同類的人進行交流。但是對于那些恐懼交往的人來說,這話的含義卻不那么讓人樂觀。
對未知有恐懼感,這是人的本性,但是成長本來就是突破恐懼的過程。如果一味讓恐懼控制你的人生,那么你就沒有探索發現的機會,也就沒有領悟更廣泛人生的意義。因此,在成功學里,人們紛紛表示:我們應該跳出舒適圈,進入到更廣闊的天地,才有更好的發展,也才有更大意義上的成功。
這種在成功學上的建議也可以拿來發展人脈學,如果你只在熟識的人群中,如果你只在感到舒適的朋友圈中生存,你的人脈網就將慢慢枯竭。因為沒有新朋友的加入,你的信息量會變少,在老朋友中間你失去了傳播信息的功能,你進行關系維護的唯一方法就是所謂的感情,還有一成不變的行為習慣。在這個信息就是生活的年代,除非你的朋友也是一幫老朽,否則,不會有人愿意常年累月地重復單調無味的生活模式。
人脈,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生活方式,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脈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它已經成為成長成熟的一種訓練方式。越是喜歡交朋友的人,其門路就會越廣,其成長的速度就越快,其成熟的程度也就越高。
胡雪巖很小的時候,由于家境貧困,只能給別人的店鋪做伙計。雖然是伙計,但是胡雪巖的地位也很不錯,是一個很受器重的人物。
胡雪巖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胡雪巖認識了一個叫王有齡的官宦后代。本來兩種圈子里的人,兩種文化底蘊,不可能有什么共同語言,但是胡雪巖卻覺得和王有齡很投緣。通過與王有齡的深入交談,胡雪巖越發覺得王有齡絕非等閑之輩。胡雪巖很欣賞王有齡,也愿意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
posted on 2015-10-01 13:50
jay 閱讀(207)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