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于丹《論語》心得
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里?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給出的答案讓我們乍聽起來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這里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止無休。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也就是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于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夫子的這種態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
posted on 2008-01-14 15:35
姚明 閱讀(254)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 所屬分類:
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