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賬。
今年春節回家的時候帶了三本書。去年中秋節的時候外服發了200塊錢的卓越卡(啊,不是公司的,啊,說出來沒人信),我覺得自己還是個看書的人,因此買了8本書。不過我覺得自己大概不是個做文學的人,所以買的都是些什么數學啊物理的民科書。里面有本講時間的,原本以為是物理,結果是本哲學書,堅持到看完了才知道。之后8本只看了1/4本,于是到了春節。家里的電腦是02年買的,到現在就跟屎一樣,因此給家里添置了一臺。不過在這之前的三天,只能把上網的時間用來看書了,然后把這本書給解決掉了。接下來解決了那本哲學的,現在在看一本我也不知道他在說什么的。
我是懷著一種什么心情來看書的呢?覺得不看書就如同有負罪感一般,因此總是千方百計想把它們看完。看完的時候是什么感覺呢?除了接收到了知識感到欣喜以外,還有一種神奇的感覺類似“如釋重負”的感覺。我覺得很不舒服。
對比起自己更加喜愛的編程,我突然想起在大學的時候,不寫程序也是有負罪感的,不過現在沒有了。當時其實我也很坦白,說不寫程序會有負罪感,并且引以為豪,以此證明自己是一個愛寫程序的人。現在想起來是有點滑稽。人每天都說話,說話就是生活,但有一兩天你沒說話,你有沒有負罪感呢?想必是沒有的。沒有人會覺得一兩天不說話會對不起自己或者對不起別人。當然吃飯是不一樣的,不吃飯是會死的。寫程序對于現在的我來說就如同說話。寫程序就是生活,但是有一兩天你沒寫程序,其實也覺得沒什么,這種事常有。但是自己是不會因此就再也不寫程序的,就如同你自己不會因為一兩天不說話就永遠不說話一樣。當然如果你一兩天不吃飯,估計就永遠不吃飯了……
那寫程序對于我是什么呢?初中的時候,覺得寫程序很有意思,自己搞著搞著總能擺弄出一點事情來,沒有理過微軟的fellow們。高中的時候,覺得寫程序是一種追求,很有遠大理想,看到了微軟主頁上的那三十多個fellow,覺得自己將來就是想成為他們一樣的人。大學的時候,覺得寫程序是一種義務,雖然自己再也不拿fellow當終極目標了,覺得修煉自己就是一種快樂,覺得反正自己的目標大概是要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的,不管將來是不是fellow都無所謂。到了現在,寫程序儼然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自己仍然對自己有嚴厲的要求,寫出來的代碼要高性能要好改還要富有藝術感,但已經不覺得厲害不厲害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情了。我就是寫程序,寫程序就是我,反正遲早是要厲害的,那只是時間問題,也就不執著于那個了。
因此我現在沒有宣稱自己是喜歡寫程序的人了,而宣稱我自己就是寫程序的人。想必當年覺得“喜歡寫程序”就是自己身份的一個標簽,認為只要不寫程序,我也就不成為我,而且對不起貼在身上的標簽了。如今,程序還是在寫,但標簽已經沒了。激情在,理想在,功夫也在,程序也一直在寫。只是寫程序已經變成了自己想寫就寫,不想寫就不寫,隨心所欲的狀態了。
因此對比起看書,說不定自己仍然很在意“喜歡看民科書”的標簽。實際上我也是這么做的,對外宣稱自己是喜歡看民科書的人,而不是看民科書的人,跟寫程序相反。所以大概會有這種感覺罷。
想想以前也有過不少愛好,譬如4歲的時候開始的鋼琴,8歲的時候開始的看民科書。10歲的時候開始的糊變形金剛,14歲的時候開始的寫程序。堅持下來的也就是看民科書跟寫程序了。然后經歷都是差不多的,一個事情自己做得好,然后就慢慢有了追求,然后就變成了標簽,如果順利的話那個事情也就成為了生活了。
什么時候看民科書能成為生活呢?我想能看的民科書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大概也只能當個標簽吧,說不定哪天自己寫程序寫爽了,也寫寫跟編程相關的民科書,然后就貼上了個“喜歡寫民科書”的標簽了。
posted on 2011-02-08 09:09
陳梓瀚(vczh) 閱讀(4236)
評論(13) 編輯 收藏 引用 所屬分類:
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