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臺:盛大架構師周愛民回顧職業歷程,分享十項建議
【CSDN 11月20日消息】也許是由于《Delphi源代碼分析》,也許是《大道至簡》,也許是他的博客、項目,也許是他的培訓講座……總之我們知道了周愛民(網名:Aimingoo),而且我們會很中肯的說一句“嗯,這哥們在
程序員圈里有點名氣。”作為一名程序員,他如何看待職位、榮譽和名氣;他如何如何積累和感悟
技術;如何把握自身的質變呢……帶著諸多問題,CSDN記者采訪了他。周愛民回顧十余年職業歷程和技術發展,道出了他的看法。
記者:你現任上海盛大網絡平臺架構師、主導并參與過很多項目、拿過Borland公司授予 “Borland Delphi產品專家”等稱號和榮譽、出過書、在開發界也有不小的名氣……作為程序員,你如何看待職位、榮譽和名氣?---------
周愛民:職位并不等于榮譽,做架構師也沒什么,只表明你可以做這件事而已。個人能力的不同,有些能做主程,有些人能做
項目經理,但他們換個位置就不見得能做好。所以架構師也只是這樣一個位置,只是個性、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罷了。至于榮譽,例如“Borland Delphi產品專家”,我經常把它看成是老朋友們的關照。當一個人把榮譽放下之后,心里就空了,就知已而后勇了。當一個人被榮譽填得很滿的時候,就認不得方向,不知進取了。這樣的階段我也有過,但有幸能從朋友們那里學到做人做事的方法,漸而漸之的克服,也就對榮譽、名氣之類的看得淡些了。
但名氣這個東西,還是要的。有名氣其實是好事,因為有些事是得有些知名度才能去做的。只是不能因此而變成了追名逐利之徒。名氣其實是負擔,是責任。就象CSDN出名了,就得做與這樣的知名度相符的事,做有影響力的事。這是CSDN的責任。否則,為啥不去做小論壇呢?反正大家都是主頁+論壇+BLOG嘛。但反過來說,出名是虛的,做事是實的。沒有人因為出名而把事做好,相反會因名氣而把事做砸。盛名之下,還是要做實事的。勤勤墾墾地,一朝一夕地做實事,一是得人尊重,二是充已實質。
說到尊重這個東西,其實比名氣重要。別人敬服你,只是尊重你,而不是因為你有名。網絡之浮華,名人多了去了,卻不見得都那么受尊重。所以做人是做品,不是做名,也不是做秀。
記者:“十余年軟件開發、項目管理、團隊建設經驗”,說長也不長。但從《Delphi源代碼分析》和《大道至簡》包括論文等能看到你對技術方面有很深的體會,最主要的是個人很深厚的感悟。很多人十余年做不到你這點。能否請你談談你是如何積累和感悟技術的?---------
周愛民:我常說我讀書不多,但這并不等于不好。因為讀得少了,就可以讀得細些。同樣的道理,經歷的長短,也并不等于積累的多少。因為積累的關鍵在于反思與回顧。如果一個人做了十年
工作,十年后與十年前所做的毫無二致,那積累也是零。所以積累的表現在于改進。現在大家都說在講知識管理,這家也在推,那家也在上。但是知識管理的根本,不是那些制度、文檔與程序、流程,而是企業的、個人的反思與回顧,以及在這些反思回顧上的改進。所以知識管理也好,個人積累也好,不在于有多少,而在于思考了多深,在于知而后改,知而后進的程度與力度。
有些東西是套話,或者看起來象套話。如同上面這些。但是也可能是真實的感受,一如我之此時。其實十年來,我做了些什么呢?我感受了些什么呢?只是幾件事,只是幾次大的思考與反省。我就是這樣進化的,做久了就停下來看看,停下來想想。想不明白就去看書,看不明白就去做事,然后再想。做程序如此,做人如此,做久了,就現在這樣子了。
記者:在過去的這十余年中,你將自己的程序生涯劃分為幾個階段?什么情況下你會感覺到自己的技術到了質變的程度?---------
周愛民:這個問題所涉及的階段性的變化與情緒,是可以為別人參考的,所以我多談談。
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些,例如我的第一份工作。從拿到合同到工作,一切順利。做的時候也自然盡力。但過了半個月,工期過了一半,活還沒有做完的樣子。同事一句話說:這是你的第一份工作,你必須做好,否則就沒人信任你了。自此恍然大悟:我已經是個大人了,我得為自己做的事負責。面對我的職業、事業或工作,我沒有任何可以推脫的理由。從此便有了所謂的“職業精神”。
這個雖然不是技術的質變,但是是人生的蛻變。總得從孩子變成大人,從學生變成職員。在這樣的階段中,你得保持警醒。如同上面這個故事,如果我不警醒,同事的提醒充耳不聞,那么我就可能會在事業中不停碰壁而不自知。要知道,在職場上,不見得有人會可憐你是個學生,也不見得有人會真心的提醒你。如果你不自醒,不自警,那不醒事的不開化的,自然會被趕出圈子。這就是所謂競爭。
再來說技術的質變。我寫《Delphi源代碼分析》的時候,只是一個技術上的強手。寫它的目的也很單純,就只是想寫而已。也沒有認為自己會從此走上一條什么道路,或者因此而榮華錦織。寫的效果,也只是在技術上的精進而已。真正給我質變的動因,在于因為寫這個書的緣故,有一天要去做個Delphi的培訓,在做了幾十頁的PPT之后,我突然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你在做什么。
對自己的拷問,使得我展開了新一輪的反思。再早一次的反思,使我從一個21歲的區域總經理走回專職程序員,而這一次,我來到了
工程領域之外——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立時讓我站在“工程”之外去看工程。如同換位思考一樣,我象一個第三者,站在我與忙忙碌碌的工作之外,去重新視看這一切。
這一次思考產生了《大道至簡》一書的原型,也就是那張EHM圖。后來我在工程領域里的思想與方法,就進入了所謂“知律而變”的階段:因人、因事、因一時之需而處理工程的枝節。所以《大道至簡》的英文名是“靈活工程的思想(thinking in flexible engineering)”,原因也在這里。
從《大道至簡》中對工程本相的探索走回技術,是另一個過程。這來自于另一個思考,是王昊說的一句話(王昊DelphiBBS總版主,《大道至簡》一書提到過他)。他說“程序=算法+結構+方法”,本質是把“程序”名詞動詞化了。也就是說,我在《大道至簡》中所講的,是“做程序”的本質,而不是“程序”的本質。我的第三本書是《JavaScript語言精髓與編程實踐》的,就是抱著探索這種“程序的本質”來寫的一本書,已經完成并交給
出版社了,大約是08年的1月份出。
回顧上面的話題,我是在什么情況下“感覺到自己(的技術)到了質變的程度”呢?往往的,就在自已的或者別人的一句發問。我對一個“茫然未覺的問題”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和洞悉它的欲望。所以當我猛然反省或朋友提點時,會立時如“醍醐灌頂”,從而讓自己走向另外的一個階段。我想——依我對這一過程的了解來說——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時時醒覺,就是讓自己處于聆聽的狀態,聽自己的聲音,或聽別人的聲音。這種醒覺并不是在不停的編程中獲得的,也不是在不停的閱讀中獲得的。而是安靜下來,停下來,把自己空出來,然后就獲得了。
記者:哪些因素會驅使你會選擇轉移技術方向或者繼續深挖?---------
周愛民:我想我不會停下在技術方面的探索。我在BLOG上寫過:“工作是實踐,著書是研究。做不好實踐,就做不好研究。因此好好工作是前提——我不想我對軟件的思考變成無源之水,那樣的話,還沒有流到大家的面前,就已經干涸了。”所以在具體的工程、技術、架構上的實踐對我而言是必須的、必然的。
至于方向,如果我還在軟件行業,那么方向就從來也沒有變過。不是說今天寫程序、明天做架構就是改變方向了。這所謂的方向是什么,取決于你的視野是什么。
記者:對于程序員的技術發展和職業規劃能否給大家一些建議呢?---------
周愛民:1、不要急。
2、不要只做不想。
3、聽別人的話,即使你不想聽。
4、訂一個五個期的目標,寫一個一年期的計劃,然后回顧它。
5、學好中文,學好寫文章,學會打標點符號。
6、把工作當成事業做,天天都在做事業,才會成功。
7、理論看不懂,就去實踐;實踐遇到問題,就去看理論。
8、參加一個開源項目,如果沒你感興趣的,就自己發起一個。
9、保持自己對某一件事物的熱心、執著,即使這件事與你是不是程序員毫無關系。
10、成功不能被復制,但失敗總在不停復制。看看別人是怎么倒下的,你可以更早地成功。
記者:關于CSDN即將開幕的SD2.0大會,你最期待哪位專家和哪場課程?---------
周愛民:太多了。老實說,我感興趣的領域很多。但聽講課與工作一樣的——你不能每場課/每件事都參與。
除了我近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例如Andrei Alexandrescu的“Lock-Free Data Structures(無鎖數據結構)”,以及Ivar Jacobson的“夠了——讓我們實踐吧”,還有“多核計算中的分布式數據結構”之外,我大概會走到某個地方,站下來聽聽,然后決定是否繼續聽下去。對了,云風的話題我很感興趣,作為同業者,我想知道網易是怎么做的,以及云風是如何思考一些領域內的問題的。因此我想我會去聽聽他的《大世界網絡游戲服務器的構架》。【記者:吶不喊】
歡迎對“專家看臺”提出意見和建議,更歡迎您的投稿:wangyl@csdn.net周愛民簡介:十余年軟件開發、項目管理、團隊建設經驗。曾任多家軟件公司高級
程序設計師、項目經理、部門經理、區域總經理等職,現任上海盛大網絡平臺架構師。目前主要從事
軟件工程、體系架構和語言基礎方面的研究與實踐。2001年,主持完成的“極光數據處理倉庫中心系統”被河南省信息產業廳授予省
高新技術產品二等獎。2003年,被美國Borland公司授予 “Borland Delphi產品專家”稱號。2004年,出版《Delphi源代碼分析》,被譽為“Delphi領域精品著作”。2005年,發布《大道至簡》第一版(電子版)。2006年,發起開源項目QomolangmaOpenProiect,探討語言系統基礎技術。2007年,出版《大道至簡》第二版(電子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