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中
國古代主要用于報時的建筑。設置鐘鼓樓,敲鐘鼓以報更時,這是自古以來的做法。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于宮廷內,一種建于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筑。宮廷
中的鐘鼓樓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城市中的鐘鼓樓早為專用報時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實行宵禁,早晚擊鼓鳴鐘是啟閉坊
間大柵欄的信號。建于明洪武年間的西安鐘樓鼓樓是現存最古老的實例。此外,唐代寺廟內也設鐘樓和鼓樓,元、明時期發展為鐘樓、鼓樓相對而建,專供佛事之用。因此,過去各大城市,各大寺廟,都蓋有大小不等的鐘樓和鼓樓。
鐘鼓分建后的鐘鼓樓,除了北京是在中軸線南鼓,北鐘外,一般都是東西一邊一個,十分對稱。西安就是東鐘西鼓,各寺廟里也都是鐘樓在東,鼓樓在西。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北京的國子監。這里每天辰時鳴鐘、酉時擊鼓、辰集酉散,敲定了文人學士修學的嚴謹。但處處透著學問,連鐘鼓樓都各別,他就是“東置鼓、西懸鐘”的格式。東邊是鼓樓、西邊是鐘樓。
到底是西鐘東鼓 ?還是東鐘西鼓 ?這有一個小故事。想當年在建造辟雍的鐘鼓樓時,連監造國子監的和紳、劉墉等人包括乾隆爺在內都認為,早晨太陽東升,傍晚太陽西落,“晨鐘暮鼓”自
然應是東鐘西鼓。但圖紙卻受到鄉下來的工匠的一頓嗤笑,工匠們認為晨鐘就是指早晨第一縷陽光照到鐘上時敲鐘,當然要把鐘房擺到西邊的位置;暮鼓是指傍晚快
落山的陽光照到鼓上時才要擊鼓,理應要把鼓房放在東邊。理直氣壯的說辭把和紳、劉墉等人包括乾隆爺都說的沒脾氣,自此扭轉歷朝歷代“東鐘西鼓”的布局,成就了西鐘東鼓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