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從大學到現在配過兩臺PC,第一臺Celeron的機器從大二用到研究生畢業,之后開始用筆記本。第二臺PC是09年入手的,那陣子玩超頻,但心浮氣躁,胡亂嘗試一下就淺嘗輒止了,連一些基本原理都沒有弄清楚。最近剛搞好新房安頓下來,有了自己的工作間,在重新組裝PC和設置BIOS的時候又想超頻了,但這次我期望做到知其所以然,故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惡補了一下硬件知識,權當作學習筆記。由于網絡上關于硬件(特別是內存部分)知識很雜,僅以自己認為比較靠譜的內容為依據,如有不準確之處,歡迎指正。由于使用的是Intel CPU,本文限于Intel架構,且不適用I系列架構。
總線概覽
二、術語
主板芯片組:北橋芯片和南橋芯片。
北橋(Northbridge):PC主板芯片組其中之一,設計用來處理高速信號,與CPU、內存、AGP/PCIE、南橋芯片進行通信。
南橋(Southbridge):PC主板芯片組其中之一,設計用來處理低俗信號,通過北橋和CPU通信,與大多數I/O控制設備接口,如PCI控制器、ATA控制器、USB控制器、網絡控制器、音效控制器。各個芯片廠商對南橋芯片的命名有所不同,Intel將其稱為ICH,nVidia稱為MCP,ATI稱為IXP/SB。
前端總線(FSB, Front Side Bus):指CPU與北橋芯片之間的數據傳輸通道。
鎖相環(PLL, Phase-Locked Loop):一個閉環的反饋控制系統,它可以使PLL的輸出可以與一個參考信號保持固定的相位關系。
時鐘頻率:確切點是晶振頻率,與鎖相環電路配合使用為PC提供定時信號,通過倍頻/分頻產生不同頻率的基準信號,用以同步系統的每一步操作。對于CPU主頻,它是由晶振提供的頻率通過CPU內部的PLL電路倍頻而來。
CPU外頻:系統總線的工作頻率,體現了CPU與芯片組之間的總線速度。
前端總線頻率:CPU與北橋芯片之間的總線工作頻率。之所以將CPU外頻與前端總線頻率區分開來,是因為Intel在Pentium 4中加入了Quad Pumped Bus架構,使得系統總線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傳輸4次數據,也就相當于工作頻率為CPU外頻的4倍。
CPU倍頻:為倍頻系數的簡稱,是指CPU主頻與CPU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在PC發展初期,由于CPU速度不高,大部分元件時鐘均保持同步,直到80486時代,在CPU制程持續進步下,CPU的速度也加速增長,當時由于其他外部元件受電氣結構所限,無法跟進成長,因此Intel首次在CPU中加入了倍頻設計。它的作用是使系統總線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提升。
雙倍數據速率(DDR, Double Data Rate):使SDRAM在一個時鐘周期內進行兩次數據傳輸的技術,具體地說它在信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傳輸數據一次,數據傳輸率是之前僅利用上升沿進行數據傳輸的SDRAM的兩倍。
內存頻率:分為核心頻率(Internal rate)和I/O總線頻率(Bus clock)。每條內存都是由內存芯片組成,內存芯片的頻率就是核心頻率。I/O總線頻率是指北橋與內存之間的總線頻率。通常內存條標稱的實際上是最大數據傳輸頻率:I/O總線頻率X2。其實,從DDR到DDR3,其內存顆粒的頻率沒有怎么提升,提升的是總線頻率。JEDEC制定的DDR三代參數對照如下表所示:
雙通道:就是在北橋芯片里設計兩個內存控制器,這兩個內存控制器可相互獨立工作,每個控制器控制一個內存通道。在這兩個內存通道上CPU可分別尋址、讀取數據,從而使內存的帶寬增加一倍,數據存取速度也相應增加一倍(理論上)。流行的雙通道內存構架是由兩個64bit DDR內存控制器構筑而成的,其帶寬可達128bit。因為雙通道體系的兩個內存控制器是獨立的、具備互補性的智能內存控制器,因此二者能實現彼此間零等待時間,同時運作。兩個內存控制器的這種互補“天性”可讓有效等待時間縮減50%,從而使內存的帶寬翻倍。雙通道內存技術是解決CPU總線帶寬與內存帶寬的矛盾的低價、高性能的方案。
三、原理
CPU主頻=外頻×倍頻
從公式可以看出,要提升CPU主頻可以從提高外頻和倍頻兩方面著手。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兩者都會受CPU本身及外部硬件(主要是主板)體質的限制,如:鎖倍頻、主板FSB Frequency上限。
1)提高外頻
因為CPU外頻的設置直接影響系統總線工作頻率,所以通過提升外頻和搭配合適的內存,可以在主板支持的前端總線頻率上限內有效提升系統的整體性能。之所以要搭配合適的內存,是因為前端總線頻率提高,最大的受影響者就是內存,所以內存能夠支持的最高工作頻率也需要考慮。雖然GPU數據也要通過前端總線由CPU經過北橋到達顯卡,但是在僅針對CPU超頻的情況下,一般會將CPU與顯卡之間通信的頻率鎖定在100MHz。舉個例子:有一塊前端總線上限頻率為1600MHz的主板,假如搭配一塊上限為1600MT/s的DDRIII內存,1:2分頻比的前提下,需要將CPU的外頻提升到接近400MHz,整個系統才會比較平衡。
2)提高倍頻
通過倍頻的定義,可以看出,在外頻一定的情況下,提高倍頻,只能單純地提高CPU工作頻率。雖然,CPU的計算能力除了跟工作頻率有關外,還與硬件架構和指令集有關,成倍提高工作頻率肯定不等于成倍提高了計算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頻率提高肯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計算能力。
四、實作
五電容版E5200具有很強的超頻空間,在倍頻定在X8的情況下,1.2V便可以輕松上370MHz。主板在不超頻情況下FSB就已經支持1600MHz了,Corsair在使用XMP時支持1600,在整體考量(散熱、CPU壽命)后決定將CPU外頻定在350MHz、倍頻設為x10,這樣FSB可工作在1400MHz,內存按照 1:2分頻比I/O總線工作在700MHz下(數據傳輸頻率為1400MT/s)。BIOS設置如下:
內存CL、tRCD等值讓其自動讀取SPD配置。


參考:
[1] 前端總線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7%AB%AF%E6%80%BB%E7%BA%BF
[2] 晶振及其選用指南 http://www.naiteli.com.cn/Info/Detail_50139_7547.html
[3] 倍頻 http://baike.baidu.com/view/25647.htm
[4] DDR SDRAM http://en.wikipedia.org/wiki/DDR_SDRAM
[5] DDR2 SDRAM http://en.wikipedia.org/wiki/DDR2_SDRAM
[6] DDR3 SDRAM http://en.wikipedia.org/wiki/DDR3_SDRAM
[7] 五電容E5200 http://tech.163.com/digi/09/0316/08/54H0RJNT001618J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