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到一篇文章,說日本人煮蛋是用一個長寬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進雞蛋,加水50毫升,點火后1分鐘把水煮開,3分鐘后熄火,再利用余熱3分鐘把雞蛋煮熟,整個過程耗時7分鐘。而中國人煮雞蛋的慣常做法:首先打開爐具點火,鍋里接水250升放進雞蛋,3分鐘水開,再煮10分鐘雞蛋煮熟滅火。兩相比較,前者節水4/5,節省燃料近2/3,效率卻提高近1倍。
同樣是煮熟一個雞蛋,差別何以這么巨大呢?問題就在于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日本人煮雞蛋關注的不僅是要把雞蛋煮熟,而且還充分考慮到了如何才能更節約能源和提高工作效率。可是我們煮雞蛋就不一樣了,我們只問結果——只要雞蛋煮熟就行,至于能源消耗和效率問題壓根就沒有考慮進去。
正是由于簡單地追求結果,忽視資源的節約,造成我們在生產領域的各種浪費,直接危及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資料統計,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美國的10倍、日本的24倍,每創造一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消耗掉的煤、電等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如果不盡快轉變發展觀念,再大的“家當”也經不起如此折騰。
日本人夠富裕的了,煮個雞蛋都“摳門”得很。而不少國人卻總想著“窮大方”:“等俺有了錢,吃油條,喝豆漿,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豆漿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這固然是則笑話,卻透露出部分國人的畸形擺闊心態。現實生活中的豪華慶典、豪華裝修、天價服飾等等,無不滲透著浪費的影子。水、土地、能源等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天生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如果由著人的欲望開采,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自己的眼淚。
國家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當然,節約型社會并不等同不求發展,也不等同于堅守清貧、一味“節衣縮食”,而是要綜合運用立法、規劃、制度等手段,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的風氣和提高效率的意識。愿我們就從學習日本人煮雞蛋做起,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都能自覺考慮到節約能源和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