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無知,我一直感覺挺有道理的一句話。今天早晨起來莫名其妙想到了這句話,感覺有點怪。這句話可以表述為  越有知就覺得越無知  那么我們這么定義一下
1.有知為q,無知為nq
2.覺得有知p,覺得無知np

那么這句話就是 若q則np,逆否命題是 若p則nq 就是說 越覺得有知就越無知

那么作為一個知道這句話的一個理性人,假設你學的很多,就可以得到你自己變的更有知的結論。那么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知,就應該覺得自己有知(理性的分析),是成立的  就是若q則p

綜合上述我們得到認可的三條簡單表述是:
1. q --> np
2. p --> nq(based on 1,we know 1 is true)
3. q -->p

所以就有 q --> p -->nq ,哇塞,矛盾出現了!

文字表述就是 你越是有知那么你就越是無知(注意這里沒有“覺得”不“覺得”了)
所以從今以后我們可以逍遙了,耶!不用讀書咯!哈,明天出去慶祝一下!

或者用集合的觀點看,假設存在這樣的說明:
集合P是無知(無知是有知的一種狀態,可以說有知趨于無窮小),集合Q是拓展后的知識即有知,集合U是宇宙知識集合。
那么顯然有P<Q<U

我們就可以想象一個文氏圖,可以用周長L表示感覺無知的程度,用面積表示S表示有知程度,那么就有這樣的表述
S(P)<S(Q)<S(U),呵呵,由于包含關系這是顯然的,說明學的越多就越有知

但是感覺有知無知卻不能簡單的說L(P)<L(Q)<L(U),因為雖然是包含關系但周長說不定是小的長,形狀不同嘛。
由此我們有這樣的結論:即感覺這個東西比較復雜,跟知識的多少可能有一定關系,但至少與知識的構成(形狀)肯定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