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編輯詞條創建詞條
 |
|
地震 |
地震指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當地球內部在運動中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巨大壓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強烈地震過后往往伴隨著一系列較小的余震。
 |
地震 |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動。它發源于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
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巖層變形、斷裂、錯動,于是便發生地震。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濃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發生印度尼西亞伊里安查亞省北部海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于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達水平晃動。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我國一般采用里氏震級。通常把小于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于30個6級地震,或相當于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發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時一定點地面震動強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
震級與烈度,兩者雖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強弱,但含義并有一樣。同一個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因地而異,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樣。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后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
由于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占地震總數的95%以上);由于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本來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因破壞性地震事關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就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敏感問題。
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它的成因和機制是什么?由于地殼構造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這個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巖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于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為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于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地震波主要有兩種傳播形式:縱波和橫波。縱波傳播速度快、通過能力強,所以當地震發生時,首先到達地面,這時位于震中的人們會感到上下顛簸。接著橫波到達,大地便開始前后左右搖晃,嚴重時造成房倒屋塌、土石崩落、公路變形。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來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高。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 30倍。
某地區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用烈度表示,其大小同震級、震中的距離有直接關系。此外還和震源深淺、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等有關。在距震中距離相同的地方有時烈度相差也很大。
地震是一種普通的自然現象。地球上差不多每天都有地震,平均每年發生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5萬次,7級以上的大震平均不到20次。
 |
地震 |
地震的類型根據不同的需要和角度,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1)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把地震劃分為五類:
1. 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地下巖層受地應力的作用,當所受的地應力太大,巖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錯動,巖層破裂或錯動時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地地震波,當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就會引起地面的震動。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
3. 水庫地震:由于水庫蓄水、放水引起庫區發生地震。
4. 陷落地震: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開炮等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
2)根據震源深度進行分類:
 |
地震 |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是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紀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786公里。
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釋放的能量約有85%來自淺源地震,12%來自中源地震,3%來自深源地震。
3)按地震的遠近分類: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
近震:震中距為100—1000公里。
遠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4)按震級大小分類:
弱震:震級小于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指震級在3.0—4.5級之間,人能感覺到的地震。
中強地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大于6.0級的地震,其中又把震級小于8.0級的地震稱為強烈破壞性地震,大于8.0級的地震稱為巨大地震。
5)構造地震的分類:
 |
地震 |
孤立型地震:沒有前震,余震小而少,且與主震震級相差懸殊,地震能量基本上是通過主震一次性釋放的。
主震——余震型地震:一次地震的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別突出,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這個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它較小的地震中,發生在主震之前的叫前震,發生在主震之后的叫余震。
雙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動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發生時間接近,地點接近,大小接近的兩次地震釋放。
震群型地震:一次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過多個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的,沒有明顯的“老大”,其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80%以上。
 |
地震 |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 簡稱烈度,即地震發生時,在波及范圍內一定地點地面振動的激烈程度。(或釋為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地面振動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人的感覺的強弱,器物反應的程度,房屋的損壞或破壞程度,地面景觀的變化情況等。因此烈度的鑒定主要依靠對上述幾個方面的宏觀考察和定性描述。
震級 能量(單位:
爾格①)① 爾格:能量單位。一度電(一千瓦小時)的能量為3.6×1013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動及其影響的強弱程度。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把烈度分為Ⅻ度。一般來說,震中區烈度最高,破壞最大;距震中區越遠,烈度越低,破壞程度也越小。例如1975年7月28日唐山地震,震中烈度達Ⅺ度,而在北京的破壞程度只有Ⅴ度。一個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烈度卻是隨距離震中的遠近而不同,有時還會存在數個烈度異常區。
烈度不僅跟震級有關,而且還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質特征等有關。一般而言,震源淺、震級大的地震,破壞面積較小,但震中區破壞程度較重;震源較深、震級大的地震,影響面積較大,而震中區烈度則較輕。
從概念上講,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級有嚴格的區別,不可互相混淆。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強弱,它由震源發出的地震波能量來決定,對于同一次地震只應有一個數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異的,它受著當地各種自然和人為條件的影響。對震級相同的地震來說,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樣,當地的地質構造是否穩定,土壤結構是否堅實,房屋和其他構筑物是否堅固耐震,對于當地的烈度高或低有著直接的關系。(影響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結構、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們往往強調震中(或稱極震區)的烈度。
為了在實際工作中評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訂一個統一的評定標準。這個規定的標準稱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國使用的有幾種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國家比較通行的是改進的麥加利烈度表,簡稱M.M.烈度表,從I度到度共分12個烈度等級。日本將無感定為0度,有感則分為I至Ⅶ 度,共8個等級。前蘇聯和中國均按12個烈度等級劃分烈度表。中國1980年重新編訂了地震烈度表(見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 (簡要)
Ⅰ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微有感-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墻壁表面出現裂紋
Ⅵ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建筑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Ⅺ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周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
我國有哪些地震帶?
我國境內強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它各省都曾發生過6級以上的強震。但在空間分布上卻很不均勻,呈帶狀分布,稱為地震帶。我國東部的主要地震帶有郯城——廬江地震帶、河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等;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帶、南天山地震帶、祁連山地震帶、昆侖山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地震帶;中部為南北地震帶,貫穿中國;另外,還有臺灣地震帶,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
 |
地震 |
(1)環太平洋地震帶: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活動帶。此帶主要位于太平洋邊緣地區,沿南
北美洲西海岸,從阿拉斯加經阿留申至堪察加,轉向西南沿
千島群島至
日本,然后分成兩支,其中一支向南經馬里亞納群島至伊里安島,另一支向西南經
琉球群島、我國臺灣省、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至
伊里安島,兩支在此匯合,經
所羅門、
湯加至
新西蘭。全球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深源地震以及差不多所有深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所釋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總能量的80%。該帶是大多數災難性地震和全球8級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發震地帶。
(2)歐亞地震帶: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動帶。橫貫歐亞兩洲及涉及非洲地區。其中一部分從堪察加開始,越過中亞,另一部分則從印度尼西亞開始,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它們在帕米爾會合,然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區,再出亞速海。所釋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總能量的15%。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此地震帶中,此帶內也常發生破壞性地震及少數深源地震。
3)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此地震活動帶蜿蜒于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總長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4)大陸裂谷地震活動帶:該帶與上述三個帶相比其規模最小,不連續分布于大陸內部。在地貌上常表現為深水湖,如東非裂谷、紅海裂谷、貝加爾裂谷、亞丁灣裂谷等。
 |
地震 |
目前應用于地震監測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幾種:
1)測震:記錄一個區域內大小地震的時空分布和特征,從而預報大地震。人們常說的“小震鬧,大震到”,就是以震報震的一種特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鬧”并不一定導致“大震到”。
2)地殼形變觀測:許多地震在臨震前,震區的地殼形變增大,可以是平時的幾倍到幾十倍。如測量斷層兩側的相對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參數,是地震預報重要的依據。
3)地磁測量:地球基本磁場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種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過程,地磁場及其變化是地球深部物理過程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更有震例的事實。
4)地電觀測:地震孕育過程中,將伴隨有地下介質(主要是巖石)電阻率的變化及大地電流和自然電場的變化,由于這些變化與巖石受力變形及破裂過程有關,因此提取這一信息可以預測地震。
5)重力觀測:地球重力場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地球物理場之一,它與觀測點的位置和地球內部介質密度有關。因此,通過重力場變化可以了解到地殼的變形、巖石密度的變化,從而預測地震。
6)地應力觀測:地震孕育不論機制如何,其實質是一個力學過程,是在一定構造背景條件下,地殼體中應力作用的結果。觀測地殼應力的變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7)地下水物理和化學的動態觀測:地下水動態在震前異常現象,宏觀現象如水井水位上漲,水中翻花冒泡、井水變色變味等;微觀現象如水化學成分改變(如水中溶解氡氣量變化等),固體潮(天體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漲落現象——就象海水潮漲落一樣)的改變等。通過地下水動態的觀測,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層受周圍的影響情況和受力的情況,從而進行地震預報。
類似這樣的經常性的監測手段和預報方法還有不少。地震學家們根據多種手段觀測的結果,綜合考慮環境因素、構造條件和地球動力因素等,提出慎之又慎的分析預測意見。
戶外怎樣避震?
 |
地震 |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筑; 過街橋、立交橋上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墻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柜臺;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后懸掛物。
在行駛的電(汽)車內: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去后再下車。
野外怎樣避震?
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 避開山腳、陡崖,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等;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與滾石前進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特別要保護好頭部。
室內怎樣避震?
地震發生后,如來不及撤離建筑物,千萬要沉著冷靜,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利用建筑物內的避震有利部位,如堅固的桌椅下,睡床下,逃往小跨度的廚房、廁所、小房間、墻角,萬萬不能在窗戶、陽臺、樓梯、電梯及附近停留。
 |
地震 |
什么是地震宏觀異常?怎樣去識別?
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和活動規律,但有時由于某種原因,會出現異常現象。一次地震,特別是一次比較大的地震也會是引起這些異常現象的原因之一。地震引起的異常現象很多,如井水發渾、冒泡、翻花、變色、變味、陡漲陡落、水溫增高等;泉水突然枯竭或超常油出;天氣突然驟冷驟熱;天空中出現特別的光亮;地下發生奇怪的響聲以及人體能夠感覺到的小地震增多;一些動物突然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性,狂叫亂跳、亂飛,精神不振,不思飲食;一些植物出現提前開花結果或重新開花、重結果的不適時令現象等等。這些人們在震前能直接接觸和觀察的異常現象就叫地震宏觀異常。
當然,引起宏觀異常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并不都是地震前兆,所以發現異常后必須進行認真的綜合分析,把地震異常與非地震的干擾因素加以區別。
一般來說,產生非震的動物異常的因素有天氣變化、生理變化、環境變化、敵害侵擾等等。非地震的植物異常的因素有植物生長發育中遭病蟲害或氣象異變、地表形變等。
那么,地震前的宏觀異常有何特征呢?第一,這些前兆都受到當地地質構造的控制,呈條帶狀,象限狀或沿本地構造線方向分布;第二,這些異常在時間上有同步性,數量上有集中性,體現出種類多,范圍廣,數量大,反應強烈的特點。因此,宏觀異常的及時發現與落實,對地震的短臨預報至關重要,歷來為國家所重視,是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動物的異常反應與地震有關系嗎?
在大地震發生前幾天或幾小時,一些動物往往會出現驚恐不安狂奔亂叫,萎靡不振、不思飲食等異常行為。有關動物與地震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在自然界中,較大地震前有異常表現的動物約有58種,其中最常見的有狗、牛、馬、驢、豬、羊、雞、鴨、鵝、鴿子、兔、貓、蛇、魚等。
那么,為什么大震前會有動物行為異常反應呢?一些研究結果表明,當某一地區一個較大地震臨近發生時,其地表和地下的一些物理化學因素就會發生超常變化,如地聲、地溫、振動波、電磁波、水中的化學成分等,這些因素的超常變化,就會刺激某些動物,而這些動物的神經感知器官要比人類的某些神經感知器官靈敏的多。因此,當地震活動增強而引起自然界中的諸多物理化學因素發生改變時,某些動物就會出于本能地做出反應。
在我國,震前動物異常,曾對一些較大地震的成功預報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級地震和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的成功預報。
但必須指出的是,并不是凡有動物異常就一定有地震發生。由于能夠造成動物出現異常行為反應的因素很多,例如季節變化,氣候影響,環境的改變以及動物本身的生理活動及病理情況等,都可能造成動物的行為異常。所以,動物行為異常反應并不都是由地震引起的。況且動物還有適應性,也不是每次地震前所有的動物都會出現行為異常反應。因此,對動物的異常反應要注意觀察,認真分析研究,排除各種與地震無關的種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出現異常的動物種類、數量和范圍及集中程度,并結合其它多種觀測資料,加以綜合判斷,切勿草率行事。
氣象與地震有關系嗎?
 |
地震 |
“上看天,下看地,天地變化有聯系”。我國人民早就注意到一些強烈地震前所出現的氣象異常。我國歷史文獻所描述的大震前的“地慘天昏蒙黑霧”、“天昏慘,月益無光”以及“晚不生寒,朝不見露”、“日色正赤如血”、“悶熱異常,人不能寐”等現象,有些就屬于地震的氣象前兆。人們利用這種前兆,成功地預知了一些地震。科技工作者對氣象與地震的關系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已初步得到了一些認識。
1)有些地震與強冷氣團的移動關系密切。1967年5月11日西北發生的一次6.2級地震,就是在一股強冷空氣自阿拉木圖西進,氣壓發生很大變化之后出現的。
2)震區氣候顯著變暖(或變冷)也可以是強震的前兆。1954年2月11日甘肅山丹7級地震和1975年海城、營口地震前,氣溫也是變得特別暖和。而1966年3月邢臺地震前二十天左右,當地氣溫則降到十多年以來的最低點。
3)多年不遇的澇旱或大暴雨激發地震最突出。1963年河北邢臺地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1964年又遭受了四十多天的澇災,到1965年卻又出現了幾十年沒有見過的大旱,緊接著1966年發生了強烈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也發生在大澇大旱之后。1975年海城、營口地震前,頭年秋季雨水特別多。從歷史記載來看,1830年河北磁縣大地震,1889年河北大名強烈地震之前也都有大旱大澇。歸納起來,大致有“澇—旱—震”和“旱—澇—震”兩種類型。
上述種種震前的氣象異常,為地震的中、短期預測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因造成氣象變化的因素較多,所以并不是每次特異的氣象變化都能激發強震的發生,也不是每一次強震前都有氣象異常。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把震前氣象異常和正常的氣象發展過程區別開來,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植物重花重果是地震前兆嗎?
在強烈的地震前,動物會有各種各樣的異常反應。一些植物在地震前也是有反應的,例如提前出芽、開花、重花、重果等,據有關資料: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8.5級地震的前一年有“十月桃李華,林擒實(結果)”的描述;1852年黃海6?級地震前有“咸豐元年竹盡花,蘭多花蒂,重花結實”,“咸豐二年夏大水,秋桃、李重華,冬地震”的記載; 1975年海城地震前一年的11月,有的杏樹開了花;1976年初唐山一帶的梨樹及其它許多植物都提前開花,甚至開兩次花,還有竹子開花、柳樹枯梢、果樹帶果開花等現象;1976年松潘地震前,素有“熊貓之鄉”的平武境內,箭竹大面積枯死,以至造成熊貓因缺食而餓死的現象。
但是引起植物異常的其它原因更多更普遍。比如:反常的氣候可能使植物先發生枯萎,再重新發芽;暖冬可使向陽地帶的植物在冬季重花或發芽;暖春可使植物提前開花發芽;病蟲害可使正常生長發育的植物落葉掉果,隨后又再次發芽;不適時令的整枝修剪也會迫使植物違反節氣開花發芽等等。由此可見,根據植物的異常現象預測預報地震難度是比較大的,一定要對異常現象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一定要把其它各種可靠的前兆異常作為依據,而把植物的重花重果作為參考。
水庫蓄水會引發地震嗎?
1967年12月,印度柯伊那水庫發生了一次6.4級的地震,大壩受到損壞,造成嚴重損失。這個地區原來沒有發生過什么地震,可是在1962年開始注水,當貯水量還沒有達到總容量的一半時,這里的小地震就頻繁出現,五年之后,發生了這次破壞性地震。這次地震是不是水庫蓄水引起的呢?人們很容易想到這個問題。事實上確實有關,世界上不少水庫蓄水后都有過類似的現象。1962年3月19日,我國的新豐江水庫大壩附近發生了一次6.1級中強地震,地震后,有人整理了新豐江水庫周圍地區的歷史地震活動資料,發現該地區是一個微震小震地區,歷史上從沒發生過如此強烈的地震。
水庫蓄水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呢?這不僅因為水庫中水的重量會增加對那里地殼的壓力,同時還由于水向巖層里滲透所產生的力的作用,以及巖石中的水增多后,會改變原來的性能,打亂了原來地殼中力的平衡。但這僅僅是事情的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那里的地下存在著斷裂,當水滲進斷裂帶以后,使斷裂帶兩邊的地基之間減少摩擦易于滑動。因此,并不是水庫蓄了水就會有地震,主要還在于這里的地殼中有無可以活動的斷裂,而水庫蓄水只不過是一種觸發作用,使這里地殼中積累的能量通過一系列小地震已經釋放出來了。對于這種地震要事先估計到它的可能性,采取工程上的預防措施,是可以保證水庫安全的。我國廣東河源新豐江水庫在1959年10月蓄水后一個月后,開始發生很小的地震,發現后,當即嚴密監視地震的活動,并采取了加固大壩等措施。因此以后在1962年3月19日發生6.1級地震時,水庫依然安全無恙。
水庫地震多發生在水壩附近,即庫水位最深的地方,水庫地震的活動性與庫水位的深淺關系密切,而與水庫面積關系不明顯。
當然,并非所有修建了水庫的地區都會發生地震,發生地震的水庫只占水庫總數的一小部分。
什么是地光?
由于地震活動而產生的發光現象,稱之為地光。在臨近地震時刻,出現得比較多,震前和震后一段時間內有時也可以看見。
地光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有幾種解釋:①大地震前地磁、地電場急劇地變化與大氣中電離層相互影響而產生;②地下天然氣等物質沿地面裂縫冒出,突然自燃而產生的;③由于巖石在大地震前發生急劇破壞,斷裂破壞的巖塊沿著斷裂面互相摩擦,產生熱量突然釋放的結果。
地光有多種顏色,藍里發白,有點象電焊火光那種顏色的較多,紅色、紫紅色的也不少,其他如白色、黃色、橙色、綠色的都有地光,有時以籠罩大地的形式,范圍很廣地出現,歷史上記載的1652年3月23日安徽霍山地震提到“丑時地震,自西南起,紅光遍地,人畜皆驚”。1975年海城、營口地震中,人們也看到了頂部如圓弧形的地光。在黑夜中照亮了一大片地區的現象,有的地區持續了幾十秒鐘。還有的地光是以條帶狀的形式劃過長空,如1804年11月1日五更天的時候,湖南沅陵的居民看到“紅光為匹練,自西而東,沒于地”,隨后就發生了地震。
一旦發現了地光,必須采取防震避震措施,此時已到了時不我待的關頭。1976年云南龍陵7.4級地震時,有一民兵隊長在回家途中突然發現了地光,他立即向全壩子鳴槍報警。結果,地震很快發生了,但全壩子的人都跑出了房舍,因而無一人喪生。
地震前會有地聲嗎?
有的大地震在臨震前,地下有發聲現象,叫做地聲。尤其在靠近震中的地方,一般在地震前幾秒、十幾秒或一、二分鐘內可聽到地聲。我國地震史料中有豐富的關于地聲的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以了解到地震時“聲如悶雷”者居多,還有如風吼、如奔車、如金戈鐵馬碰擊等聲音。這些類型的地聲,在近年的地震中,也有多次報道。
據研究和推測,一般認為地聲是強烈地震前已經積累了巨大能量的巖石發生預滑、錯動、破裂及蠕變而發出的。地聲的到來是由遠而近再由近而遠的,有方向性。因此聽起來有如雷聲滾滾而過,或如載重車輛在地下行駛,或如千軍萬馬在地下奔騰。通常人們聽到地聲的時候,地震馬上就要發生了,其間不過幾分鐘,甚至更短的間歇。因此在聽到地聲時,敏捷地跑出危險區有時還來得及。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發生時,本溪市某工廠的業余測報員利用簡易地聲監聽裝置(用一大缸倒扣地上,缸內地面放一送話器,用導線將聽筒引出)聽到了地下深處傳來的有如狂風的呼嘯聲,立即把樓上的人員叫出屋外,隨后地震便發生了,眾多的人逃避了地震之災。
地震的次生災害主要有哪些呢?
火災:這是首屈一指的地震次生災害。烈火不僅燒毀住宅和各種建筑物,還會燒死燒傷人。在強烈地震時,尤其是現代化的大城市地區的地震,其火災往往比地震本身還可怕。
海嘯:海嘯主要發生在沿海地區,是海震的主要次生災害。但在我國大陸沿海,一般不會發生這種災害。
瘟疫:1556年華縣地震時,瘟疫或流行性疾病曾奪去數以10萬計未被地震壓塌而死的災民的性命,可見瘟疫這種次生災害也是極為可怕的。瘟疫的產生完全是由地震壓塌的人、畜、禽的尸體腐爛、細菌蔓延引起的。一場強烈地震后,要趕快清除和深埋人畜家禽的尸體,采取有效的消毒滅菌措施,防止瘟疫的滋生和蔓延。
滑坡和崩塌:這類地震的次生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和塬區,由于地震的強烈振動,使得原已處于不穩定狀態的山崖或塬坡發生崩塌或滑坡。這類次生災害雖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毀滅性的,使整村整戶人財全被埋沒。
水災:地震如使水庫的壩體開裂倒毀或使大河的堤壩決裂,都會造成水災。
此外,地裂、泥石流、噴砂冒水、地面塌陷、有毒液體和氣體的外溢泄漏、地面變形等等也都是地震的次生災害,它們都可能致人死傷、破壞建筑物、破壞交通運輸,毀壞耕地農田等。因此,我們對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不可等閑視之,而應積極的防御。
近年中國發生地震一覽
 |
地震廢墟 |
1、2008年3月21日,新疆和田地區發證7.3級地震。
3月21日6時33分,新疆于田縣(北緯35.6,東經81.6) 發生7.3級地震。經初步核查,地震造成受災人口20480戶44365人,倒塌房屋87戶201間,損壞房屋1987間,倒塌畜棚104個,倒塌蔬菜大棚133座,直接經濟損失1058.5萬元。
2、2005年1月:黑龍江發生5.1級地震
7月25日23時43分,在大慶市林甸縣境內(北緯46度51分,東經124度53分)發生5.1級地震,震源距地面10公里處。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有明顯震感。12人受傷、1患病老人受驚嚇死亡。
3、2003年12月:新疆伊犁發生6.1級地震 10人死亡
新疆伊犁昭蘇縣6.1級地震造成的傷亡人數得到最終確認。本次地震共造成10人死亡,還造成47人受傷。
4、2003年10月 甘肅民樂山丹縣間發生6.1級地震
北京時間2003年10月25日20時41分、48分,在甘肅省張掖市民樂、山丹縣之間先后發生6.1級、5.8級地震。造成十人死亡 經濟損失嚴重
5、 2003年8月 內蒙古發生6.1級地震
地震發生前的十幾個小時內,林西縣城部分手機信號中斷,當時很多人以為是通訊部門出了問題。目前專家所認可的說法是“震前地磁波的異常變化干擾了通信”。致4人死亡42人重傷 60多萬人受災
6、2001年10月 云南永勝發生6.0級地震
云南27日的地震已造成1人死亡,220人受傷,麗江永勝縣和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鶴慶縣成為地震重災區,2萬余人急需轉移安置,三縣直接經濟損失已達4.4億元。
7、2005年3月 臺灣宜蘭發生多次地震
島內地震中心統計指出,3月6日宜蘭發生里氏規模5.9級地震后,至7日中午,余震次數已達475次,其中有感地震11次。
8.2008年5月12日 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地震
據中國國家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8級地震。
此次地震強度大,波及面廣。寧夏、甘肅、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云南、貴州、廣西、西藏、江蘇、遼寧、上海等省市均有震感。
詳見詞條:汶川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