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云
|
云是指停留大氣層上的水滴或冰晶膠體的集合體。
云是地球上龐大的水循環的有形的結果。太陽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就產生了云的外觀。因為云反射和散射所有波段的電磁波,所以云的顏色成灰度色,云層比較薄時成白色,但是當它們變得太厚或濃密而使得陽光不能通過的話,它們可以看起來是灰色或黑色的。
其它行星的云不一定會由水所組成,如金星的硫酸云。
云的成因分類
云形成于當潮濕空氣上升并遇冷時的區域。這可能發生在:
 云光學厚度全球圖譜
|
鋒面云
鋒面上暖氣團抬升成云
地形云
當空氣沿著正地形上升時
平流云
當氣團經過一個較冷的下墊面時,例如一個冷的水體
對流云
因為空氣對流運動而產生的云
氣旋云
因為氣旋中心氣流上升而產生的云
云的形態分類
簡單來說,云主要有三種形態:一大團的積云、一大片的層云和纖維狀的卷云。
而科學上云的分類最早是由法國博物學家尚·拉馬克(Jean Lamarck)于1801年提出的。1929年,國際氣象組織以英國科學家路克·何華特(Luke Howard)于1803年制定的分類法為基礎,按云的形狀、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為十大云屬。而這十大云屬則可按其云底高度把它們劃入三個云族: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另一種分法則將積云與積雨云從低云族中分出,稱為直展云族。這里使用的云底高度僅適用于中緯度地區。(除英美等國外,世氣組織與各國一般采用國際單位制。)
 云層出現厚度分類
|
高云族
* 卷云(Ci,Cirrus)
* 卷積云(Cc,Cirrocumulus)
* 卷層云(Cs,Cirrostratus)
高云形成于6000m以上高空,對流層較冷的部份。分三屬,都是卷云類的。在這高度的水都會凝固結晶,所以這族的云都是由冰晶體所組成的。高云一般呈纖維狀,薄薄的并多數會透明。
中云族
* 高積云(Ac,Altocumulus)
* 高層云(As,Altostratus)
中云于2500m至6000m的高空形成。它們是由過度冷凍的小水點組成。
低云族
* 雨層云(Ns,Nimbostratus)
* 層積云(Sc,Stratocumulus)
* 層云(St,Stratus)
低云是在2500m以下的大氣中形成。當中包括濃密灰暗的層云、層積云(不連續的層云)和濃密灰暗兼帶雨的雨層云。層云接地就被稱為霧。
直展云族
* 積云(Cu,Cumulus)
* 積雨云(Cb,Cumulonimbus)
直展云有非常強的上升氣流,所以它們可以一直從底部長到更高處。帶有大量降雨和雷暴的積雨云就可以從接近地面的高度開始,然后一直發展到75000尺的高空。在積雨云的底部,當下降中較冷的空氣與上升中較暖的空氣相遇就會形成像一個個小袋的乳狀云。薄薄的幞狀云則會在積雨云膨脹時于其頂部形成。
其他
凝結尾跡是指當噴射飛機在高空劃過時所形成的細長而稀薄的云。
夜光云非常罕見,它形成于大氣層的中間層,只能在高緯度地區看到。
云與天氣
民間早就認識到可以通過觀運來預測天氣變化。1802年,英國博物學家盧克·霍華德提出了著名的云的分類法,是觀云測天氣更加準確。霍華德將云分為三類:積云、層云和卷云。這三類云加上表示高度的詞和表示降雨的詞,產生了十種云的基本類型。根據這些云相,人們掌握了一些比較可靠的預測未來12個小時天氣變化的經驗。比如:絨毛狀的積云如果分布非常分散,可表示為好天氣,但是如果云塊擴大或有新的發展,則意味著會突降暴雨。
云與氣候
云吸收從地面散發的熱量,并將其反射回地面,這有助于使地球保溫。但是云同時也將太陽光直接反射回太空,這樣便有降溫作用。哪種作用占上風取決于云的形狀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