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齡最出成果
路甬祥對浙江大學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青年人才的培養和成長給予充分肯定。他說,現在國內很多研究機構的負責人都是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人,一些著名科學家則放在指導和顧問的位置。因為
35歲左右的年輕人,正是發揮才能的時候,更易形成新的突破。而到了
45歲以上,經驗多了,考慮問題比較全面,更多地是要發揮管理和教學上的作用。因此,對年輕人來說,機遇很好,一定要抓住,不抓住就可能錯過了。他對浙江大學組織學生志愿者與老教授們接對表示贊賞。老教授們雖然年紀大,但思想并不落后。與老教授們的交流,不僅學習到了他們為人師表的優良品德,還能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張亞勤撰文:十年研發夢想一次次被自己超越
十年來,微軟亞洲研究院和工程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期望下一個十年會更激動人心。除了發表文章、專利、技術和產品,我期望我們能做幾件真正可以改變這個世界的事情。現在大家想起貝爾實驗室,沒有人記得它發表多少篇文章,人們記得的是它發明的晶體管、激光和光纖,這些技術改變了整個世界;我們今天想起施樂實驗室,也想不起它獲得了多少專利,想到的是圖形界面和以太網,這些技術讓今天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不同。我想這正是考驗一個研發機構是否成功、是否有生命力的真正標準。
郭雷院士:“解題”人生 |
――記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郭雷院士
|
郭雷很強調科研鑒賞力,他有一個原則:
必須選擇有實質性貢獻意義的科研項目來做,而不僅是一些枝節性的工作。枝節性的研究容易出論文,實質性的貢獻才能出成果。縱觀郭雷的學術生涯,他用實際行動在二者間做了一個單選。他說,
一個科學家值得自豪的應該是他的學術貢獻,而不是科研的副產品;
是他解決了什么,而不是他發表了多少論文,爭到了多少項目、獲得了多少榮譽。
作為中國科學界的“名人”,常常有學生請他題字簽名,而他總以這樣三句相贈:
誠實做人,認真做事,創造性地思考。這是他對研究生基本要求的“濃縮版”,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