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有兩個很重要的特性,緊湊性和正交性。
緊湊性是指小,擁有較少的public method 數量,能一次看到全貌。雖然書中提倡的10個public method 每個模塊,但是難于做到,但是15個以下,還是能做到的。
正交性是“每次只作一件事并做好”的學術詞。非正交的method的缺陷是副作用,因為在一次過程中實現了兩個事情,或者更具體的說,是函數體內實現了函數名說沒有說過要做的事情,并且這件事改變了模塊的狀態。舉個手頭上的例子:一個物理對象基類(IPhysxObject)有一個函數計算其子幾何體的總質量,名稱是_computeTotalMass(dMass &mass)。我在遍歷所有幾何體算出總質量后,把其設置為物理對象的當前質量——這就非正交了,因為多做了一件事:改變對象的質量。如果把函數名改為_updateMass(void),就沒有什么問題。
非正交帶來的副作用,雖然說目前熟悉的項目中沒問題,但問題是如果你有機會重用這些非正交的模塊,你很可能忘卻了它帶有副作用的地方,或者發現了,卻需要額外的代碼來抑制副作用。
軟件是多層的。在層的設計與實現過程中(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會出現膠合層。膠合層這個概念很難理解,即使現在仍不能說是理解正確。書上所說是“頂層邏輯和底層原語集阻抗匹配的產物”,軟件是通過頂層邏輯加上依賴調用底層原語的函數實現其功能的,那么膠合層是否可以理解為原語調用?那么,所謂的薄膠合,便是從頂層到真正的調用底層原語,其中經歷了較少層次的函數調用嵌套。
C被視為薄膠合的語言,我看不出來(缺少根本上的代碼量);但是C++作為厚膠合的典范可是很有感觸。厚膠合源于類繼承層數,即使只是兩層,仍會產生很普遍的麻煩,而且這其中還涉及到基類的變量是protected還是private的問題(我以前比較支持private,認為:如果子類需要使用這些變量的話,可以在基類中添加protected的使用原語,退一步還可以添加accessor)。舉手頭上的例子:






































有點顯然的,accessor,或者基類原語,都不斷增加膠合的厚度,因為你總是先要call一個只有一行實現的接口——然后才調用真正的實現,而且真正的實現中,肯定還會有其他執行類似與這種厚膠合···
厚膠合的真正缺陷并不在于函數調用效率,即使調用級數再高也不是主要問題。真正的缺陷是代碼的透明性——由于膠合過于雄厚,容易忽略某些零碎的細節,bug之地難以發現,或者code review的時候,完全沒有辦法看清全貌。
與之相比,C所以平坦,可以說是它沒有繼承(模仿會使得代碼更復雜),同時,訪問完全是public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