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是個牛B人物(這幾天打不了字,就看了看千騎卷平岡,寫的挺不錯的,反正比我好,大家去看看吧,比較幽默,此人就類似于里面的那兩個牛B人物,連折清軍3王18將,斃敵75000余人)
先說說什么是典史,典史并不算“是官”,只能說是“吏”,大概相當于今天的縣公安局局長吧!正科級的一小官,有點實權。
再說江陰,江陰不過是座只有10余萬人的小城,由于江陰多的是炮臺和壯漢,所以更象是一座要塞。江南一帶流傳著‘江陰的強盜無錫賊’的說法,更印證了這里了的民風之強悍。
元不是文人,他沒得過功名,在擔任典史之前只擔任過京倉大使--管理倉庫的小官,可就是這個小官率6萬義民力拒24萬清軍與城下,孤城血戰80天,連折清軍3王18將,斃敵75000余人。
順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江陰知縣方亨到任,限軍民三日內剃發,否則格殺毋論,引起了全城軍民的公憤。閏六月初一日,城北人民首先舉起義旗,立刻得到成千上萬人的齊聲響應。江陰的義民高喊著:“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口號殺死了方亨,舉主薄陳明遇為首領,抗擊清軍。實際上在江陰舉事之初閆應元已經離任,攜老母避居華士砂山。但是陳明遇知道自己沒什么軍事才能就推薦了有軍事組織才能的史閆應元來統率軍務。是金子早晚會發光的。此話確是不假啊!~~閆應元毅然于七月初九夜入城全權指揮守城。 閆、陳的指揮下,城鄉余下的6萬多軍民,團結一致,修繕城池,籌備軍糧、火器和彈藥,等待和清軍決一死戰。
并沒有馬上攻打江陰,而是派降清的南明將領劉良佐來勸降,(到什么時候都是TM的漢奸打頭陣)當時清軍以為嚇唬嚇唬就能拿下江陰,根本沒將小小的江陰放在心上。“當是時,守土吏或降或走,或閉門旅拒,功之輒拔:速者在漏刻,遲不過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間下明城大縣以百記”。因為就在兩個多月前史可法令大軍在揚州和清軍只對峙了數日就全軍覆沒了。現在的南明早以是風雨飄搖,無力抵抗了。可咱們的大英雄閆應元在城頭對勸降的劉良佐說到:“自古有降將軍,無降典史。”多拽話啊!!!~~~
勸降碰了一鼻子灰,那就開打吧!真可惜了閆應元的才能竟然是在一個必死之地才得一發揮。可悲啊! 6萬人對抗24萬正規軍。要知道這6萬人里包括了老人 婦女兒童 沒多少是真正的士兵。各種計謀各種著數,能用的全用上了,什么詐降,偷營,草人借箭,什么火攻反正是等等等等吧。 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打退了清軍無數次的進攻,使這的清兵戰栗無人色,嚇蒙了,沒見過這么能打的,“無不以生歸為祝”。
舉個例子 絕對是最壯烈 。就是派了一堆白發蒼蒼的老頭們出城假降,把炸藥放在裝銀子的木桶地層。這清軍打了老多天死了老些人,一看終于有投降的了,而且還送上銀子,樂蒙了。升帳納降吧!這清軍的頭頭們來的全啊!--趕著送死啊!! 這些假降的老頭引爆了炸藥,當場炸死清軍3000多人,其中包括親王1個,上將2個,好家伙小型原子彈啊!!是真慘啊!!整個清軍全部掛孝啊!!
最后,清軍調集大炮,瘋狂地向城池連續轟擊,八月二十一日,終于攻破江陰城。整整守了80天。城破后閆應元陳明遇和江陰軍民同清軍展開巷戰肉搏,無一人投降,幸存者僅老幼53人,其余全部戰死。清軍24萬的部隊,光死的就75000人,要是在算上傷的, 我估計這只部隊已經失去戰斗力了。
城破后閆應元被俘,就是挺立不跪,硬是被用槍刺穿了脛骨后“血涌沸而仆”,真是好樣的,腿就是不能彎!!~ 清代的趙翼感嘆“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史”。明朝真是沒人了,清軍都被拖成這樣了,竟然還擋不住。要是能多出幾個閆典史這樣的人物,滿清就別說統一中國,我看離滅族都不遠了。
據說有幅對聯云:“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殺敵,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
更詳細的資料(嘎嘎,讓我們來重溫360年前那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吧!)
閻應元七月九日入城,題七里廟壁云:“露胔白骨滿疆場,萬里孤臣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城破之日,手書一聯云:“八十日帶發孝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年江山。”
祠位于通州城北大街,大關帝廟胡同路北,原關帝廟內,坐落廟門西側,坐西朝東,龕樓式磚型建筑,題名“閻公祠”為(偽)清道光十七年(1837)(偽)通州知州李宣范所建,磚砌龕樓,上有垂檐,中嵌石碑,兩旁石柱刻閻應元殉節前所寫對聯。
中華民族是尚氣節而不屈的民族。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驗之閻應元,也就難怪要為他立祠了。做為曾經的敵人,(偽)清政府為他建祠立碑(江陰亦有閻公祠)可見不屈的人,會受到所有人的尊重。
紀念偉大的民族英雄閻應元殉國360周年!!
江陰,與揚州、嘉定這些重鎮比,不過是一座小小的要塞,全城僅九萬多人。被百姓們推舉為守城統帥的閻應元既無一品大學士史可法的十萬大軍,又無三品通政使侯峒曾的地位顯赫,但他居然應全城百姓重托,于二十四萬清兵的大炮、強弩之下,擔當起了九萬平民百姓的指揮官。在八十一天的血戰中,閻應元與全城百姓同仇敵愾,擊斃韃靼七萬五千余人,其中三位王爺、十八位大將。閻典史幾乎使用了三十六計中的所有計謀,詐降、設伏、火攻、草人借箭、裝神弄鬼、聲東擊西、夜襲敵營、城頭楚歌,居然連人體炸彈也用上了。閻應元招募自愿老者出城詐降,將炸藥放在裝銀兩的木桶夾層中,獻納時引燃導火索,幾位須發皆白的老者與清軍王爺一、上將三及三千賊寇玉石俱焚,清軍不得不三軍掛孝。破城之日,閻應元身中數箭投水自盡,被清兵拉出水面后刺斷脛骨令其下跪,他倒地后膝蓋不彎直至氣絕。有人統計,江陰小城,城內被屠者九萬七千余人,城外被殺者七萬五千余眾,江陰遺民僅五十三人躲在寺觀塔上保全了性命。閻應元臨終前一日,在江陰城樓上留有一首絕命聯,說的就是“寧愿留忠發,不肯剃女干頭,穿戴漢服死,不做旗袍奴”的夙愿: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江陰降清,清知縣方亨繼任,循例頒布剃發令。陰歷六月二十八日市民請愿留發留衣冠。方亨破口大罵。眾人大怒,罵道:“你身為中國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來做韃靼知縣,不知道羞恥嗎?”方亨羞愧不已,暫停所議。此后,方亨召集諸生百余人及鄉紳、百姓會于文廟。眾人問道:“現在江陰已盡歸順,應該沒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發了。”眾人道:“發可不剃嗎?”方亨道:“這是大清律法,不可違背。”說罷就回衙了。諸生許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我中國男兒豈可失身!!”正在這時,常州府發來嚴令剃發的文書,其中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話。方亨叫書吏把府文寫成布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義憤填膺,把筆扔到地上說:“就死也罷!”消息很快傳遍全城,立刻鼎沸起來。方亨見士民不從,秘密報告常州府請上司派兵“多殺樹威”。這封密信被義民搜獲,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斬殺清差,推陳明遇為首,以“大明中興”為旗號,江陰義民正式反清復國。江陰百姓起義的消息傳開后,韃清常州知府宗灝派兵丁三百人趕來鎮壓,被江陰義民殲滅于秦望山下。江陰軍民在陳明遇的帶領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軍的進攻
閏六月二十一,韃清貝勒博洛命漢奸奴才劉良佐統重兵包圍江陰城,二十四日,劉良佐作招降書一紙,從東城外射進。江陰軍民公議后,回書拒絕。劉良佐見勸降無效,便四處捕殺城外義兵,企圖斷絕城內軍民外援。七月初一日,開始攻城。城中嚴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鍋蓋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十萬。江陰形勢的日益嚴峻,陳明遇雖忠肝義膽,卻自感缺乏軍事組織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雙全的前典吏閻應元。陳明遇專門委派十六人連夜出城,到閻應元住所請他出山,應元道:“你們能從我則可。不然,不為你們主持。”眾人道:“敢不惟命是聽?”九日,閻應元帶領江陰城祝塘少年六百人,執械入城。入城后,閻應元立即把全城的戶口分別丁壯老幼詳加調查,挑選年輕力壯的男子組成民兵,每個城垛十名,按時換班。由武舉人王公略守東門,汪把總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應元自任守北門。他和陳明遇兼負晝夜巡查四門的責任。對城中過往行人嚴加盤詰,肅清內奸。在閻應元的領導下,很快就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十一日,清寇攻打閻應元鎮守的北門,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寇不敢接近。主帥劉良佐大怒,命令上將九員先駕云梯上城,城上以長槍刺之,上將五死四傷,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頭顱,有的墮下摔成殘廢,有的被火箭燒死。主帥更怒,傳令十營內選猛將幾員,步軍三萬,扎云梯十張,來日分十處上城,如有退者立斬。次日,清寇仍攻北門,城外放炮吶喊,三萬軍造浮橋十條,一齊渡過外城河,分十處登云梯上城。閻應元指揮城上用磚石擲下,以長槍拒敵;一時間亂石紛飛,炮火連綿,雙方死亡不計其數。某滿人大將自恃勇猛,穿著三層甲,腰懸兩把刀,背背兩把刀,手執雙把刀,親登云梯,跨上城垛,執刀亂砍。城上守軍用棺木抵擋,以槍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臉。”于是眾人紛紛刺其面,一湯姓童子,持鐵鉤鐮,用力鉤斷其喉管,竹匠姚邇割下他的頭,滿將身子墮落城下。清寇齊來搶尸,城上梆鼓齊鳴,磚石小箭如雨點,清寇又傷亡千余人。
劉良佐命令軍士索那滿將的頭,閻應元不允。劉良佐愿意用銀贖買,命人將銀當面裝入銀鞘吊入城。又命軍士于城下哀號:“還我將軍的頭!”閻應元讓人以蒲包裹一黃狗頭,擲還之,將滿將的頭懸在城上。劉良佐親自帶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頭扔下。清寇拿了頭回去,與身縫合,掛孝三日。閻應元擊退了北城的攻擊,但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規模的攻擊。于是積極鑄造守城工具,招青陽弩王黃鳴崗等千余人,入城造小弩千張、小箭數萬枝,分派給守城軍士。又用季從孝所合火藥敷在箭頭上射人,見血立死。弩長尺余,箭長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標。又從獄中放出陳瑞之子,令他制造火磚、木銃。火磚廣三四寸許,著人即燒,木銃類銀鞘,長三尺五寸、廣二三寸,木制,中間藏有火藥,敵人到來時,投下,機關暴發木殼崩裂,鐵菱角飛出,觸人即死。閻應元還親自制造撾弩,用一塊鐵,邊上造幾個鉤子,后面栓著棉繩,拋出勾住敵人,近前斬之。又模仿舊制,制造火球、火箭之類,無不精巧絕妙。所以清寇雖多,每每望城興嘆,戰栗無人色。即使是滿洲兵將也聞之膽落,每次攻城下來都要為幸免不死而大肆慶祝。
清寇攻城不利,又起勸降之念。劉良佐親作《勸民歌》,希望江陰投降,閻應元不從。于是清寇在城下搭建牛皮帳篷,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十五日,清兵攻東北城,劉良佐命西南放炮,東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內以火球、火箭抵抗。清寇不敵欲退,良佐嚴令方止。閻應元繼續命城內投下磚石,清兵不及閃避,數百人死于城下。良佐慚愧、惶恐。于是搭設三層牛皮帳,守而不攻。帳內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彈起來,不能進入。閻應元下令用人糞,摻上桐油,煎滾澆下,牛皮燙穿,澆在清寇身上,肉爛而死。沒被燒著的清寇驚惶散去,城內用撾弩射向逃散的清寇,鉤中者,即入城中裊首。清寇手足無措,紛紛逃散。敵營以為守城者殺下,命令發射木銃以御,反傷自己的馬步卒無數。無奈之下,劉良佐命令移營至鄧墓。
在堅守的同時,江陰向四方請求援助,黃蜚、吳之葵領兵至太湖,與清貝勒博洛大軍相遇,二人兵敗被俘后,投降清朝。海寇顧三麻子因敬慕閻應元的為人,率舟師來援,苦戰三日后失敗,揚帆遠去。此外,義陽王來援,敗于砂山;秀才金礦會集精勇四百余人來援,被劉良佐以鐵騎三千截在周莊左右,全軍俱沒。外兵屢敗,江陰淪為孤城。即便如此,劉良佐心有余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擊北城,徹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轟擊下塌陷數丈。閻應元命石匠砌墻,匠危懼不前,閻應元言辭懇切,動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動,于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閻應元利用清寇勸降之機,派出百余名壯士,以奉送“降禮”為名,暗攜火器進入清寇營帳,炸死清寇兩千余人。十七日夜,閻應元挑選勇士千人出南門劫營,或執板斧,或執短刀,或用扁擔,突入敵營,傷千余人。及他營來救,應元兵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后,劉良佐再次后撤,扎營在十方庵。十八日,劉良佐令十方庵的僧侶向城跪泣,陳說利害,勸江陰軍民早降。城中皆愿以死報國,要他速去。當晚,僧人又來勸降,再次被眾人遣走。十九日,劉良佐策馬來到城下,勸應元道:“宏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轉禍為福,爵位豈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閻應元從容道:“江陰士民,三百年來食毛踐土,深戴國恩,不忍望風降附。應元是中國典史,深知大義所在,絕不服事韃靼。將軍位為侯伯,掌握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見我江東忠義士民乎?”良佐慚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諭相示,勸江陰士民接受招安。應元怒道:“有降將軍,無降典史。”一聲梆響,火箭齊發,良佐連跨三四馬逸去,嘆息道:“江陰人沒救了!”韃清親王多鐸(屠揚州之禽獸)聞知江陰久攻不下,極為震怒,他先派漢奸走狗孔有德(多年后被李定國軍圍于桂林,畏罪自殺)“率所部兵協攻”,接著又派貝勒博洛和貝勒尼堪(多年后被李定國將軍擊斃)帶領滿洲兵攜紅衣大炮前往攻城。貝勒博洛平定松江后,統率所部二十萬大軍來到江陰城下。賊首博洛登山而望,巡視江陰城防后,對手下講:“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則破矣。”他命人綁縛降將黃蜚、吳之葵到城下,命令他們做書勸降,黃蜚道:“我在城中沒有相識,寫了勸降書又有何用?”吳之葵涕淚交橫,仰頭勸閻應元投降,情詞悲楚,應元叱道:“大臣被縛,當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之葵再拜泣下,蜚默默無語。
賊首博洛見閻應元義不可動,發起總攻,分兵先抄斷各鎮救兵,以竹籠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紅掛彩,限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輪番攻城不息,閻應元指揮防御,浴血奮戰,終保江陰城池不失。八月初,江陰民兵晝夜守御,甚感疲憊。開始有人出城投降。清兵在城外四處殺掠,民不聊生,為江陰百姓不齒,那些剃發投降的人,被城上看見,必然痛罵,即使父子相見,兄弟相逢也像仇敵一般。閻應元見城防吃緊,遍取民間亂發,投城下誘敵。清兵驚喜,報告劉良佐。良佐道:“還不能相信,去觀察一下守城的人剃發了嗎?”清兵察探后,方知是詐降。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于是重新勸降,稱只要拔去大明中興的旗號,四門懸掛大清旗號四面,只殺斬首事者數人,其余一概不論,即使不剃發,也會撤兵。閻應元看出博洛的緩兵之計,遂道:“只斬我一人?我沒有罪,憑什么殺我!”議不決而止。博洛又稱只要在四城豎起大清旗四面,也會立刻退兵。閻應元情知有詐,仍不應。前吳軍門督軍王海防至江上,宰牛殺羊與諸將起誓,稱江陰歸順后絕對不許殺掠。他自恃在江陰素有恩信,請纓來勸降,但臨城招撫,卻無人應和。此后清二酋多爾袞曉諭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閻應元命人在書后補上:“愿受炮打,寧死不降!”射還給清兵。清廷多次勸降,城內已經開始有人猶豫,但因閻應元鎮守的北門誓死固守,眾意遂絕。被困既久,江陰城內傷亡慘重,戰斗力日減,城中石灰斷缺,不能乘夜修城。飯米越來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間的米以備缺乏,閻應元下令兩日領一次米,不得預先領取。中秋前后,百姓攜壺提觴登上城樓,舉杯痛飲,諸生許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轉曲》,讓善歌的人登高傳唱,以笙笛簫鼓相和。當時天無纖翳,皓月當空,清露薄野,劍戟無聲,黃弩、師鼓、胡琴于西城之敵樓,歌聲悲壯,響徹云霄。清兵爭著靠前傾聽。或怒罵,或悲嘆,甚有泣下者。歌中唱道:“宜興人,一把槍。無錫人,團團一股香。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常州人,獻了女兒又獻娘。江陰人,打仗八十余日,寧死不投降。”劉良佐針鋒相對,命人作勸降詞,讓士卒相倚而歌,自己與幕僚在帳中飲酒,不一會兒,城上炮、箭齊發,遂散去。
二十一日,博洛令數百人,把二百余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壩,專打東北城。炮彈入城,穿透洞門十三重,樹亦穿過數重,落地深數尺。當日雨勢甚急,外用牛皮帳護炮裝藥,城頭危如壘卵。城上因敵炮猛烈,見燃火,即躲到圍墻后面。炮聲過后,再登上城樓。清兵看到這種情況,故意放空炮,并讓炮中只放狼煙,煙漫障天,咫尺莫辨。守城者只聽炮聲霹靂,認為清兵不能很快進入,而不知清兵已潛渡城河,從煙霧中蜂擁突上,眾人來不及防御而崩潰。江陰終于被攻陷了。當清兵上城時,一隊隊民兵對城列陣。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進攻。到黃昏時,城中鼎沸,民兵陣腳散亂,清兵才敢下城。城破之時,閻應元端坐于東城敵樓之上,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提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題訖,帶著千人上馬格斗,殺死清兵無數,欲從西門突圍而不得。他環顧從者道:“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義民陸正先想把他從水中扯起,正趕上劉良佐遣兵來擒,良佐自稱與閻應元有舊,要生擒他,于是清兵把他撈起綁住,沒有殺他。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見應元來了,躍起,兩手拍應元背而哭。應元道:“有什么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殺我!”博洛坐在縣署,急索應元至堂上。閻應元挺立不屈,背向貝勒,罵不絕口。一卒以槍刺他的小腿,閻應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關到棲霞庵。當夜,寺中僧人不停聽到“速殺我”的聲音,天明時,終遇害。
閻應元死后,家丁猶存十余人,皆因不降而被殺,陸正先也一同殉難。江陰縣衙,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舉火自焚,典吏陳明遇自己持刀與清兵血戰,身負重創,握刀僵立,死時,身子倚在墻邊,屹立不倒。訓導馮厚敦自縊于明倫堂,妻與姊投井死。中書戚勛、諸生許用舉家自焚而死。諸生許王家,被清軍拘押時,“或勸曰:‘君故明一諸生,未食天碌,何以身殉?’王家曰:‘君臣之義,豈論仕與不仕?公等復言。’”書生笪某,被清軍抓獲之后,“刑前嘆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為忠義而死,死之猶生也。’臨刑神色不變。”
嗚呼!中國軍民這視死如歸,以身殉國之精神,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矣!八月二十二日,清寇開始屠城,百姓或力戰到底,或坦然就義,都以先死為幸,婦女多貞烈,投河而死。七歲孩童毅然就義,無一人順從。清軍屠城兩日后“出榜安民”,城內百姓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有明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為得意;而封疆大帥,無不反戈內向。獨閻、陳二典史乃于一城見義。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南不至拱手獻人矣。”此言甚當,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江南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以微末下吏憑借江陰百姓的支持,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寇數萬人,重挫了清寇銳氣,鉗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斗爭。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以閻應元為代表的江陰士民抗擊滿清的英雄事跡,凜凜氣節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若我國人還有明人之氣節。何叫300年后日寇侵華,偽軍大盛?
后記
閻應元,字麗享,北京通州人。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南下,勢如破竹,各地相繼而降,《中國通史》載:“江陰諸生……公推典史閻應元為領袖,在江陰堅持守城八十一天。”苦熬苦戰,直致江陰被破,清軍攻入。閻應元守城計劃周密,是清軍南下時首遇的勁敵,受到重創。清軍先后用兵十萬,火藥二萬斤攻城,死親王爵三人,貝勒若干名。八月二十一日城破,清軍攻城死亡六萬余人,巷戰死九千余人,閻應元赴水殉節,清軍屠城以后,江陰僅剩五十三人。
posted on 2006-05-25 13:23
黃大仙 閱讀(5564)
評論(5) 編輯 收藏 引用 所屬分類:
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