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11-12-25 16:10
Mato_No1 閱讀(393)
評論(0) 編輯 收藏 引用
【本沙茶以前曾經搞過
矩形的面積并、周長并問題,當時幾乎是抄神犇代碼的,根本木有理解,現在在看了掃描線以后理解一些了】
“掃描線”嚴格來說不是算法,而是一種思想,它在解決很多幾何問題或者矩陣問題中有大用。所謂“掃描線”,就是用一條假想的直線(一般是水平或者豎直的)沿x軸(或y軸)方向掃過整個平面,在此過程中,每當發現有特殊事件(比如插入、刪除事件等),就執行這一事件。一般來說,它需要配合數據結構進行加速,常用的數據結構有線段樹、平衡樹、樹狀數組、堆、凸多邊形集合等。
【1】矩形的面積并和周長并問題:
這個在以前總結的那一篇里面曾經說明過,這里只是補充一下。
對于面積并,可以假想一條水平直線沿y軸正方向掃過整個平面,每當遇到矩形的上下邊界,就插入或刪除一條線段(上邊界為插入,下邊界為刪除),在每兩個相鄰上下邊界之間得到覆蓋面積為:目前插入(尚未刪除)的所有線段覆蓋的總長度乘以兩邊界間的距離。顯然,求前者需要用離散化(橫坐標)+線段樹實現。
這里講一下離散化的步驟和易疵點:首先將要離散化的數據(設為A數組)存儲在一個數組B里,然后對B排序(一般是遞增排序)、去重(方法:
若B長度為0則不需去重,否則B[0]保留,從B[1]開始,若B[i]>B[i-1]則保留B[i]否則跳過B[i]),得到一個新的數組B0,最后,再對原來的A數組中的每個元素在B0中二分查找,找到其位置即可。顯然,對N個數據離散化時間復雜度為O(NlogN),具體實現時,可不設B0,直接存在B里面(見代碼)。易疵的地方主要是B的長度為0的情況。
re(i, n0) B[i] = A[i].x;
qsort(B, n0, sizeof(B[0]), cmp);
n = 1; re2(i, 1, n0) if (B[i] > B[i - 1]) B[n++] = B[i];
re(i, n0) A[i].x = find_x(A[i].x);
其中n0為數據個數,n為去重后的數據個數(也就是離散化后的編號范圍,很重要的!),find_x為二分查找過程。
對于周長并可以這樣理解:照樣是水平直線沿y軸正方向掃過整個平面,照樣是遇到矩形的上下邊界就插入或刪除,這樣,周長的水平部分是很好得到的,只要統計每兩個相鄰上下邊界的線段覆蓋總長之差即可,對于豎直部分則需要統計被
線段覆蓋的端點個數——或者說,需要統計至少作為一條目前插入線段的端點,且木有被任何一條線段內部包含的端點個數(因為只有這些點所延伸下來的豎直線段有可能作為周長的豎直部分)。維護方法:給每個結點設立ss、lbd與rbd,分別表示該結點區間內這種點的個數,以及該線段區間的左右端點是不是這種點。lbd=LCH.lbd; rbd=RCH.rbd; ss=LCH.ss+RCH.ss-2*(LCH.rbd || RCH.lbd)(因為我們需要的是線段樹而不是點樹,因此其中的每個葉結點表示的實際上是一條單位線段,而不是一個點,這樣,LCH區間的右端點與RCH區間的左端點其實是同一個點,如果它們都是這種點,則都不能算,因為被包含在內部了)。例外的是,如果某個結點區間完全被某條插入線段包含,則ss為2,lbd、rbd均為1(這個結果可能不正確,因為可能左右端點被包含在內部,因此,整棵樹上只有根結點的ss值是絕對正確的ss值,其余結點都需要特判)。這樣,根結點的ss值就是這種點的個數,乘以兩相鄰上下邊界的距離就是之間的豎直部分總長度。
代碼:
面積并(HDU1542)周長并(HDU1828)(此外,周長并還有一種更容易理解的算法:就是先求出水平部分總長后,將所有的矩形旋轉90度,再求一次水平部分總長,這就是原來的豎直部分總長了)
【2】應用:
PKU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