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編程非常感興趣,曾花了不少時間琢磨,也與眾多網友討論過問題,2000年將心得寫成一篇《
TWebBrowser編程簡述》,發表在自己的個人主頁“
阿甘的家”上,得到了不少網友的回應,也被許多網站轉載。此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回答網友的提問,收獲良多。
其間正是多窗口瀏覽器全面開花的日子,無奈手頭事情太多,我的作品Multiple
iExplorer也一直未能問世,至今遺憾。后來常與GoSurf的作者交流學習,替他解決了不少問題,也從他那里學到許多。如今GoSurf有了比較
固定的用戶群,有我一份功勞,算是一種安慰吧,他也一度在GoSurf官方主頁上將我列為核心技術支持,但我后來因為工作和學習的關系很少再和他聯系,實
在慚愧。
回頭再看當時的文章,錯誤實在不少,認識也比較淺薄,有些問題更是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在前文的基礎上,花點時間將我積累的關于Internet Explorer編程的問題比較完整地寫出來,希望對自己有個交代,對大家有一些幫助。
是為序。
Internet Explorer編程簡述(一)WebBrowser還是WebBrowser_V1
你的機器上總是存在著“兩”個WebBrowser,一個叫WebBrowser,另一個叫WebBrowser_V1,其CLASSID如下:
|
CLASS_WebBrowser: TGUID = '{8856F961-340A-11D0-A96B-00C04FD705A2}'; CLASS_WebBrowser_V1: TGUID = '{EAB22AC3-30C1-11CF-A7EB-0000C05BAE0B}'; |
它們分別對應的接口是IWebBrowser2和IWebBrowser。問題是我們該用哪一個呢?
按照微軟的推薦,應該盡量使用
前者,因為后者是為兼容Internet Explorer 3.x而保留的(盡管它能夠響應來自Internet Explorer
3.x、4.x、5.x、6.x的事件),相應的IWebBrowser和IWebBrowserApp接口也應拋棄。
由于Internet Explorer
3.x年代久遠,導致WebBrowser_V1提供的事件少得可憐,但值得一提的是它提供的兩個事件OnNewWindow和
OnFrameBeforeNavigate有著與OnBeforeNavigate幾乎相同的參數:
|
OnBeforeNavigate( BSTR URL, long Flags, BSTR TargetFrameName, VARIANT* PostData, BSTR Headers, BOOL FAR* Cancel) |
|
OnNewWindow( BSTR URL, long Flags, BSTR TargetFrameName, VARIANT* PostData, BSTR Headers, BOOL FAR* Processed)
OnFrameBeforeNavigate( BSTR URL, long Flags, BSTR TargetFrameName, VARIANT* PostData, BSTR Headers, BOOL FAR* Cancel)
|
所以使用WebBrowser_V1使得我們的瀏覽器在有新窗口打開時能夠輕易捕捉到其URL及相關的數據,如果將Processed設置為TRUE,則可取消新窗口的彈出。同樣,處理Frame也比在WebBrowser中來得容易。
但WebBrowser_V1的致命弱點是它不支持高級接口,如IDocHostUIHandler,即便我們實現了
IDocHostUIHandler接口,也不會被WebBrowser_V1調用。所以希望在自己的瀏覽器中實現XP的界面主題、擴展IE的DOM
(Document Object Model)等高級控制的話,就肯定不能選擇WebBrowser_V1了。
處理新窗口實在是很麻煩的一件事,不知道微軟為什么在新版本的OnNewWindow2事件中去掉了URL這樣的參數,而且OnNewWindow2事件不能完全捕捉到所有的新窗口打開。但如果安裝了Windows XP SP2的話,好處又回來了。
Windows XP SP2對Internet Explorer
6作了升級,并且提供了一個新的事件OnNewWindow3,它在OnNewWindow2事件之前發生,也包含了讓我們能夠加以過濾處理的新窗口的
URL等參數,再加上INewWindowManager接口,就是實現Windows XP SP2中過濾廣告窗口功能的基礎。